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请倾听来自泸沽湖的声音三(转载自周华山...

[游记]请倾听来自泸沽湖的声音三(转载自周华山...

2007-08-31    ctrip.com

随行就市

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刀,既把现代科技文明带进山区,亦令山区重新阅读和修正自身文化。这是极其复杂的文化重组过程,主流文化既没有全盘扼杀山区文化,但传统文化也不可能原封不动。以落水村为例,许多游客认为落水已经变质而严重汉化,到永宁山区才能找到真正的摩梭文化。笔者却认为在旅游业的冲击下,落水人的摩梭意识、自信与文化自豪感,犹胜永宁山区。这绝非低估过去十年旅游业对落水村的巨大冲击,而是强调旅游业反讽地激发的摩梭主体能动性,也令我们必须跨越“传统与文明”、“文化与发展”这些片面单向的二元对立思维。
笔者在永宁地区,发觉只要提起落水,山区摩梭人大多嗤之以鼻,谓落水人已经变质,认钱不认人。这种批评与许多游客的意见不谋而合。
笔者却不以为然,首先,笔者强烈感受到永宁山区摩梭年轻人的自卑感。她们对外面世界非常好奇,却欠缺接触的渠道,只靠电视与录像来了解外面社会,笔者就经常被永宁山区年轻人问:“香港街头是否经常有黑社会枪战?香港社会是否很乱?”这很明显是长久浸蚀在成龙、李修贤式港产电影下所衍生的误解。山区人们的想像,与城市人的实际生活,难免有差距:有一位永宁山区的当家阿咪经常叫我到火塘看电视,问是否需要把家中仅有电视机搬到我的房间,晚上又叫儿子带我到酒吧唱卡拉ok。她们认为这是对“文明城市人”的上宾款待,却难以理解我对卡拉ok的厌恶,也奇怪为何我不看电视剧。
单向片面影像文化所塑造的扭曲景观,令人们对外面充满误解与幻想,而外面世界都是以“强势”、“优越”、“文明”姿态出现,电视画面多是华丽家居、电脑、手机、时尚衣裳的一袭千金,令原本已被视作“落后”、“原始”的山区摩梭人更感自卑。笔者曾碰到过摩梭人把收藏十多年从未使用的羊皮牛毛毯,甚至是把成年礼女儿的簇新便枕,先给笔者用,便仍以为薄待笔者,再三表示山区“落后”、“肮脏”、“无文化”。永宁山区年轻人对传统摩梭文化的评价,远低于落水年轻人,在自我表述中经常出现“落后”一词。
关键是十多年来落水人每天平均遇上近百中外游客,不论是单位领导,银行总裁,抑或作家学者,都闲话家常相互交流,从好奇惊讶到司空见惯,从渴望外出到安于现状,正是十多年滴水穿石的漫长过程。而落水人对自身文化的评价,大多经过四个阶段:
(1)1956(宁蒗民主改革前)年前轻松自在,根本没有什么摩梭不摩梭的民族意识;
(2)通电及旅游业起步后,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家,渴求冲出来,尽快与所谓文明世界看齐;
(3)大量与游客接触,不再美化外面世界,开始看到主流社会的问题;
(4)熟识外面世界后,也习惯了游客对摩梭的好奇与欣赏,反而越发自豪自信,以身为摩梭人为荣。
十年前落水旅游业刚开发时,村内年轻皆渴望能出外见识世面。但时至今天,当永宁山区年轻人渴望出外工作,却苦无渠道,落水年轻人却大都轻松快活。每天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游客都进来,干吗还要走出去孤身面对冷冰冰的世界?
笔者在落水期间,先后十多次碰上国内游客看到外国人时好奇地说“hello”的情景。反而落水人却对世界各地游人习以为常,对骄傲自大的游人更嗤之以鼻。每个落水人都能随意列举城市人素质低劣的例证。
戈瓦松浓拉姆(21岁)讲述一段经历:
“我与这个游客一起坐车从宁蒗到泸沽湖,他越谈越过分,一味谈论走婚,还扯到我身上,实在受不了,下车前他问我摩梭语‘你好’怎么说,我便故意用摩棱语说‘我爱你’。到落水下车,他碰上一个老大妈,就冲上前雀跃地用摩梭语说‘我爱你’,这个阿咪正是落水有名的泼辣恶妇,自然愤怒地痛斥这位男人。”
格则董吉对走婚的评价也充分说明了这四个阶段的演进:(1)自然状态;(2)与外界接触初期之自卑感;(3)逐渐不再美化主流社会;(4)自身民族自豪感的建立。
“少时看见阿咪阿乌都走婚,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没有什么好不好,对不对的意识,以为全世界的人都走婚。读书后知道外面的人都结婚,觉得自己摩梭怪怪的,开始认为结婚才正常。出外工作后,天天与城市文明人一块,发现他们原来有那么多感情问题、家庭问题、夫妻问题、婆媳问题,我不再美化婚姻。三年前返回落水,每天与游客接触,令我越发有民族自豪感,你们结婚的人是很可怜的,生活压力太大。别看落水年轻人外表看似汉化,实则我们落水人都有这份民族自豪感。”
董吉最后这一句“我们落水人”及“我们摩梭”是落水村民经常朗朗上口的,可见落水人不单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处处充满落水自豪感。笔者在其他摩梭村寨生活,从没听到当地人开腔说“我们竹地人”、“我们黑瓦落人”或“我们摩梭什么什么”,皆因所谓“摩梭文化”只是呼吸的空气,生活上既不需要亦难以衍生什么摩梭不摩梭的自我认同以至自豪感。
反观落水村村民,每天都被游客询问什么“母系”、“走婚”、“马帮”等问题,一则促使落水人自我努力翻阅外来书籍,同时多向老人查询摩梭事迹;二来逐渐自觉摩梭与其他文化之多元差异;三来世界各地游客、电视台媒体介入、学者来访探讨摩梭文化,令落水人的自信自豪油然而生。
这份摩梭自尊自豪,既是长久与游客互动而衍生的身份认同,解说摩梭文化时难免充斥大量原本是汉族学者建构的外来话语。落水人随口背诵的“摩梭母系八大优点”、“走婚制五大好处”、“阿夏婚姻”,都是外间学者的分析话语,而非山区摩梭人的生活语言。
另方面,旅游业不单从外而内的冲击落水传统,更内在地冲击落水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至落水人绝非被动挨打,而是积极主动地重新修正和建构自身的文化取向。
1999年5月25日泸沽湖自然村村委会公布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内容有:
“第三条:保护摩梭大家庭走婚习俗等民族风情,是每个村民的权利和义务……第十七条:每个村民应该积极参加各项公益事业的投工投劳,不参加者每次处以罚款30元至50元……第二十条:在本村举行丧事时,全村每户必须有一名男同志参加丧礼,违者罚款30元。”
所谓“摩梭大家庭”、“走婚习俗”、“男子参加丧事”,原本是摩梭文化的自然行为,现在却因为旅游业需要而被建构为落水村委会的官方话语,更是从上而下的行政指令。这不单是因为旅游经济利益而必须强调“母系大家庭”这“摩梭文化特色”,也是担心村内新分家户要求参加旅游项目,而威胁到既有七十三家屋的经济收益,以至什么“摩梭大家庭”、“走婚习俗”这些汉族词汇正式成为摩梭自我认同的文化内核。
民族服装也因着旅游业而产生巨大变化。1999年5月落水村委会之村规民约第六条规定:
“一切从事旅游服务的本村村民,骑马队、划船队、锅庄舞以及在鸟满河摆摊设点的本村服务人员,必须一律穿戴民族服饰,穿着要做到整洁卫生,美观大方,违者处以罚款10元至50元”
在1956年土地改革前,民族服装是摩梭人的生活便服,女穿百摺裙、七彩腰带,佩带头饰,男戴帽子穿藏族衣服。文革时期,摩梭人被严禁穿民族服装,男脱下帽子,女改穿裤子。当年不少摩梭人含着泪谓不愿穿汉装。到1978年三中全会后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摩梭年轻人既习惯了汉装,更重要是时尚观念令她们睥睨代表着“落后”与“贫穷”的摩梭服装,反而追逐席卷全国的现代时装;年轻人更投诉传统服装没有口袋放烟、打火机、钱包与杂物。结果是只有摩梭老人穿着民族服装。落水是例外。起初许多落水年轻人拒绝穿民族服、深感麻烦兼异样。但每当穿戴民族服饰,游客总好奇观赏,落水年轻人从不习惯到习惯,从怕麻烦到自豪。因着“工作”的需要,落水女子平均有五套摩梭服装,男子约有三套。目前,整个永宁地区只有两间摩梭服装店,其中一间由郜阿咪嗓娜独自经营,她就道出十多年来摩梭民族服装的变化:
“十多年前才开始有摩梭服装店,以前我们是自己纺织的,自给自足。但现在穿的人越来越少,都是老人穿,其他人是成年礼才来买一套,平时不穿,尤其是男装,几乎都是落水人来买,摩梭男人特别不喜欢穿民族服。”
旅游业令落水成为永宁地区唯一每天有摩梭年轻人穿民族服的村寨,也是唯一每晚有摩梭篝火晚会的地方。据老人介绍,过去永宁村庄晚上经常有村民拾起柴枝自发堆起火跳民族舞、唱摩梭歌。但自从录像与电视入侵并在山区普及后,自发的篝火晚会已式微,只有春节、成年礼屋才按习俗跳锅庄舞,而落水人就因为游客而反讽地每夜穿着华丽簇新民族服装,跳锅庄、唱摩梭歌。格则旦史甲采(24岁)就表示:
“以前我们为自己而唱歌跳舞,晚上到村口堆起篝火,烤土豆、玉米和新鲜鱼,根本不会想到钱的问题,我们一起吹牛,唱歌跳舞,然后一双一对离开,走婚去。现在嘛,为游客而唱歌,为钱而跳舞。钱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好玩了。而男与女越来越分隔,连走婚也变得造作,物质条件改善了,但内心却越发不开心,烦恼越来越多。”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60046628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