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ざ |
[游记]ざ |
2007-08-06 |
2005保护东北虎珲春冬季巡护日记 上海东华大学 刘通 12月11号,早上5点45分,火车平稳的行驶着。我从床上起来,掀开窗帘,梦中久违了的北国风光出现在眼前,沁人心脾。 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便对动物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保护野生动物成为我的梦想,历经将近20年从未改变过。这一次来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加巡护清山活动是我首次参加第一线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说是梦想成真一点也不夸张。我受到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上海分部的招募和上海根与芽青少年活动中心(Shanghai Roots & Shoots)的资助才得以参加此次活动,在此由衷的向他们表示感谢。 虎是兽中之王,东北虎是虎中之王。虎除了众所周知的生态价值外,它们威武剽悍,美丽华贵,是勇猛和力量的象征。而且,虎已经溶入到文化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种。由于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因此它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珲春东北虎保护区是我国野生虎分布密度最高、种群数量最多的地区。保护区成立近4年来,年年开展巡护清山工作,但这是第一次实验性的征集民间力量参与这项工作。 我在各位志愿者中到的最早。来到珲春市林业局,刘忠宝处长向我展示了保护区地形图和以前收缴的“套子”。这种用钢丝绳制成的狩猎工具就是我们今后几天清缴的主要目标。下套时偷猎者把钢丝绳的一端固定在树上,另一端圈成一个圆形的活扣,套子的大小根据要捕猎动物的大小而不同,高度正好能套中它的头部。动物经过时,绳索一旦套在脖子上,动物只有挣扎,套子就会越勒越紧,使它窒息而死。 据李志兴主任介绍,这种套子不仅夺去了无以记数的马鹿、狍子、野猪的生命。对东北虎和远东豹来说,也是一种诅咒。2002年2月,一头壮年雄性东北虎带着嵌入颈部5厘米深的套子发出最后声嘶力竭的狂吼;2005年6月,一只远东豹被钢丝套拦腰吊死在树上,死时怒目圆睁,非常凄惨。 12月13号是开展野外工作的第一天。早上9点参与这次活动的志愿者们和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在林业局见了面,并互相作了自我介绍。 总共到了6名志愿者,其他5人分别是:江苏省环保形象大使:刘穷(她也是29名巡护队员中唯一的女性);来自北京的《光明日报》记者:高腾和《第一财经日报》撰稿记者:章轲;来自珲春的《图们江新报》退休记者:何畏和来自延吉的导游员:杨波。虽然大家从事不同的职业,但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来,自然有种特殊的亲切感。见面会上,林业局的李志宏和肖文礼副局长为我们简单介绍了保护区的情况、本次活动的计划和注意事项等。 上午10点,5辆车载着巡护队员们向保护区进发。10点50分我们来到春化镇四道沟村西北约4公里的地方,有村民报告在这里发现老虎足迹。 下车后,马滴达保护站的王源勇副站长和我首先发现了虎足印。在皑皑的白雪上,东北虎那巨大、美丽的足迹清晰可见。由于猫科动物的爪子都是能收回的,因此在雪上没有留下一丝爪痕。掌印和四个椭圆形的指印,构成一个圆圆的梅花状足迹。足迹链大摇大摆穿过道路,一直延伸进密林中,显得神秘莫测。我突然觉得我与山林之王东北虎是那么接近,也许它正在山上俯视着我们。李主任用卷尺测量了掌垫大小、步距等。初步判断是一头成年雌虎。 今天的发现使大家情绪高涨,当然,尤其是我们几名志愿者。 晚上,我们围坐在炕上聊天,还是三句话离不开虎。保护区由于设备、技术有限,目前对老虎个体的区分还比较困难,只能根据痕迹大体区分雄虎还是雌虎,成年虎还是亚成年等。对于大小相似的痕迹就很难区分。不像国外的虎类保护区,采用红外摄影对老虎的条纹进行备案,能有效的区分不同个体。谈到国内东北虎的分布。现在由于实行天然林保护,栖息环境好了,虎的猎物也多起来了,东北虎的数量有所增长。过去黑龙江有5-7头,现在大概有12头左右,吉林原来是7-9头,现在也增加了,达到10-13头。据分析很有可能是俄罗斯过来的,因为我们这边很少,而且是分散、隔离状态,不可能繁殖那么快。 |
原始链接:http://post.baidu.com/f?kz=130638993 |
转自:21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