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珲春之旧城新颜 珲春于我意义深刻。由于某些原因,从1周岁开始就在珲春生活,直至10岁才返回通化。可以说,从记事起就在这座小城,固有印象一说。 从延吉一路至珲春,图们江两岸开满了绛粉色的金达莱,入眼的满目鲜艳,在初夏微风中舞动。莫名的亲切,心情大好。因为遇见着急返回珲春的出租车,所以没有坐客车,与客车一样的价钱,但时间上节省不少。司机30多岁,很健谈,使旅途更加活泼起来。图们江的对岸就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就是北朝鲜,隔江望去,似乎和小时候往返途中的印象没有变化。因为接壤,珲春很多人都或通商或探亲的去过,坐在我旁边的司机就是一位,近几年朝鲜多少也有些发展,比以前能好些,但依旧是穷。据说去那边如果上街要格外小心小偷,专偷中国过去的人,而走在大街上要格外的没有同情心,即便是不大的孩子朝你伸手要钱,向你说:“中国老大,一块钱的有吧?”的时候,坚决的不能给,因为一个人一块钱,一群二三十,然后是n群,然后是在不知觉间被摸走钱包....... 中午11:30左右到达珲春,进了市区已经分不清南北了,四年时间不长,但变化却足够让你发蒙。印象中的一些标识道路的建筑几乎全都没有了,除了亲切的口音,让人略感安慰,剩下的只有陌生。 在珲春的6天中,所有空闲的时间都用来散步,以致于穿着皮鞋的脚反复的磨出水泡,漫无目的的走,不问方向,轻松而惬意。这几年珲春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城市不断的扩展,记得小时候从市里去郊区的北山要骑自行车,然后走好久,但是现在站在城市的小区里就能清晰的看见立在北山上的纪念碑,估计走过去也花不了多少时间了。小时候冬天玩耍的河流已经被治理的面目全非,要不是仍然穿过城市中间默默无声的流过,我甚至无法确定是不是曾经有这么一条河流淌在记忆之中。小时候爬上爬下,打鸟捉蜻蜓的河坝早被推平,两岸修成休闲的步行河堤,白色的石栏,连出很远,我的记忆也走出很远.......父亲说在河堤一角有几棵树还在,我望去,那是三棵一怀粗的大槐树,立在河堤边上,父亲的印象,我却没有,很为这三棵槐树庆幸,默默承载的不知道是多少童年,多少记忆,多少故事...... 西市场已经“面目全非”了,儿时常赖在奶奶的背上,走过露天的大市场并撒娇要5分钱一根的冰棍。两条过道隔3排摊位,与其说成摊位,不如说是棚子的市场现在已经全部搬进了几层高的市场大楼,我没有全部逛遍,一是讨厌吵杂,二是在一楼大厅中买了许多小吃,终于能吃到这只能回忆的东西了。西市场是奶奶的背和甜甜的冰棍交织成的幸福与甜蜜! 曾经读过的学前班和小学只站在远处望了望,不是一排平房和3层破旧小楼了,仔细的回想同学,除了一个名叫曲静的女孩外再无其他,而这个青梅竹马也不知身在何方了..... 烤串冷面狗肉汤,换着样吃,着实过了一回瘾,吃的是风味,品的却是回忆,虽然之后是水土不服的闹肚子或者干脆不消化,但心里甜甜的。 城市依然在变化中,我不知道我下次看见的将是何种的景象,也只能最终无奈的接受印象中的印象,无法舍弃,更无法寻找,也许是好事,也许不好,但珍贵的依然珍贵,深刻的依然深刻,现实与记忆,固然矛盾,但于我两不相干,套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彪悍的印象,不需要现实的解释。旧城悄然换新颜,借问旧地不知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