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满族圣山长白山系列之五古迹寻踪 |
[游记]满族圣山长白山系列之五古迹寻踪 |
2008-05-22 163.com |
前面说过,辽代30部女真是辽迁走一部分渤海人后,黑水革末革曷乘虚而入与留居的渤海人融合而形成的。所以,在松江附近的仰脸山城金城和报马城等,《安图县文物志》虽然都定为渤海古城,其实这也就是长白山30部女真中的几部在渤海、辽金时相继沿用的城。一个城的存在时间不可能因朝代的更替而嘎然有无,除非像辽毁渤海上京城一样,使那个“小长安”一时间定格为一个历史的状态。 辽30部女真国长白山大王府,在金初罹劫之后就支离破碎而日渐垒消瓦解了。风吹雨蚀数百年后,清朝废除禁止圈场,狩猎、开荒、淘金、伐木、挖参、经商、兵燹、匪患等蒙昧地毁坏与消除,又使遗迹几至荡然无存了。 (二)长白山“女真祭台”文字碑发现记 周长庆 扈魁英 经吉林省有关专家初步鉴定,最近在长白山天池边发现的一块石碑上刻有女真文字。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对于深入研究长白山的历史和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对长白山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为防止文字碑被毁坏,在吉林省领导的关心下,这块石碑已被迁到安全处保护起来。 这块女真文字碑是200 年8月19日由吉林省专业作家、著名红学家陈景和先生最先发现的。后经考察和测量,认定这是一块青石料的圭形碑,有人工打制痕迹。碑高98.5厘米,腰宽47厘米,宽度44.5厘米,厚度10.5厘米。上面虽然文字不多,但正面、背面、右侧均有人为镌刻痕迹。8月26日,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山自然保护局有关人员组成考察队,对这块石碑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碑文进行了拍照和拓片。9月2日,吉林省红楼梦学会邀请东北师范大学女真文专家穆鸿利、吉林大学辽金史专家张博泉、东北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刘厚生等国内知名教授,在长春对照片和拓片进行了鉴定。专家们认出这块石碑正面所刻的三个文字中后两个肯定是女真文,并初步认定是“太白神”之意,由于碑文拓片模糊,其它文字暂时难以辨认。 现任吉林省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陈景和,他对东北文化和红楼梦研究卓有成效,是我国红学研究的一匹“黑马”。他提出的“《红楼梦》文化之源在长白山”、“贾宝玉是满族童贞形象”等新说,可谓石破惊天,独具慧眼地捅破了红学研究的“窗户纸”,在林林总总的红学研究中自成体系,为国内外所瞩目。 陈景和回忆女真文字碑的发现过程时说:“这块碑的发现应首先归功于长白山天池怪兽研究会。”他介绍说,最近一段时间,他应邀为怪兽研究会正在拍摄中的《长白山天池怪兽之迷》电视专题片撰写剧本,并为此已几上长白山。今年8月18日,他又应怪兽研究会之邀,到天池边去拍有关“女真祭台”的资料片。 据史料记载,满族先人女真人建立金朝后,将长白山视为“兴亡之地”,先后封之为“护国灵应王”和“开天宏圣帝”,并建有庙宇,每年定期祭祀。距天池约40米尚存的“女真祭台”遗址,是由大小近似的玄武岩石块人工垒成的,略成圆形。清代末期,地方官员刘建封在全面地考查了长白山后,在所著《长白山江冈志略》中记载:“(钓鳌)台上有一石堆,相传女真国王登长白山祭天池曾筑石于台上,故今尚有遗迹。”据考证,祭台应为女真人祭祀长白山所用。 陈景和说,8月18日,他到达长白山后为了第二天顺利拍片,自己一个人去寻找“女真祭台”。他扛着钓鱼杆,下到天池畔去寻找,因为他觉得,无论是从拍摄资料角度,还是从红学研究角度,这个祭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为民间传说,女真国王曾到天池畔祭奠长白山,如果属实,肯定会在这里留下蛛丝马迹。没有但这天他没能找到。第二天,摄制组一起又下到天池边拍摄资料,陈景和仍在到处寻找“女真祭台”,终于在天池北侧、华盖峰和紫霞峰之间、滚石坡下的一堆石头(即钓鳌台)上发现了女真祭台。祭台大约一米二三高,由一些石头堆沏而成。 |
转自:http://white-wagtail.blog.163.com/blog/static/26600813200741310524650244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