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记两篇天池游记广胜寺游记 |
[游记]游记两篇天池游记广胜寺游记 |
2008-06-27 sina.com.cn |
游记两篇■天池游记■广胜寺游记 2008-01-03 19:04:02 大中小 标签:游记旅游 天池游记 (一九七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山西省宁武县宁武山顶有一湖,名曰“天池”。四面环山,如同水库,内养鱼,山后,有一庄,谓之“海子背”。1977年7月25日,我作为全(山西)省煤炭系统工业学大庆检查团一分团的成员之一,随团坐汽车,由轩岗矿务局出发,经宁武县城,从“海子背”村庄附近上宁武山,行程约一个半钟头,采野花一捧。从山顶观天池,凉风嗖嗖,沁人心脾,美不胜收。从山顶下到湖边,有一木船,内有渔网、脸盆、称,等物。我同大同矿务局的崔万毅等人,划船片时,风趣无穷,乐而忘返。归途中,游览了宁武城。 广胜寺游记 (一九七七年八月七日) 我们全省煤炭系统工业学大庆大检查第一分团,包括大同、汾西、晋城、潞安和省局的同志,共25人,对霍县矿务局的检查,就要结束了。 今天早晨约6时,晋城局的王开海同志从睡梦中把大家叫醒。吃过早饭,我们就要乘汽车游览广胜寺去了。 六时半左右,大家乘坐霍局的大轿子汽车,兴致勃勃地沿汾河南下。汽车在飞奔,汾河在咆哮,我的心也飞到了不知位于何方的广胜寺。 听同志们说,广胜寺在洪洞县境内的霍山顶上。寺内有一座雄伟壮观的琉璃塔。山脚下有一股清澈透明的泉水。古时候,洪洞、赵城两地的人民常因争水而发生斗殴事件。后来,在泉边设了一口滚烫的油锅,锅内盛十枚铜钱,让两方派人用手在沸腾的油锅中摸铜钱,摸得几枚,便可分得几份水。一方的代表一下摸出七枚,至此,此泉水三七分开,一县得三份,另一县得七份。 经过半小时,汽车停到了广胜寺所在的霍山脚下。首先看到的是那股清澈透明、潺潺作响的泉水。不远处,有一座分水亭,下有十个孔,此即为传说中的两县分水之故典也。抬头仰望,霍山一片青翠,郁郁葱葱。山顶之琉璃古塔高高耸立,实为壮观。大家沿山坡攀缘而上,沿途是各种野草、野花和灌木丛。再往上,是一片苍松翠柏。登上半山腰,回首俯瞰,片片厂房、楼房、工人住宅区、公社的秋田,尽收眼底。我想,解放前,霍山脚下,大概是一片荒芜吧!而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座座厂房,一幢幢楼房‘有如星罗棋布,把寂寞的山区打扮得格外壮观。霍县局随同我们游览的同志告诉我们说,山脚下是新建的山西焦化厂、临汾地区水泥厂和洪洞县水泥厂。这里的工人同志都用上了自来水。 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我们继续向上攀登。由于我急于登上顶峰,呼呼喘着粗气,汗水已经映湿了衣服,好在今天是阴天,气候还算凉爽。尽管时值三伏天吧。 不久,我们就来到了广胜寺山门前。山门上边镌刻着“广胜禅院”四个大字。门里边,有一个老汉卖茶水,左侧是照相服务部,再往里,有一个小卖部,山门两侧,是两尊高大的泥塑像。 我们稍事休息后,走在山门对面不远的山坡上,集体合影留念。 山脚下偶尔传来一声沉闷的炮声,这是人们在开山取石。远远望去,大概是准备烧石灰吧! 进到寺院内部,有正、中、后以及几所殿宇,殿内有各种泥塑,木刻的大大小小的佛像,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创造才能。 寺内设有历史梗概的木头招牌。我坐在正殿门前,抄写了《广胜寺简介》: “广胜寺是一著名佛寺。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分上、下两部分。上寺雄踞霍山南麓,下寺在山脚下。闻名中外的金版《大藏经》原来就存放在这里。 据文献记载,创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一四七年),初名俱卢舍寺。唐大历四年(公元七六九年),改称广胜寺。宋、金屡次扩建,修崇楼,铸大钟,规模宏阔,胜极一时。金末兵火,元时大地震,寺庙建筑摧毁殆尽。元、明陆续重建。现存下寺的殿宇大都为元代重建。上寺的琉璃塔等主要建筑为明代重建,清代重修山门、配殿和厢房。日寇侵占时期和闫匪统治时期,寺庙饱受摧残,荒败不堪。解放后,政府设立文物保管所,逐年维修,加以保护。 广胜寺现有的文物,是奴隶创造历史的有力见证。至今犹存着帝国主义对我进行文化掠夺的斑斑罪证。是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为了进一步贯彻‘古为今用’的伟大方针,一九七二年国家拨款全面整修,以使文物更好地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抄完上述《简介》后,我急转到正殿背面,有一门,门首有关于建在殿中央的琉璃塔的简介。由于时间仓促,随行着又都急于走马观花,故未及抄录。只记得上面介绍着塔高十三层、四十七米多高。进到里面,其他随行者已经陆续从塔上下来。我赶快借了杜明娥(全省煤炭系统工业学大庆大检查第一分团成员之一,汾西矿务局张家庄矿职工——二〇〇八年一月三日星期四上午9时54分34秒于吕梁分公司个险销售部打印时,注解)的手电,兴致勃勃地向塔顶攀登。塔内,台阶构造别致,一时难以描绘(塔内台阶直上直下呈Z字型,通道又十分狭窄,游者向上攀登,每攀一级,就得转身向后,再往上攀!那可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二〇〇八年一月三日星期四上午9时54分34秒于吕梁分公司个险销售部打印时,加注),二层的中心有个小圆塔楼,形似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但此塔上分若干层,造型美观大方,再往上攀登,亦无其他特异。虽上边有窗孔可向外眺望,不若底层一片漆黑,但每一窗口都设有木制栏杆,切窗口极小,无法更好地从窗口向外眺望。每一窗口外都有一尊琉璃佛像,面外背内,无法欣赏其面容。上德几层几十级塔梯,已是气喘吁吁,汗出如浆,仰首向上观望,塔中心有木盖。无楼梯,别无攀援之路,只见周围壁上或是窗内的平台上,尽是刻划着的歪歪扭扭的汉字,未及细看,我想大概是游人刻之以作纪念吧。 顺塔梯向下到最底层,我才有暇去仔细欣赏,用手电照着细细观看,塔底的中央,是一尊大佛,大佛两侧,是上塔去下塔来的木制楼梯。 出得塔来,回首仰望,虽塔身周围的花纹看不甚分明,但那高高矗立的雄姿,那常年端坐在塔窗口的佛像,那角楼上的风铃,那颜色鲜艳的琉璃砖瓦,真是美不胜收。 此时此景,不禁使我联想到我所见过或攀登过的许多古塔:汾阳建昌村的古塔——文峰塔,十三层,青砖建筑,从内部可以攀登而上,一九五九年,我在汾阳董家庄小学六年级毕业后,从董家庄步行去汾阳中学参加初中升学考试,途经建昌村时,曾怀着好奇的、且“不到塔顶非好汉”的心理,一气登上塔顶。从塔窗口往下望,一片晕眩。塔下的大道有如细细的飘带,塔下的村庄和行人,看上去十分渺小。从塔顶往下投掷小砖块或小石头,半天才能听到回音(当时,塔顶部裂着一条宽宽的缝,横跨在通往最高层的塔梯之间,在血气方刚的少年郭炳淦面前,裂缝何所惧!一下子就跃过去了!——二〇〇八年一月三日星期四上午10时52分55秒于吕梁分公司个险销售部打印时,加注)。从此以后,在我的心灵深处,就留下了难忘而美好的记忆。汾阳城南门外的古塔,介休县城西北的古塔(大约叫做“不丹塔”吧!),介休县义棠村西面滚钟坡山顶的古塔,太谷师范的古塔,首都北海公园的白塔和香山公园的琉璃塔,太原市双塔寺的双塔(解放后,双塔寺是烈士陵园,一九六六年清明时节,我们山西大学外语系英65级丁班的同学,在王正仁先生带领下,曾经壮怀激烈地到那儿为烈士扫墓——二〇〇八年一月三日星期四上午11时4分50秒于吕梁分公司个险销售部打印时,加注)等等,这些见过的古塔,此时在我的脑海中,就都联在一起了。 我急急忙忙浏览了广胜寺上寺,每一座殿宇的佛像,或高,或低,或站,或坐,或内侍,或外臣,各种姿态,应有尽有。而殿宇内的木隔扇雕刻之细腻优美、流畅大方之线条,更反映了古代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寺内堆满了各种建筑材料,有些砖、瓦等建筑材料,是仿照古代样式新制的。工人同志们有的在殿内抹灰墙,有的在殿门外做木活,都在紧张地修葺这一少有的文物古迹。 出得寺门,有一辆军车。有不少游人在照相,在交谈。而我的随行者早已不见踪迹! 我只得怀着余兴未尽的心情,快步向山下冲去。到的山泉发源地,我放下上衣、手电和手表,站在泉水之中,洗了洗手脸,只觉得寒彻心脾。这时,不小心被湍急的泉水冲走一只凉鞋,慌忙去追,不小心溅了一裤子水! 走到汽车跟前,大多数同游者已端坐车中,煞似寺中佛像。大同局的崔万毅、穆成绪二同志还未下山。乘此机会,我走到泉溪边的踏石上,脱了上衣、背心,美美地从头到上身洗了又洗,又把红背心在水中涮了涮。用手捧着喝了几口泉水,真是清凉可口。我又站在水中,喜滋滋地玩耍,又溅了一裤子水。 汽车向着返回的方向开动了。我真为没能游览下寺,没有观看分水亭,特别是没有记下有关介绍而遗憾。 头发上的泉水不住地往下淌,汽车外的凉风一股劲地吹。时间尽管是短暂的,游览尽管是走马观花的,但它将永远留在我的美妙记忆中。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a657b801008c1j.html45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