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长春古迹文献1 |
[游记]长春古迹文献1 |
2008-05-22 sina.com.cn |
第一章 历史古迹 历经沧桑的长春文庙(即长春孔庙),始建于1872年,后经光绪年间、民国初年两次大型扩建、修缮,孔庙规模日臻完善。主要建筑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孟庙、文昌阁等。长春文庙位于今长春市东头道街。 今天在它的原址又重新恢复了昔日的旧观。原址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左右,当年长春文庙门前设有泮池,花草满坛,古木参天。大成门前的棂星门,高7.5米,宽8米,门楼正中书有“棂星门”、“取土”、“必得”等字,字迹苍劲挺拔。横梁上二龙戏珠、栩栩如生、四柱顶端石狮站立。棂星是古天文学中的文星,以此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 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当年富丽堂皇,轩昂庄重,殿内两旁设有典雅幽长的庑廊,两庑内供奉着孔子72位弟子贤人的牌位,每年的阴历二月、八月,在大成殿门前宽敞的露台前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地方文武百官和学校师生届时要向圣贤塑像行参拜大礼。西院是孔子家庙,东院是孟子庙和文昌阁。文昌阁是藏书楼.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里,凡有一定规模的城市,都要修文庙,以此来尊崇和宣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二、清真寺 清真寺是长春历史上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2000年3月16日,恰逢回族的古尔帮节,从早晨八点钟开始,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们陆陆续续从各地赶来,庆祝、聚礼。九点整,大家都聚集到礼拜殿内,吟诵《古兰经》。 三、基督教会 基督教会传入长春己有百余年的历史,1886年,英国传教士傅多玛受英国爱尔兰基督教长老会的派遣,来长春传教布道。以后各国传教士相继而来,建立教会,发展教徒。1893年,英国牧师纪礼备来长春传教,于1897年买下教会地址,开始创办教会、医院、学校,同年创立教会施医院(今市妇产科医院址);1907年创办教会萃文学校,1912年创办教会萃文女子学校(今西五马路小学址);1934年修建教会大礼拜堂,教会初具规模。 清雅的教会庭院,单峰钟楼大礼拜堂坐落中心,礼拜堂内宽敞明亮。临街是教会小礼拜堂和住房,院内北侧二层楼建筑是学道馆。解放前教会一直控制在英国传教士手中,受中华基督教总会(在上海)、中华基督教东北联合会(在沈阳)的领导。太平洋战争后,日、英关系紧张,英国把教会转让给伪满政府,改称“满洲基督教联合本部”成为奴化东北人民的工具。 解放后,经过“三自”(自传、自治、自养)爱国运动,摆脱了外国教会的控制,开始独立自主自办教会,1958年,各教派统一起来,建立了联合教会,长春市基督教有中华基督教会、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真耶稣教会、中华浸信会等六大派别教会,联合后教会设在西五马路教会址。1980年,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后,大礼拜堂整修一新,新建了牧师住房,教会恢复宗教活动。 四、天主教堂 天主教在长春兴起和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1895年年,法国传教士沙如理,受罗马教延传信部和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派遣来长春传教布道,沙如理委托教徒白云桥(中国人)买下地产,开始创建天主教堂,并首任本堂神甫。数年后教堂初具规模,占地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大院临街门朝北,座落在旧城内官府林立的四道街,当时是有其目的和影响的。 耸入云的哥特式大教堂于1932年10月3日竣工,通高三十一米,上部为钟楼,悬有三口大铜钟,最重达五百五十公斤,教堂建筑奇特,前部外面是二个八角形平房,各处露四个角,里面则与大殿相通;后部亦各向两侧突出三米多。教堂内雕工精细、富丽堂皇。大教堂东侧为教会益华小学,建于1912年;西侧为欧洲建筑风格的神甫楼,建于1903年。院内小教堂及临街数十间房屋,建筑年代较早。教堂设立至今,共经历了十五任本堂神甫,解放前十二任基本由法国传教士担任。 天主教隶属吉林主教区,主教区建于1898年,主教府设在吉林市。解放前,主教区管辖吉林、黑龙江两省部分教会和堂口的教务活动。解放后,中国天主教按行政区划分教区,吉林省各地天主教堂均属吉林主教区。解放前长春教堂系吉林主教区财政处所在堂,掌握着教区的经济命脉。沦陷时期,罗马教廷“驻满洲国代表部”设于本堂,教堂成为伪满九个主教区的中心。吉林主教区在长春市机构除天主教堂外,解放后均分别被卫生教育民政等部门接收。天主教堂规模之大、影响之远,在东北地区是屈指可数的,现在是吉林省天主教爱国会、长春市天主教爱国会所在地。1979年11月大教堂遭火灾,几乎变成废墟。今神甫楼、大教堂己修缮一新,供举行宗教仪式用。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1fecc01008pj6.html90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