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长春游记:一 |
[游记]长春游记:一 |
2008-07-01 sina.com.cn |
长春游记 作者:那金 一、初到长春 2008年6月20日,受满族新锐女作家格致的盛情邀请,我来到长春市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萨满文化遗存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吉林民族研究所、长春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省民族干部学校主办,聚集了国内数十名萨满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有来自当代“萨满活化石之乡”—吉林省的乌拉街满族镇和九台莽卡满族乡的石氏、张氏大萨满,还有从内蒙赶来的达斡尔族大萨满斯琴褂。 我对萨满教的认识很浅,过去以为是巫医神汉在“跳大神”,为人驱病祛邪。后来,我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主动寻找满族文化资料,才明白萨满教是中国北方民族以及通古斯各民族普遍信仰的宗教,在世界分布较广,千百年来已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仅是“跳大神”那么简单。但萨满教究竟是什么样的宗教,我就没有深入进行考据了。这次有机会和国内研究萨满的专家学者见面,参观萨满文物和表演,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这是我第一次到长春,出了车站感觉站前广场有些和大连相似,但交通乱糟糟的。我发现长春的交通有特点,无论公汽、私家车还是摩托(包括电动自行车)都开的飞快,摩托车甚至电动自行车居然敢在快车道和汽车抢车!连我这个从小在城里长大的人都不敢随便过马路,车辆行驶的速度太吓人了,简直就是要往你身上撞,但当地人却能悠闲地通过。长春公交车一般都比沈阳要小,车内是软座,也开的飞快,站不住的都要被甩出去。我在出站口不远的地方见到了格致,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她与我看“格致散文”时头脑中的女作家形象有些差距,比我想象的要矮一些,不是一个具有灵气的文人,但她的谈话还是体现出了格致式的细腻情感以及女人惯有的敏感,一如《转身》中触及读者神经的笔触。我们打车到长春民族干校,长春的出租车起价五元,那位女师傅很热心,她不认识干校的位置,打听了一路方才找到。 在民族干校,格致谈起她接触满族和萨满教的时间并不长,主要是为了丰富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才从吉林市风尘仆仆地赶来。寒暄之后,我提起格致在散文中写到父亲补渔网的故事,她说她很怀念她父亲做大队书记的那个时代,那是她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格致向我透露了一些文章背后的故事,她家祖父那辈不会耕作,祖父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功在赌场上把家里最后的几亩地输光了,祖父和父亲只好在松花江打鱼为生。解放后,恰好父亲一穷二白的身份符合当时中共的要求,当上了大队书记。他为人热心豪爽,很得村民的心,但他家仍然没有分到一分田。格致十岁时父亲去世,去世前他一直做大队书记,再没打过鱼,这张渔网陪了父亲半辈子。格致说她出生在中国60年代,在那个疯狂的岁月,她的家谱所幸被族人用汉文抄写了一份保存至今,满文的宗谱则付之一炬了。我很好奇格致的家族历史,从格致是满族人且原名姓赵这点可以看出她有可能是伊尔根觉罗氏,或是爱新觉罗氏。格致承认自己是爱新觉罗氏,但说不清是哪个支脉,“家谱在一个族人家里,不到大祭的日子是不能打开的。”格致这样对我解释。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格致那份珍贵的家谱。同时,我期盼格致能有纯满族的文学作品面世,格致对此也深以为然。她告诉我现在她准备转向小说的创作了,也许不久会出本具有满族文化风格的小说。 辞别格致,我去见一位老同学。老同学在一汽工作,他欣然带我到长春一汽总部看看。我们到总部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东北夏日天长,借着一抹余辉,坐落在一汽广场的一汽总部显得庄重大气。据同学说总部在三年前竣工,花了几十个亿建成。在这座豪华的总部对面是一汽广场,走过广场就是具有苏式建筑风格的工厂,厂门前横置着一块条石,上面刻有毛泽东为一汽建厂时的亲笔题词。同学说他从来没有进去过,这个工厂是生产解放汽车的。我是喜欢历史古迹的人,看到这么多苏式风格的建筑,不禁动了心,一定要进去看一看。同学劝我不住,只好随我走进工厂。谁知工厂安保工作并不到位,我们两人没有出示任何证件就轻松进去了。一进来,我就放佛置身于1950年代,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在沈阳铁西区重工街两旁看到的林立着的工厂,蜿蜒曲折的输气管线一直延伸到路的尽头,高耸的烟囱像吐着黑烟的巨人一样。但一汽解放工厂的院内绝少有粉尘,在远处能看到五个像哨兵一样整齐的烟囱,但没有黑烟,近处的几栋楼内传来机器的轰鸣声。令人惊讶的是厂区的绿化做的非常棒,一改我对重工业工厂的破旧形象,藤蔓植物把一些楼的外墙都爬满了,参天的白杨树、常青的松柏和青青草坪点缀着街道,真是干净整洁极了。据同学介绍绿化工作都外包了,所以才做的如此好。 这时天已经完全黑了,老厂区的路灯一齐打开,绿化带星星点点地亮了起来,映衬着红色的砖墙,给人一种火树银花的幻觉,我已看不清有多少厂房,每栋楼都具体做什么的。我惊讶一汽保留了如此多的老建筑,而反观沈阳,就像经历过一场八级地震,连著名的沈阳冶炼厂的三根烟囱也没能留下,再也无法找到工业城市的痕迹了。我们继续前行,夜幕下,感觉厂区之大恐怕徒步走一个小时才能走遍,于是就原路折回来,顺便进到一个铸造车间参观。同学怕出安全问题,没有深入车间,我们只在边上看了一眼。一下子,眼前的景物就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我妈妈的工厂一样有红黄蓝三色的高压线,一样的机器轰鸣声,一样的炙热空气,一样的呛人粉尘,还有一样汗流浃背、油污满身的工人。这恐怕最能引起我(一个来自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工人的儿子)的共鸣了,我为工人枯燥机械的工作,恶劣的工作环境感到叹息,然而这就是生存。同学告诉我,一汽一线工人的待遇还可以,一个月能拿到二千元钱,不过这些大多数在技校毕业的新工人要想进车间工作,还需要送五万元给管事的人才行。在我看来,作为长春效益最好的工厂,事实上也是最危险的工厂,汽车领域的竞争势必越来越激烈,目前国家在全力保护一汽这个民族品牌,可是未来呢?韩国大宇可能是个前车之鉴。从长春地图上看,一汽企业占据了几乎两个市区,并且还在扩张。从资金上来看,每个月仅员工的工资就达到四千五百万元,一年员工薪酬福利将近八个亿,这对于年收入近两百个亿的一汽来说还算正常。“有些项目在亏损,就怕短期流动资金的安全。”同学介绍说。我觉得这么大的厂子真要倒下,首先受害的就是那些吃苦受累最多的一线工人,这些人除了单一的技术之外,没有金钱和技术再为自己谋一碗饭了,就和沈阳当年下岗工人的境遇一样。国家的政策向一汽多倾斜一些,就多助长一汽的懒惰,这样反而不利于市场竞争,最终还是消费者在多掏腰包。真希望一汽靠自己的研发和生产谋求市场生存,这是关于长春地方经济发展的大事。好像除了一汽,长春没有哪家企业能够上缴政府这么多的税。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dad20d0100a6cg.html45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