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长春电影制片厂自助游攻略_吉林旅游 |
[游记]长春电影制片厂自助游攻略_吉林旅游 |
2007-07-16 fqhua.com |
到吉林长春,忽然想起了被誉为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如今,它却成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旅游胜地。如果你想要了解银幕后的秘密或者想要过一把演戏的瘾,这里绝对可让你获得满足。 长春与大多数北方城市一样,天高云淡,空气清爽,屋顶上的瓦片蒙着一层薄霜一般的细灰。高高的白杨树分列街道两边,繁密的叶子不停地闪烁着初秋的阳光,飞鸟快速地穿过紫色的树梢,人流与车流透出北方汉子的沉着。 长春电影制片厂门前的红旗街不算宽,楼房与行道树都很有年头了,一辆有轨电车不紧不慢地从我眼前驶过。拐弯后才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一下子勾起了我的童年记忆。长春的朋友告诉我,前几年市政改造时,有关方面决定拆除这条铁轨,但市民对它怀有很深的感情,毕竟在他们的生活中穿梭了七十多年啦,于是它被保留下来。另一个保留有轨电车的城市是大连。 大巴一转,就进了长影的大院。下了车,我第一眼就看到了高耸入云的毛泽东全身塑像,大院旁边停着一架空壳战斗机,还有一些旧枪炮,主楼已经相当陈旧了,灰扑扑的无精打采。 走进展厅,长影辉煌的一幕就像“过电影”一样徐徐展现在我眼前,《白毛女》、《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甲午风云》、《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刘三姐》、《五朵金花》、《人到中年》、《小字辈》……,它们以经典艺术的品质,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深深地刻下无法抹去的印痕,并承载着令人起伏不已的情感。就我个人而言,正是这些电影启蒙了我,激励了我,将我推入有点迷茫、有点敏感、并常常倚窗遐思的青春期。 长影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被誉为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长影初创时,由延安、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和解放区其他一些电影工作者汇集拢来搭了个班子,首任厂长是袁牧之。那时的设备和条件都很差,但新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冒着枪林弹雨,摄制了大量的战争新闻片。比如《民主东北》,现在成了宝贵的电影史料。为了拍摄这些影片,一些优秀的摄影师甚至献出了生命。1949年5月拍成的故事影片《桥》,被电影史学家认为是新中国电影的第一部故事片。 长影先后拍摄艺术片300多部,纪录片、科教片数百部,译制片数百部,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向观众提供了大量精品力作。 在主楼的前厅,地面上的水磨石地板还嵌着一幅平面图,它是日本人在创建满州映画社时留下的印记。去年,长影度过了六十华诞。抬头看走廊里的电影海报,刘晓庆在《小花》里的回眸一笑绝对是“花样年华”--岁月就这样在胶片盘的快速转动中流逝了。 我们在长影厂里兜了一圈,居然看不到一个导演或演员,“他们都在片场。”--一个导游说。其实呢,混得好的,都在外拉班子拍戏,人老珠黄的只能呆在家里,靠基本工资过着淡淡的日子。厂区被分割成几块,有人承包了楼里的一些部门,做起旅游节目。比如--在以前只有领导有资格进入的审片室里,游客可以了解分镜头制作的窍槛。在道具室里,我看到了《铁道游击队》里炸剩的一节列车,是按五十比一比例缩小的。在《五朵金花》的摄影棚里,游客看了不同机位对准演员转的秘诀,随后只要付五元钱就可以与演员合个影--当然不是杨丽坤。在一间录音室里,游客可以根据银幕上给出的形象,配上自己的歌声,三分钟后就可以合成完毕,然后做成碟片卖给你。在一块不足一百平方米的“外景地”上,摆开一张摇摇晃晃的八仙桌,桌子上有酒和菜,菜是蜡做的。打板一响,两个演员扮成西北地区的土匪--那是今天影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一脚踏在长凳上,一口喝 |
转自:http://www.fqhua.com/gl/jl/6568.html31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