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乐山五通桥 |
[游记]乐山五通桥 |
2008-05-22 sina.com.cn |
乐山五通桥——“东方君士坦丁堡”:树之篇 2006-12-07 13:33:38 大中小 黄桷树也叫“榕树”,是四川随处可见的平凡树种,其身躯高大伟岸,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鹤林,虹桥旁的参天巨树,解放前此处的巨树常吸引了成群的白鹤前来栖息。虽然举目白鹤振翅的景象已经消失,但在树下品茗仍是一大享受。) 五通桥的古黄桷树的生长史和五通桥盐业的发展史是紧紧交织在一起的。桥盐盛于清代乾隆年间。盐业的兴起,给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时交通以水运为首,于是在这里疏五沟,浚江河,筑堤岸,修运河,建码头,并种植了大量的黄桷树以固堤防,确保水路的畅通。 (从茫溪河南岸的花盐街看北岸的工农街) 其实固堤防不是非种植黄桷树不可的,而五通桥之所以如此,其中的缘由和印度佛教有关系。古代制盐,牛是重要的畜力,盐商们最怕牛瘟。而佛学的咒语称黄桷树为“菩提树”,可以避牛瘟。故为保佑牛丁兴旺,商会就选用黄桷树作为两岸的固堤树种,有菩提山上的菩提寺遗迹作证。历史证明,这一选择是完全正确的,黄桷树有顽强的生命力,虽材不为世人所用,却不自弃下争于地,吮石浆而强体;上争于天,吸日月精华而繁叶。它们挤挤挨挨,扶老携幼,苍翠弥漫小西湖两岸数公里呈现出绿荫蔽日、白鹭云集、人行树下、渔歌唱晚的景观,使五通桥山水风光独秀于西南。 (两河口处的榕树)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b9fba010006s6.html23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