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几年前看过村上春树的一篇文章,大意是游记不要在旅游完后马上就写,而是要隔一段时间再来写,这样的游记大概更有了自己沉淀下来的观点和思索。这次我们去九寨沟、黄龙等四川有名的旅游景点游玩,虽然回来已经也有好几天了,但时间其实并不长,或许我以下的对九寨沟的印象并不成熟吧,自己的主观意识过于强烈。 去四川旅游之前,就听说九寨沟有美不胜收的景色。《英雄》里有一段李连杰和梁朝伟的水上打斗戏是在九寨沟拍的,那个场景很吸引人。带着对它们的期望,我们飞往成都。在成都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早6点钟起床,我们匆匆吃完早餐就赶往九寨沟。导游在车上告诉我们到九寨沟正常情况大约需要10-12个小时。这么长时间的车程,我心想看美景可能是要付出点代价的,正如追求美女一样。一路上,我只感觉汽车一直在往大山的深处开,在绕着山走。路上,有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九寨沟很漂亮,美得一塌糊涂,我当时想虽然坐这趟汽车的时间会很长,但前面的美景还是让我觉得这应该是很值得的。在经过近12个小时的颠簸,屁股也坐痛了之后,我们终于在晚上7点多到达九寨沟。第二天清早我的累还没有完全消化,九寨沟之旅就开始了。我们几个同事商量好,先坐游览车到达山顶即原始森林,然后再从山上慢慢往回走。游览车一路往顶上开,导游小姐一路不停自豪地解说。我们的车上时常传来一些惊叹声,惊叹九寨沟的山水美。不过也确实,从车上的窗户看出去,九寨沟很美,五颜六色的水清澈见底,周围点缀着一些我们叫不出名字的树、草丛以及它们红的、黄的或绿的叶,这样的颜色很漂亮,我们仿佛进入叹为观止的彩色天然世界。看来美的东西总是藏得很深。 到达原始森林后,我们慢慢往回走,我已经忘了从上到下的景点的顺序,只记得九寨沟里有几个有名的海如芦苇海、双龙海、老虎海、犀牛海、五花海等,这些不大的海在车上看起来很美,但不知道为什么等到我下车后再来看,却全然失去了刚才的味道,海虽然还是刚才那些海,一样清澈,一样五颜六色,却已失去了刚才在车上所见到的气势。或许这是我们的视角不同造成的吧。刚才在车上是俯视,而下车后却是平视,所以也看不出那些因形状象老虎、犀牛等而命名的海到底象什么,看到的海都是一个样,都只是一池清亮透明的水而已。像电影《英雄》里拍摄的场景箭竹海,电影里是俯拍下来的箭竹海,当我们站在箭竹海岸边看它,完全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当然,九寨沟的水还是显示了别的水不一样的特点,如五花海,水底那蓝的、绿的、黄的颜色,的确让人惊叹,这其实是地理特质的反应。但让我们这些看惯了混浊的水的人更觉得九寨沟水的清澈与多彩。 也许是因为心头的一丝丝失望,我就更注意了九寨沟那些小溪、那些枯枝。我看到路边有好多持专业照相机的人在照相,他们没有把镜头对着漂亮的山水,而是将镜头对着一些细小的溪流,一些折断在水中的枯枝,甚至将镜头对着水中的一片枯黄的落叶。他们在这些残缺的景象中寻找一种美。这或许是一种美学——残缺美吧。也许是因为学画的原因,我对这些有着一些残缺的物体也更敏感、更感兴趣,太完美的东西反而让人觉得没有个性,容易忘记。这也可能是断臂的维纳斯成为经典的原因。我记得我们那时画静物素描时,总喜欢画一些残缺不全的坛坛罐罐,觉得这样的东西画起来更过瘾,也认为这样更漂亮。这大概是那时画画留给我的一种审美观吧——觉得有时残缺也是一种美,一种难得的美。当然我的相机是普通的数码相机,很难在这些风景中发现这些我说的残缺美,但我可以用眼睛去欣赏这些被九寨沟著名的美景覆盖的这种另类美。也可能因为是这样,我对九寨沟的山水没有留下太多美好印象,难以在心中产生很大的共鸣,我反而更喜欢王村、凤凰等这些景点的旧木房、吊角楼,那年我们去那里写生时,我们真的对这些破旧的建筑发出了美的赞叹。 回来后和一旅行社的朋友聊起这个问题,她也说九寨沟不是很好看,她说更愿意看丽江,看凤凰,我问为什么,她说,丽江、凤凰这些景点沉淀了一些文化背景,而九寨沟却只是自然景观。真是一语道破天机。无论什么景点,只有有了深层的文化背景,才能永久,才能更具人文气息。也许这正是自然风景区和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区别吧。象凤凰因为沈从文而出名,也因为沈从文的文学而让它变得经典。想到凤凰,我总是想起《边城》中的翠翠在睡梦中仍然在等待的那个年青的傩送,或许她就是在那段残缺的古城墙下的阶梯上等她也许永远都不能实现的爱。而九寨沟在我今天想来,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有那些有点干涩的小溪,小溪中的一颗孤树,以及那些躺在这些小溪中的枯枝败叶那些细枝末节,或许还加一点水底的颜色吧。 我想,要是让我重新再看一次我游玩过的景点,我会选择凤凰、王村,而不是九寨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