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姜维城遗址     当地介绍

[游记]姜维城遗址     当地介绍

2007-12-31    17167.com

姜维城遗址是岷江上游一处极具代表性的重要遗址,位于汶川县威州镇的今汶川中学后山上。姜维城遗址包含了新石器、汉代和宋代等时期的遗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2003年度遗址发掘的宋代遗存中发现的遗迹和遗物为了解当时这一地区各民族文化、经济交流和中央政府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传说蜀汉大将军曾在汶川一带驻防,现存有古城墙,有人为之命名为姜维城。

威州镇是汶川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阿坝州的门户。这里古属冉毵部,绵池镇为郡、县旧址。姜维城在今威州镇。自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池、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内岷江得名(古“汶”、“岷”通用),历代治所有所变迁。现为汶川羌族自治县。县城威州四面环山,堡子关雄踞杂谷脑河与岷江之间,有“三山雄秀,二水争流”之誉。汶川境内的藏羌历史上是善战的民族,羌碉尤其是居住和军事两用的独创性建筑。姜维城的存在也恰好说明这里曾是蜀汉和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

姜维(202~264) 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曾经到汶川平定边乱。姜维本是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姜维是羌族人,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干部”之一。早年任曹魏中郎,后投蜀汉,任仓曹掾,继升中监军、征西将军。蜀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攻魏,病亡五丈原军中,姜维等秘不发丧,摆脱司马懿追兵,从容撤回汉中。费袆死后,他掌蜀汉兵权,并升任大将军。景耀六年(263),汉中失守,姜维自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撤兵,魏将诸葛绪据守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桥头,断其归路,姜维从侧后进击,迫退魏军,乘势过桥,与蜀将廖化、张翼会师,据守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魏军10万被阻。因魏将邓艾出奇兵直逼成都,刘禅出降,姜维奉命投降。西蜀灭亡后,他还想利用钟会复兴蜀汉,参与魏将钟会叛魏,事败被杀于成都,可见出他忠于蜀汉的坚定信念。

姜维在继承相贯彻诸葛亮的“和夷”政策作了许多努力,有一定贡献。公元247年,汶山(今四川茂汶)变乱,姜维率兵前往平定。随后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一带,大战魏将郭淮、夏侯霸于洮西。这两次出兵,他都注意贯彻诸葛亮生前的“和夷”政策,安抚了少数民族。或许诸葛亮特别器重姜维,除了姜维自身的才略之外,主要是因为姜维是少数民族将领,重用他不仅有利北伐,而且体现了“和夷”政策。

县城背依的岷江东岸山梁上如长龙盘旋而卧的姜维古城,沧桑不改伟岸。沿着正在施工修建的姜维城盘山公路,来至点将台,置身茫茫天地间,顿生旷世沧桑之感。

《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馬懿克日擒孟达》有一段关于蜀军与羌人作战的描绘:“忽見羌兵分在两边,中央放出铁車,如潮涌一般,弓弩一齐骤发。蜀兵大敗,马岱、張苞两军先退……”后来蜀军是靠了天上的关公下凡相救,后来孔明的妙计才赢了羌人。假设这场战役就发生在姜维城外,这片土地就是当年的沙场。

古城墙全用泥土夯筑,尽管经过2000多年岁月的打磨,垛口却依然清晰,沧桑不改伟岸。古城的风骨、古城的气节、古城的灵魂和精髓,需要人们用心灵的触觉去领悟、用精神的炼炉去融汇、用生命的真诚去注释。从它斑驳破碎的光影中,我看见了古代先贤、三国蜀汉名将姜维叱咤风云的一生,甚至看见他为抵御魏将钟会大军,点燃的烽火……

登上点将台,置身茫茫天地间,顿感人之渺小。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种旷世沧桑的感觉登时涌上心头。姜维城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历史深度和厚度,让人痴迷,让人敬畏。

姜维城古文化遗址,位于汶川县威州镇南沟左侧二级台地的平坦处,遗址分布范围约2.5平方公里,旧称古城坪。去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远眺姜维城遗址

据《旧唐书》载:“蜀刘禅时,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汶山羌暴动,大将姜维、马忠、张嶷领兵征讨汶山叛羌,曾先后在汶山、理县的维关和杂谷脑等地屯兵筑城”,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前后,在威州岷江东岸之台地上筑城,习称“姜维城”。在遗址东南方向今尚存一黄泥垒筑高台,为姜维点将练兵之地,称“三国点将台”。

三国点将台遗址

姜维城古文化遗址占地面积达2.5平方公里,地下文物和地面遗存丰富。其中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遗址为研究岷江上游地区远古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长喻维超先生现场考察后,对姜维城古文化遗址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姜维城古文化遗址是我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占地面积较大,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绵延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且又保存如此完好的地方。

汉代夯土城墙遗址

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遗址位于威州镇南沟左侧二级台地的北半部分,发现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2000年和200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四川省考古研究所、阿坝州文物管理所、汶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进行了二次发掘。钻探面积7500平方米;发掘5×5米探方10个,25×2米探沟2条,总计面积300余平方米。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房屋居住面遗址4处、灰坑30多个,汉代夯土城墙墙基1处,宋代房屋基址1处。出土可复原陶器约30余件、彩陶片50余件、石器(含打、磨制石器、细石器、玉器)30余件、骨器6件。陶器以泥质灰陶、灰褐陶、红褐陶为主,黑褐陶、红陶、橙红陶次之,夹砂陶占一定比例,分夹粗砂和夹细砂2种,以夹石英石和片岩加工成的碎石粒粗砂类居多。陶器以素面为主,有一定数量泥质磨光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其次是附加堆纹、弦纹、戳印纹。此次发掘证明既印证了其在文化内涵上与西北地区马家窑彩陶文化的关联性,如彩陶的陶质、陶色、纹饰题材和陶器的制作与烧造技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两者之间文化因素上的差异,如夹砂陶的器形,纹饰风格等;表明姜维城遗址是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较厚、延续时间较长的一处重要居住聚落遗址。
汉代黄泥城墙和汉代县址遗址位于姜维城台地北半部分,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相叠压。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立汶山郡,为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五个郡之一,并在姜维城上置汶江县。汉代黄泥城墙,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所建。城址呈长方形,现残存西、南两段,整个城墙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总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城墙以黄泥夯筑,内夹木棍或圆木为筋。西残墙高10米,底宽4米,顶宽1米,长100米,墙拐角处有马面1垛,高10米,宽10.3米,长15米;南残墙高8米,底宽3米,顶宽1.3米,长约90米。
明代石砌城墙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公元1358年),平面布局呈椭圆形。片石砌筑,依山就势,南包玉垒山,西边蜿蜒而上达姜维城,将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遗址、汉代汶山郡城址包围在内,全长1700米,高4~6米,宽2~3米,墙垛1600个。
历代古墓葬主要分布在姜维城台地南半部分,包括秦汉石棺葬、汉晋唐宋砖室墓、明代石室墓等形制。各时代的墓葬相互叠压,数量众多。

转自:http://www.17167.com/sight/sight_detail.asp?id=1113459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