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旅游游记福被闽南-谁又来护佑资中铁佛古镇

[游记]旅游游记福被闽南-谁又来护佑资中铁佛古镇

2007-07-29    

《福被闽南》___谁又来护佑资中铁佛古镇作者_

闲庭信步

一铁佛古镇游所见今年元月二日,我与老伴由孩子开车前往资中铁佛古镇游览。从成都出发,汽车上成渝高速公路,过了资阳便从鱼溪下高速,直奔铁佛镇。路况良好,前后仅用了一个多小时便顺利到达铁佛镇。在快抵达镇前的迎面立有一个欢迎牌,上书“欢迎您到省级文化古镇铁佛来”。当汽车停下后,眼前的铁佛镇与许多四川山区小集镇几乎一样,街边摆了一些小摊,卖一些什么鞋袜衣裤、生活日用品、农业生产物资器具之类的东西,有卖肉的肉摊和一些当地出产的疏菜水果摊。有摆在地上的,有摆在摊子上的、有摆放或挂在店内的、也有放在挑担上的、零乱无序,显示十分萧条。购买者很少。见不到来此旅游观光的人。一般说来,要是赶场(集)天,也许会人潮涌动,会热闹一些。今天不赶场,虽是新年假期,但与大城市的气氛相比,几乎判若两个世界。阳历年在内地农村是不会被重视的。人们只按着农历春节才算过新年在作准备,灌香肠、薰腊肉。说实话,这个小乡场连像样的街道都没一条。脏乱而破旧,没有见到一个像模像样的建筑和商店,公路就成了主要街面。商铺就开在公路两边。车只好停在这路边未开门的店铺门前。下车后,看不到有想象中那古镇的痕迹。老远赶来,当时就有上当的感觉,难道那曾在报纸上有过的报导有误吗?只好找当地人问问。在向当地一位老者询问时,那老者竟不知古镇街道在哪里。也许从未有人向他这样来问过路。开始有些愕然,想了一下以后才用手一指,原来要找的古街道就在离此不远的前方,在与公路垂直连接的小巷内。于是我与老伴、孩子三人寻小巷而去。在窄窄的小巷两边,有一些商铺和小饭店。往深处走过约七八十米处,眼前突然出现一道石门洞。想来,今天要找的也许就是这儿吧!仔细看那石门洞宽约不足两米、高有两米多。两条三十多公分见方的石柱,上横压着一个巨大的石条樑。由于樑柱都是完整条石,因而门洞显得稳定厚重,倘若再装上牢重的木门,并拴抵牢固,若想破门而入是很困难的。石门框上刻有简单图案线条,明显是古人所为。当时安装这道门的作用,显然是想与我们己走过的小巷隔离。进得石门洞后,再下了三五步石阶便是另一番情景。眼前出现了宽约四五米的街道。路面用条石顺街道铺平。那街面和石阶,由于岁月的久远而留下有深深的磨痕。街面中间高,靠阶沿两边略低,有利于下雨时排水。街道两面好象是规划过的,现己很破旧的古店铺建筑。所有房屋门前虽然建筑格调不一致,其装板式铺面与街边都留有一定矩离。在川内许多乡镇古街道上,店主总想把门面尽量靠拢街面,让自己店堂最显眼。然而,这里的确大不一样。这样修店铺,它确保了谈买卖或送货取货时,仍使街道上行人过路通畅。这在古代,应该说是很先进的。目前古街道铺面,虽然多数很破旧,但仍有一些相当完好,还有一些铺面已进行了改建,取下的装板门,用砖砌成了窗户或进出的小门。但是,那宽约三四米、进深四五米的店堂,仍处处可见。这便成了这古街上店铺的标准格调。在大部分店堂后面又几乎都有一个天井,天井的其余三方,便是店主的堂屋卧室及生活用房。古街道上有些店堂前的装饰,如雕花的斜撑、吊瓜、雀替,部份依然还在。有的建筑高大、有的相对低矮,从大小、格调都充分体现房主的经济实力。全街是一房紧挨一房,全是石立柱、石砌基墙的青砖青瓦大瓦房。这些房子在四川解放前,显然比一般富豪人家住宅要豪华许多。屋顶青瓦密实严盖,而且用青砖砌着栅墙,那栅墙高高地高出屋脊。栅墙柪尖制作考研,在川内难得一见。即使与现在许多农村新建大瓦房相比,也豪不逊色。这种高出房顶的栅墙建筑,我们四川本土很少见。因有栅墙的房屋,修建时要多费许多工料,四川不是强风暴区,也没必要这样修建。走过这条四五十米长的街道,面前又出现了与刚才同样的石门洞。这道门洞正对着一高大厚实的栅墙。走出这门洞,向右又是与前同样宽大的街道和相同的店铺。走了大约二三十米,又到一路口,左边类似街道与店铺的街道就长达七八十米,右边又是一道石门洞。走出这道门洞,就有路通向约五六十米高山脚下。我们这才看清,原来这古街道,仅建在高高的石头山顶上。走完这长街一个小转角后,再次出现了又一条更长,显得更宽的街道。那是因为街道的一侧,出现了庙墙。那宽大而高矗的庙门及高墙,占了很长一段街面。因此,使街面显得更宽敞亮堂。在这总长近两百米的街道中,约有两成的店铺前,摆放着数量很少的日用小百货、小食品之类的小摊摊。其中也有当地的一些手工制品、生治用品小店。还有一个店前写着“有鸡公车(一种古老的独轮推车)零配件供应”的小招牌。

待我们走到庙门前,见庙门上写着“铁佛中学”几个大字。上面还有一颗大的红五角星。如同和尚帽上载像章般不协调。看来这庙里是一所中学了。我们好奇的向庙门里探视后,决心设法进去仔细看看,在征得门卫同意,我们便进去走了一圈。原来庙与中学只是用的同一个大门。学校的教学楼与运动场、食堂分别设在庙子大院的左右两侧。学生进出都只有走庙的大门,到运动场和食堂只有从庙子的两个侧门左右穿行,因学校周围是高高的山崖,山崖下是农田,其它便无路可走。跨进庙门,头顶上是一个修建得很精致的小戏楼,显然是简单维修过的,戏楼和全院建筑都刷成了土红色。戏台前有一个大平坝,两侧是长长的厢房,足有四五十米长。正对大门有一个已经空荡荡的高大正殿建筑,建得十分气派,高约十七八米。大殿侧面,有着高大而显赫的古青砖栅墙。那栅墙高出屋脊足有七八米,栅墙檐成宝塔式共三层,每层都有一对高翘的柪尖。加上巨大而厚实的青瓦房盖,整座大殿更显得稳重。这与许多庙宇建筑四角高翘、缺少栅墙夹持,显得大而单薄成鲜明对比。这种建筑与古街道建筑真是如出一辙。大庙主建筑内,由数十根八边形,高约八九米的石柱直立支撑。石柱和周围墙壁也刷成土红色。大殿两侧壁石柱间,由巨型条石砌墙基,石柱间嵌以高大厚实的整块木板作墙壁。明显看出,这一建筑是花了巨资所建,无论设计、施工、用材均一丝不苟。殿堂中前后大梁上各悬挂着一面横匾,靠后是白底黑字的大长匾上书“南华宫”,靠前的一块略小一点,红底黑字上书“福被闽南”。再看那大殿门前的雀替、吊瓜、斜撑、窗花雕刻,真是精细而繁杂。有人物故事、花木古殿、怪石山景一应俱全。件件都是艺术品,与这大殿协调相宜。更衬托出大殿不仅雄伟庄重,而且无比豪华,远远超过一般的古庙建筑。又是许多现存古庙建筑所不及。在那大殿后面高约半米的平台上,建有一个小了许多的后殿,其建筑风格与大殿几乎一致,明显是大殿的后堂罢了。由于有一根铁丝栏着,后殿壁上贴着两张告示,上书“危险建筑、请勿靠近”。看来那房顶即将垮塌。如此豪华的建筑,仅落得如此下场,看后心里真不是滋味。我们用了近一个半小时,才走完了南华宫及附近约两百米长,俱同样风格,并由石门洞隔成许多段的古街道。往回走时、我与一位从重庆回当地,做着小生意的老人摆谈起来。他告诉我,这古街现在不准拆,也没钱维修。本来镇上还有座铁佛寺,据说地皮已卖给私人了,那座铁佛也不知搬到那去了。他叹了一口气说:我们这山上缺水呀!没法搞开发。快走出古街时,孩子问我:他们吃什么?(意思是这样的古街没有什么生意可做,也没有其它副业,石山崖上也不能种庄稼他们在这里靠什么生活?)到家里、我心中还老想着那铁佛镇的古街道。感到它有许多难解之迷。__瞎朦前三问经我反复苦思以后,我想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这铁佛镇古街道是一批来自福建南部沿海的盐(我们四川人自古都依靠自贡生产的食盐来供应,那是万万不可少的)商所建。其理由很简单,因那豪华的“南华宫”,只能由有钱的闽南人来建。建宫的闽南人是要祈求神灵,赐福于日夜思念的家乡父老。因此挂出匾额“福被闽南”。从这里我们便不难推理,……在那交通极端困难的时代。在那方园一两百里的区域内,因既无河流与外界勾通,又无任何其它资源的穷困四川丘陵山区,那石头山崖(那铁佛镇的山头)上。只有从自贡向川西、川北仅靠肩挑背扛,因本小利微,实际是卖苦力的的“盐巴客”(四川人又叫他们盐贩子),组成了一支络绎不绝地运盐队伍。盐贩子们挑着石块一样,百多斤重的盐巴,从山下艰难地爬到山顶,由于体力的消耗,爬上山后(意是吃饭。在解放前我见到的盐贩子们,为了节省钱都是自带砂罐和米在路边用几块石头顶个罐自已喂饭吃)的好地方。因从铁佛镇到自贡经威远县约几十公里。打空手当天可从铁佛寺赶到自贡。但从自贡挑盐到铁佛寺山上,却要一天半以上的时间。也就是往返就是三天时间。一旦上了铁佛寺各方盐巴客就要分头走了。铁佛寺不仅是盐贩子们必经的地方,而且时间安排,也正好是有利于赶路息脚的地方。从铁佛寺往北经简阳再翻龙泉山到川西平原的成都及附近各县,更远就是茂文、松潘、理县高寒山区了;有的到绵阳、广元;有的经简阳到乐至、安岳、遂宁以至更远。可以想象,在没有公路的情况下,这是一支何等壮观、又穿流不息的队伍啊!一些有着一定经济实力,又有丰富经商经验的福建南部商人,来到了自贡。很快又发现了铁佛寺的地理位置,仅是一个有着极大商机的好地方。于是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经验,在铁佛寺边建立起盐巴二级批发商店。从自贡组织货源,利用自贡到铁佛寺山脚,可用骡马或鸡公车来加大运输能力的有利条件(从而降低运输成本),直接从盐厂以出厂价(远低于市场批发价)大量购入,运往铁佛寺山头,卖给远道而来的“盐巴客”。让这些盐贩子感到从这儿进货,比到自贡去进货要少走三四天,而且价格也贵不了多少。缩短了贩运周期,是有利可图的。这里,起绝定作用的就是盐贩子们是否有利可图?福建商人的精明,很快在铁佛寺边站稳了脚跟。二级批发的红火,使福建商人财源滚滚,货物仍供不应求。他们不会将这偏辟山区,自己亲自发现的巨大财源,轻易让给还无经济意识的川人。因怕一旦川人觉悟起来,他们自已就站不住脚了。便只从福建召来更多的老乡,一起来做这二手买卖。做这生意的仅是青一色家乡人。于是福建人开的店铺,一家连一家、修了一条街再修一条街。随着时间的推移,手中集累了大量钱财。房子越修越大、越修越好。至于吃水问题,可以请山下的人挑就是了。解放前重庆市内住山上的人买水吃很普遍。有的挑水卖的人,从年轻挑到老死。我老家一个邻居,就在重庆挑水卖,直到解放后才回到老家。不仅有男人,还有妇女挑水卖呢!这次我们曾走进一座后面在修新房,前店没人住的店铺看了一下,店堂是一个二层楼。天井中安放有一口用整块石头打制的半园形水缸。那水缸安在天井中还可以接雨水,水缸之大至少可装二三十挑水。可以想到,店主人用水是有充分准备的。在赚了钱以后,当地的强盗和土匪也就会随之而来。防抢防盗也只有修墙安门,甚至还可顾人专职保护。因而房子修在山崖上,通山下的路以及街与街连接处都修上石头大门,使商家更感安全。要修这些石头门洞也很方便。因那山便是石头山,可以就地取材。所以一般房子就采用石柱、基墙都用条石,安全稳定防腐保温都好。可说铁佛镇那古街道不仅是石头街、还是一座漂亮的石头城。能保留至今,人们仍能居住和经商,石头发挥了很大作用。我这样推理也许不一定对?因我仅是第一次去,又没有调查研究,更没查阅地方志,我引出这些凝问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关心这个古镇古街。以便能回答第四个问题。当四川有了公路以后,特别是自贡与成都重庆通了公路之后,自贡的食盐运输已不全靠盐巴客来搬运了。那铁佛镇的生意开始清淡了。直到解放前夕,二级批发巳十分肃条了。那福建来的商人也一代代消失了。随着公路、铁路的畅通,至今自贡的井盐生产也几乎仃止了。铁佛镇早己不是人们运盐的必经之地。那些商铺渐渐关了门。那些来自闽南人的后代就成了当地人。时间久远,过去的繁华巳使后人无从知晓。以致当地人无法知道古铁佛镇的过去。甚至无人去追问那“福被闽南”是谁写的?为什么要写?甚至麻木了。我作为偶然去那里的局外人,突然敏感到了。今天把它写出来的目的,希望得到共呜。更希望四川的颂导人,尤其那资中县的现领导人,立即共呜起来。以便解决今后怎么办的问题。福建是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我想福建文史部门对这个铁佛古街古镇是会有兴趣的,因她有可能是由你省古代来四川的商人所建的,他们生活在这里还祈福保佑过你们。有“福被闽南”的匾额为依据。看来这些人老死都对家乡寄托着无限的思念。难道说当你们知道了这些历史渊源后,还不想来了解了解他们吗?我想今天的福建人,那怕是最一般的老百姓,对他们的祖辈,曾越过千山万水,来到地处内地山区的四川丘陵,留下了如此众多而又如此集中的遗迹,都是会非常重视的。是很想知道这些外出的老祖宗,当年生活情况到底怎样?也很想了解老祖宗在此留下的兄弟姊妹,他们今天怎样生活?他们都还好吗?这需要有关部门来组织系统调查,查阅许多资料才会有结果。才有一个真实的答案。
写此文是一篇没有太多依据的推理。
二零零六年元月

原始链接:http://www.nanpengyou.com/travel_info.asp?id=2456
转自:93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