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大慈寺之行 |
[游记]大慈寺之行 |
2008-03-21 163.com |
大慈寺之行 早就听说“古大圣慈寺”有“震旦第一丛林”的雅号。今天终于得以成行,一瞻其圣容。从学校的西大门坐公交出发到纱帽街站下车,前后只有5站路的样子,可以说是离学校最近的一个寺庙了。下车后顺着标牌走不多远,一眼望去,在四周摩登大厦的包围和早市的喧闹声中,隐隐的红墙飞檐已赫然在前了。大慈寺地临成都最繁华的春熙路段,在唐宋时也是僧众市人朝圣、游览、娱乐、商贸中心。墙外车水马龙,游人如织;墙内古木参天,佛号声声,一墙之隔而境界分明。可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菩提之出红尘而有情。 大慈寺因为有玄奘法师在此受戒、学律而声名鹊起,后来更兼有唐明皇手书匾额而身价倍增,其后代子孙武宗也是看在老祖宗的面子上才没有把它给拆掉。因为有前几位皇帝的支持,无相禅师等有机会扩建,所以大慈寺在唐宋极盛时,占有成都东城之小半,成为当时成都的游览名区。而且每逢庙会就更加热闹。这样的盛况现在只能从墙上挂的“古迹图”来遥想当年了。大慈寺附近商业繁荣,寺前的大坝形成季节性市场,如灯市、花市、蚕市、药市、麻市、七宝市等。同时,解玉溪两岸还形成夜市。从《方兴胜览》(登大慈寺前云锦楼观锦江夜市)和田况诗《登大慈寺阁观夜市》的记述中,说明了宋代大慈寺附近夜市的盛况。夜市习俗,一直演习到近现代。 明末,大慈寺毁于战火。清顺治间重修,知府冀应熊为书(大慈寺)匾额。同治六年(1867年)再次重修,中轴线上建筑为山门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及藏经楼,两旁建筑为客堂、斋堂、禅堂、戒堂等,共占地四十余亩。山门殿上方,刻有四川安察使黄云鹄榜书(古大圣慈寺)石匾;各殿堂石柱上,刻有清代名士顾复初等撰书的楹联。大慈寺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底,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于2004年4月8日,大慈寺正式对外开放。 现在的大慈寺面积比文殊院还小,除了一些出土的唐碑宋碗,残缺不全的菩萨雕像,很难让人联系到当年的“震旦第一丛林”模样。望着墙上那位身着粗衣芒鞋,一步一个脚印执著追求理想的玄奘法师像,或许还能给凡尘中的我们一些灵魂的震撼。去时因为刚好是周日,所以藏经楼厅堂里有居士同修念诵法会。身着海青的居士大都是老年人,看着他们虔诚的面孔,听着领唱法师的经文,心下有些恍惚。向死而生的人生,在这里体现得明明白白。面对未知的身后,我们会有怎样的选择?看来来往往的过客喧嚣,起起伏伏的世事变迁,只有庭院里那株高大的银杏默默撰写着年轮。 今天由大哥陪同参观了大慈寺,除了在这里发一点思古之幽情,并无得遇大德高僧的机缘。虽然在这里曾经驻足,也是匆匆一过客而已。从寺院出来后,我们顺便逛了春熙路,走得肚饿,便一人拿着一个烤玉米棒当街啃,也无暇顾及形象。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和纪念吧。再过十几天,大哥就要南下了,以后怕是再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
转自:http://blog.163.com/xianzhi_wang/blog/static/5278907720071025111829976/54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