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安仁古镇的建筑艺术 |
[游记]安仁古镇的建筑艺术 |
2008-05-22 sina.com.cn |
走在安仁古镇街头,随处入眼的都是古老的建筑,而其中最为“扎眼”的就是林立的老公馆。这些老公馆大多呈现气派的大门,严谨的布局。在中规中举的建筑式样中,尽显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的奇妙结合。 建筑专家分析说,在上世纪初,西方的建筑文化开始大量的影响中国。而西方建筑最具先进性的东西就在于在使用功能上。西方的建筑注重采光、防潮、隔热和功能分布的合理,在建筑材料上大量使用石头、水泥、砖等建筑材料。而安仁建筑正是受这些影响,在建筑材料上抛弃了以前的民居建筑大量使用木头的情况,而大量采用青砖和石头。墙壁抛弃了川西传统的竹编夹篱墙的做法,改为采用实体墙砖,增强了隔音保温效果。安仁的建筑出现了起居室、厨房等明显的功能分区,形成互不干扰的空间,使之更适宜人居。。 不过,这种影响只是部分的。无论是在刘文辉公馆、刘元琥公馆、刘体仁公馆、李育滋公馆,一种传统的现象不容忽视,都是以堂屋为中心的轴线格局,讲求对称,而着恰恰是中国建筑的精髓。几进院落体现民居的传统特色,这种现象被民居专家评价为西化的不彻底。 季富政介绍说,安仁的绝大多数建筑的设计者都来自本地,这些本地的匠师并没有机会出国真正见识国外的建筑,因此大多只能在图片上或者在沿海有国外建筑的地方进行一些研究,消化的是二手材料。这种研究犹如画中国画,讲求意境和形似,而忽视严格的比例尺寸关系,表现在建筑上,就是“骨子里”还是中国的传统的民居特色居多。安仁建筑中的西方元素更多的式一种“感觉”,反映上世纪初特有的建筑文化,这种文化渗透着当时国民政府所推行的“新生活运动”的痕迹。 为何在安仁古镇出现700间铺面的庞大古街,这实际上就是当年的“商业地产”。当地的军阀、士绅看重铺面出租的市场和收益,才造就了安仁上世纪的繁华。 风格 “晃眼”的小教堂 “新公馆(刘文辉公馆)的正门为尖顶,轻灵而富有动感的垂直线统领着整个门身,具有浓郁的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蜀西大宅门》一书这样描述刘文辉公馆的大门。实际上,站在安仁古镇的老公馆前,一种渺小和沧桑之感油然而生,恍如置身古老的中世纪西欧的教堂前。 掩映在安仁古镇近郊竹林中的李育滋公馆远望去犹如一座城堡,其大门也如西方的教堂门楣一样,高达威武。垂直的水泥柱是那个年代最具西化特征的标识之一。 建筑专家评价说,如果要对安仁的建筑作一个更为仔细的分析,西方的教堂建筑无疑对其影响最大。在上世纪初的时候,西方的传教士在四川修建了很多教堂建筑,现在在小金、彭州、宝兴等地都能找到这些教堂建筑的遗存。众多的小型教堂建筑成了四川很多建筑匠人模仿的对象,安仁的公馆自然也不例外。在公馆建筑中,工匠们将中国传统的“拱圈”工艺和西方的小教堂技术结合起来,创造出气派的大门,两种风格的融合构成独特的安仁建筑风格。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73c2d301000a16.html38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