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教取代了本教在嘉绒地区的统治地位 嘉绒地区自古以来崇奉本教。后来,藏传佛教东进,喇嘛教各派为取代本教在嘉绒地区的统治地位而展开激烈的斗争。特别是在宗咯巴创建格鲁派后,曾专门派遣弟子查古·阿旺查格巴和戍巴杰格先后到嘉绒地区弘传佛法。但是,直到清代乾隆年间大小金川之役以前,嘉绒地区仍以本教势力占据着统治地位。金川流域的雍中寺,是嘉绒地区本教势力的中心。据说嘉绒十八土司均受制于雍中寺。格鲁、宁玛、希解等佛教各派虽然在嘉绒地区建立了一些寺庙,特别是宁玛派(红教)在嘉绒北部的梭磨、卓克基、杂谷一带还有较多信奉者。但这些教派的寺庙,势力分散,影响较小。嘉绒地区大多数土司,特别是促浸、绰斯甲、亻赞拉等大土司都崇奉本教。 在人小金川之役中,促浸、赞拉土司曾利用本教的所谓“法术”来抵挡清军的进剿。我们认为,这些“法术”是不可信的,但这正反映了金川气候恶劣,和本教势力与世俗土司政权联合起来反抗清廷的事实。大小金川之役后,清政府对嘉绒地区的本教势力进行了残酷镇压,使两金川地区本教僧人几乎绝迹,嘉绒地区最大的本教寺庙——雍中寺也被撤毁。 清廷平定金川后,就迫不急待地将效忠自己,并一直受到依重的格鲁教派势力引入嘉绒地区,大力宏扬黄教。 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三十日,清高宗下令在大金川的噶喇依、小金川的美诺两地,酌建庙宇,并由京城选送喇嘛前往。金川之役后,清政府又将以前的雍中寺修复,改为黄教寺院,乾隆皇帝赐寺名“广法寺”,还御书“正教恒宣”匾额,悬于殿堂,经过慎重选择,清政府特别派遣了从西藏换来的布达拉堪布桑敖特杂尔喇嘛,经加恩赏赐班第达堪布名号,带领徒众前往金川。 桑宰敖特尔到达广法寺,首先将寺中原本教所供奉的那些形状诡异的的塑像全部撤毁,代之以新的四大尊佛像。然后在两金川积极传经说法,广收门徒。附近百姓纷纷皈依的黄教,各土司也争先派遣子弟赴广法守学经。绰斯甲、布拉克底、巴旺土司等还兴修格鲁派寺庙,改信黄教。 清政府在嘉绒地区兴佛灭本不是一帆风顺的,受到了本教势力的抵抗,嘉绒的大多数土司、百姓也是迫于清王朝强大压力,才不自愿地改信黄教。所以,在嘉绒地区流传着许多金川之役后本教与黄教斗争的故事。例如马尔康喇嘛寺多次发生白天将本教神像丢进河里,晚上本教又抬回供在庙里,他们说“本波神不愿意离开寺庙”。后来,只好佛、本神像同时供奉,一庙住两教僧人,各念各的经文。小金川的达维寺,更是在与本教斗争中兴建起来的黄教寺院。金川之役后,在清政府扶持下,格鲁派代替本教,在嘉绒地区占据了统治地区。崇奉黄教之风,一时间在嘉绒地区蔚然形成。广法寺从过去的本教中心变成了嘉绒地区最大的黄教寺庙,相传至道光年间,广法寺有僧人二千多名。所属十八土司轮流到寺“听差”,成为清代四大皇帝庙之一。广法寺的堪布由北京雍和宫派出以加强清政府对当地宗教势力的影响,派遣十三任后,清政府又指令西藏哲蚌、色拉、噶尔丹三大寺,每年轮流派出堪布作广法寺主持,共连续派遣了十六任。广法寺的款项开支,也由朝廷直接拨发。堪布的月薪俸为七十两银子,七石粮;和尚、喇嘛每月为三两银,三斗粮。广法寺拥有朝廷划给的大片庙地,租给佃户耕种。寺庙还放债、经商,每当宗教盛会时,嘉绒各土司及青海、甘肃和内地藏汉人民云集到此,进行丰富的交易活动。格鲁派在嘉绒地区的一统地位一直持续到清末。 三、促进了嘉绒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经过乾隆年间的几次战争,嘉绒地区与内地的交通路线逐渐疏通,为川西北的嘉绒族与内地的联系创造了条件。在两次金川之役中,清政府为了进军和运送军需物资的方便,开辟了金川通往内地的灌县、成都和雅安、汉源等几条路线。清军曾分为东西南北中五路进攻金川,各路均设有驿站。战后,虽然裁撤了一些驿夫战马,但重要的驿站仍保留下来。例如西路由成都桃关到美诺、噶喇依。直接联系两金屯地的驿路,就一直存在。 战后,清政府在金川地区推行了各种形式的屯田制。许多兵丁留下来了,大批内地人民也迁徙到大小金川。参加屯垦的兵丁和民众与战后的嘉绒人民一起,承担了复兴和开发嘉绒地区的重任。在这期间,清政府从内地引进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犁、锄、钜镰等,为了保证农具的供应,专门从内地为每屯雇进铁匠两名,并利用战时所剩铁筋就地打造。又从内地及邻近土司地区采买了大批耕牛,以推广先进的牛耕技术。在此以前,嘉绒族已知使用畜力耕作,但方法比较原始,尚不懂得加犁上铧的技巧。汉地保持水土的梯土垒石法也在这时传入两金川及附近土司地区。与此同时,清政府还有计划地引进了大批新的农作物品种,胡豆有仅“堪佐口食,还可喂养马匹。”所以从内地买来豆种,大规模推广种植。水稻也开始在两金川地区试种,嘉绒族从前尚不知其物的蔬菜,也随着移民的迁入,而逐渐种植起来。西瓜,据说也是由乾隆三十八、九年间,一名总镇传入,所以当时人们称之为镇台瓜。 在生产关系方面,也有了进步。清政府在嘉绒地区实行了改土归屯,先后设立了十一个番屯和五个汉屯。清政府把一些嘉绒土司的土地,再分配给兵、民、番、练各屯民耕种,征收一定赋税。不管汉屯、土屯,每份纳粮二斗一升八勺五抄,屯民们除向国家纳贡赋外,还向守备等服一定差役。同时,存留的嘉绒各土司,也在邻近汉区租佃关系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原来落后的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例如,绰斯甲土司把自己的官地分给其属民,收取实物地租,这种地租又分为定租和活租两种,定租每年不论丰歉,都按原定租额交税,这种租税较活租轻,一般占正产物的百分之三十,活租则要百姓把一年全部所有收获物中按一定比例交租给土司,一般是对半分。战后,无论是在屯田区,还是在土司区,生产力都得到了一定解放。再加上先进的农业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种植,嘉绒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