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邛崃平乐古镇游记-旅游中心-邛崃热线

[游记]邛崃平乐古镇游记-旅游中心-邛崃热线

2007-07-24    qlrxw.com

古镇游记

从报上一个名叫“巡游小镇”的旅游栏目上得知邛崃有个叫“平乐”的千
年古镇,于是,这个周末我们上路了,去邛崃寻访小镇古风。
过了邛崃,大约半小时的车程,“平落古镇”的路牌便已在眼前了。乍一
看,以为先前的报纸上写错了,后来一问才知道,小镇原来是叫“平落”的,
后来新改为“平乐”。我想大概是取快乐之意吧。平静、快乐。这小镇的名字
真好。
来得巧,碰上赶集。当地是1、4、7逢场,每月只有9次的好事,咱就赶上
了。集市上很热闹,满场的人,老老少少,满场的车,三轮的、两轮的、手推
的,满场的物品,蔬果、鸡鸭、服装、鞋帽……一应俱全。说是赶集,在我眼
里除了集市上有农具、农药和饲料之外,跟城里的农贸市场也差不多。大概唯
一不同的是人的心态。在这里,同样人声鼎沸,却全然没有城里农贸市场的喧
嚣,同样有车来车往,却看不到都市人的烦躁,席地而坐的卖家,即使知道我
们压根儿就不可能买他任何物品,也乐意回答我们所提种种的他们看来很奇特
的问题。卖苹果的大婶,卖烟叶的大伯,年轻的庄稼汉,背着孩子的媳妇,守
着一堆白薯的小弟弟,手推车旁边卖小百货的姑娘,各有各的神情,各有各的
姿态;再看那边,正还价的妇人,选烟斗的大哥,吆喝着一路走过的老大爷,
……这里所有的人,都让人觉得实在,觉得平和。这些人无论是买到中意物品
的,卖了收成的,精挑细拣的,还是静静等待的,脸上竟然都会让人读到一份
满足和着不经意间淡淡的喜悦。那卖草鞋的老人家已八十有六,依然精神矍烁
,身板硬朗。两个同伴各买了他一双草鞋,一共四块钱,他又是帮忙选又是帮
忙穿的,热情得有点让人于心不忍。我买了大堆水果拎在手里,忙不迭地掏一
个苹果啃上一口,呵呵,满嘴香甜。
出了集市,便开始踏着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满小镇的转悠。平乐的老街不大
,主要由福惠街、长庆街、台子坝、草鞋街和糠市街组成,都依白沫江而建。
所有的建筑都是土木结构,典型的川西民居,两、三级石阶,木门槛儿。木排
门没有上半抹油漆,陈旧了就越发泛白,昭显出历史的沧桑。两旁临街的铺面
也清一色的古老,古老的裁缝店、古老的剪刀铺、叮叮当当的铁匠屋、挂满小
什件修钟表的柜台,一时间,走进老街竟象走进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店内的器
具、陈设以及那些店招,都让人心里充满旧时的回忆。
镇上有座“兴乐桥”,桥边有棵有着大约1500年树龄的大榕树。千年古榕
有着硕大的树冠,枝繁叶茂,被当地人奉为“神树”。据说此树很有灵性,能
消灾祛病,避祸赐福,难怪那上面系了好些红布条。古榕树下设有茶园,往竹
椅上随意一坐,便可在如盖的绿荫下一边享受习习微风,一边品平乐绿茶,微
苦后一丝回甜,齿颊留香。石桥流水、古树老屋,一壶清茶,二、三知已,是
何等的惬意!
站在兴乐桥上,桥下潺潺流动的是白沫江。白沫江原是重要的水运通道,
因为平乐古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也是川西南的重要水陆码头。只是而今
的白沫江水量已少,加上公路交通日渐发展,它已经完全失去了水运功能。顺
江望去,江边还有好些虬曲的古榕树,细细一数,共有13棵呢。沿着江边走走
,有微风拂面,为我们逐去热意,顿觉入心的爽。江水不很清澈,但水面上有
不少戏水的鸭群。在桥上看江水随风,涟漪阵阵,那一圈圈涟漪随水波荡漾开
去,好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
古镇如若一个世外桃源,每个人都怡然自乐。树下喝盖碗茶的老大爷,老
屋前叙家常的婆婆,喜欢打堆的村妇,石板路上嬉戏的孩童,这里是“短笛无
腔信口吹”的一方乐土。
小镇不大,我们很快就把老街逛完了。觉得有点意犹未尽,就又乘三轮车
在古镇游逛,唯恐因为缺了导游而漏掉什么景致。三轮车夫很憨厚,是些老实
巴交的乡村汉子。他们热情地带我们去骑龙山看镇上最老的寺庙。说是寺庙,
其实不过是个仅有几尊泥菩萨的残破的院子。院门旁的两间瓦房作了庙中的茶
社,镇上很多老人常到这里喝茶、闲坐。跨进“正殿”,迎头便见庙内供奉的
是“太上老君”,以为是个道观,结果再走过去,旁边赫然有尊观世音菩萨!
我们好生奇怪,从前去过不少寺庙,但这种同一寺庙中道、佛共生的,还是头
一遭。出了老庙,便到观音院逛了一圈。观音院很小,门前有对石狮子,无论
是殿堂还是菩萨本身相比老庙来讲都让人感觉焕然一新,但却没有几个香客。
之后,我们又被领进了另一庙宇,也是香火不旺的冷清庭院。先前进得门去看
那清寂景象真让人心冷,不过绕到后院,竟有满满两个长廊的大大小小、各式
各样的泥塑,着实让人惊喜!这些泥塑大多是明、清时代的,虽然有些粗陋,
但却栩栩如生,有两、三个还塑得特别传神。更重要的是,它们十分完整的演
绎了人在地狱里的另一个生。阴曹地府、判官小鬼、六道轮回,看得让人咋舌
心惊。院内有一无名高塔,虽不壮美倒也巍然。庙内有不少飞檐,形态各异,
精致古朴,令我那学建筑的同学胜赞不已。
早听说平乐盛产竹子,竹编手艺也是一流的。出了寺庙,便让三轮车夫领
我们去了一家竹编工艺厂参观。只是不巧,碰上人家工人午休时间,所以无法
亲眼目睹这些巧手生辉。竹编厂是社队企业,厂房简陋,更谈不上什么设备。
走进车间,一眼望去,只见些细竹条、专用胶和刀、剪之类平常的工具七零八
落的放在桌上,是那种典型的手工作坊。如果不是亲眼看见桌上放了些编了一
半的酒具和花瓶,实在难以相信这样粗糙的环境之下能产生出如此精美的手工
艺品。在展示台边,看得我们啧啧称奇。
吃过午饭,下午赶去距平乐不远的金华山。山不是太高,但路很崎岖,且
听当地人讲在他们印象当中似乎没有人也没有必要**到山顶。金华山的开发极
为粗劣,也正是因此给人很原始的感觉。山道两旁树竹同生,以竹居多。绿竹
长青,苍翠欲滴。我是爱极了阳光下的山野。叶子是那种油亮的绿,所有的树
都勃勃生机,一时间,山上的一切都因有了阳光而富于神采。一阵风过,绿竹
轻舞,袅袅娜娜。抬头望去,一片纤细的竹林,象一群窈窕的绿衣少女翩翩起
舞。山上有许多壁刻,原本就算不上精细,后来也未饰雕琢,但年代久远,属
保护文物。我虽然读不懂这些壁刻中的真义,但却知道它们曾是一代人的梦想
与祈愿。满山的壁刻与大小的塑像共保众生吉祥。山上有一尊大佛,塑于唐朝
,前两年由政府对其重塑了金身。大佛慈眉善目,笑脸盈盈,神态十分生动逼
真。走近跟前细观,从其宽松的服饰与微胖的体形不难看出她的原形定然是唐
时妇人,由此,更加佐证了它的源起是盛唐时期。大佛旁边有一眼地井,传说
是一池圣水,喝了便能消痛治病、益寿延年,于是我们赶紧当了回善男信女,
捧起“圣水”一阵牛饮。一路嬉戏,一路攀**,我们就差手脚并用了。山上有
口很大的钟,青铜所铸,已因年代久远而铜锈斑斑了。然以木槌击之,钟声依
旧清亮悠远。我迎上前去,敲击铜钟,余音袅袅,在山间回荡。那一瞬间,竟
然对“暮鼓晨钟”这个词有了一种别样的感知。走在山路上,俯仰之间,我把
金华的青山绿水尽收眼底。站在山腰,举目四望,满山的苍翠,林间清风鸟鸣
,十分灵秀。……下山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黄昏的天光照在竹林、山径上,
周遭的一切象披了层神秘的面纱,有种若即若离的美。山间溪流阵阵伴着鸟鸣
,晓风流岚夹杂着草香。静的真实,动的欢愉在此相互交织,发生而共享了。
多好啊,大自然充满和谐的美。
本来打算就住在山脚下的,心里却又总惦着古镇的夜景。大家便当机立断
,舍了定金,赶回平乐。回到平乐时,整个小镇已笼罩在暮色下了,格外的恬
静。晚上八点,小镇上家家户户门口的红灯笼都亮起来了!乡村的夜来得早,
伴着夜色来临,街道两旁的木排门也都次第关上了,小镇就更显得静谧而且安
详。只剩成行的灯笼照着快要入眠的老街,把夜色映得星星点点的一串微红,
十分好看。这些在古风犹存的小镇上,伴着轻轻夜风而亮的红色的灯火,是任
它再千变万化的都市霓虹永远也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美。美得让人不忍入眠
。那一刻,只愿踏着石板路,静静地在红灯笼照出的光影中漫步,一如走过自
己亦真亦幻的岁月与流年。这样的日子便不再单单是“美好”和“遂愿”可以
形容的了。
夜阑人静的小镇。间或有一两扇木排门还没有完全关上,屋内温暖的灯火
与屋外清远的夜风相应和,有一、两位古稀的老人坐在自家的房檐下啪嗒啪嗒
地抽着叶子烟,夜中的小镇如此恬静、古朴。夜行于弯弯曲曲的老街,隔三岔
五总有调皮的光线挤出门缝蹿到寂寥的石径上,为小镇的酣梦平添了几分灵动
的意趣。
站在兴乐桥上远眺,水面波光闪动。宁静的树木,宁静的民居,宁静的夜
色。不甘寂寞的灯火象稀疏的星星,在极远处疲惫地眨着眼。朝小镇方向望过
去,灯笼的光亮让人有一丝浓浓的暖意,一团团红色的光晕,若即若离,象人
生中的美好令人神往却又常常不可企及。脚下的江水,已流过千年,而在有我
的今夜依旧潺潺,匆匆而过,在静夜的乡野唱一曲不老的歌。桥上的风,习习
而来,夹杂着桂花与金银花的幽香,田野河堤边的虫鸣与蛙噪忽远忽近,忽高
忽低,“鸟鸣山更幽”,古镇的夜就越发静谧,静谧得令人悠然沉醉。
远处桥头的那棵大榕树,此刻也已被夜色浓缩成黑黑的一片剪影,一如慈
祥的守夜人站在河边,默默无声。再远处是绕在牌坊上的灯,隐隐的,带着一
圈光影,完成了小镇夜色中的最后一抹遐想。
与同伴们并肩倚在古 老的桥栏杆上,静听水流与虫吟,偶尔一、两声犬吠
入耳,都是夜的和声。伫立在桥上,于夏夜淡淡的花草氤氲中,我和同伴相互
间没有说话。也许在此刻,所有的言语也都是多余。我们似乎谁也不愿多语,
唯恐惊扰了平乐的清梦,更唯恐贻误了小镇静夜的真诚。
我在想,也许,我原本应该或者可以属于这里。这里的淳朴深深的感动着
我,这夜,这祥和。所有的一切,都象是在谁的梦中,让我怎愿轻弃,怎愿离
开?!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古镇,我愿意,哪怕化作一只蟋蟀,在青青的石板下
面或者榕树旁的草丛中,夜夜唱歌。
而又在想,多年以后,我已苍苍,如果还能在这样的地方,在这样的晚风
中牵着爱人的手,于石桥流水间片刻驻留,那一刻,该是拥有了怎样幸福而无
憾的人生呢?
……
不知不觉,夜已经很深了。同伴们吵着要回去歇息,尽管我依旧贪恋这夜
风和夜风中一切不言的美。但是,还是必须走了。
想到明早,就该作别古镇,作别这里的所有,眼泪就快要流下来。再见,
我只能在内心与这前世相许的际遇挥别,再见,今夜一切的美好!
回望。走过桥头,我一望再望。多希望在我的记忆里能将这无比美好的一
刻永远收藏。
……
第二天一早,去了夹关,邛崃的另一个古镇,据说比平乐的历史更为悠远
。可惜天色不太好,阴沉沉的,一路上有些微雨。到了夹关,迎接我们的是黄
土泥泞,同伴有些抱怨。车停下的地方,听当地人说是新街。看了一下门牌,
“雄关村”。说是新街,其实也很旧。这夹关镇比平乐镇的感觉更为古老,古
老得几近残破。苍白陈旧的木排门上贴着门神,老屋进门处的地上供奉着土地
爷,蜡烛被风得将熄未熄,几簇香燃得无精打采,相比之下,成都近郊的农村
哪里还谈得上什么乡土气息。在街的两旁是农贸市场,小摊倒是一家紧挨着一
家,硕大的冬瓜、新鲜的猪肉,这么好的东西可惜也没见两个买主,甚至都鲜
有人问津。见我们下车走过,热情的卖家冲我们直吆喝。可惜这些热情的吆喝
得到的仅仅只会是我们微笑的回应。夹关镇上仅有两条街道,新街之外便是一
条旧街,旧街在河对岸,由相互平行的三座长长的古石桥连过去。可见夹关镇
的这条河很长很宽。河边依然是一排很旧的农舍,鸡犬相闻。河堤的石阶上蹲
着几个妇人,在河里洗衣淘菜,尽管水并不十分清亮。我现有的生活距这河边
的景象很远,但是我对这一切感觉很好。这就是小城,象岁月一样悠悠的小城
。我很喜欢,并且神往。站在桥上拍了张照片,嘱咐同伴一定将那洗衣妇人作
为远处的背影拍在其中,远处的树林,远处的农舍,远处的河岸,近处水面点
点的微雨,这些,也许就是我所想要的田园生活。如此简单。
过了桥走上旧街,才明白,原来谓之“旧”街是不无道理的。我特地留意
了一下门牌,依然是叫“雄关村”,再走一截,这些门牌便换成了“南大街”
,不太懂个中原由。因为不逢场,街上清静得很。夹关镇的旧街很宽,所以总
感觉两旁的老屋相隔甚远。老屋的街沿上有五、六个年轻人围坐在石桌旁玩长
牌。其中一个小伙子无意间扭头时,看见我们一群陌生的脸路过,忙向其他人
示意,于是这群目光紧紧追随而至。看不出他们眼里都有些什么,大概是在努
力分辨走过的这拨与他们不同的异乡人吧。一直就这么望着,直到我们走远,
远到距离足可以阻断他们的目光。想来是等我们远到再也看不清之后,他们才
肯收起异样但丝毫没有恶意的眼光与猜想重新回到牌桌上去。不过,印象里这
群打牌或者看牌的人似乎始终都很静,默不作声。就象这夹关古镇。
镇上有座古牌坊,上写有“香崖寺文化公园”字样。牌坊已被风霜侵蚀多
年,早已褪色,唯字迹还依稀能辨。乍一看,它不过是很旧的一道石作的门坊
,没有多少精雕细琢的痕迹,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任何古色古香的韵味了。大概
这里的一切只为古老而生,是一些自然而然未经雕饰的岁月遗痕吧。然心里未
免又掠过一丝失望。穿过古牌坊,我们顺着石阶而上,经过两座无名而且无形
的亭台。石阶两旁的“美人娇”开得妩媚,被雨洗过的树叶也显得鲜活,游移
出一丝“公园”的生气。尽管路旁的花木很人工,很刻意,但好歹让我们的眼
睛领略了一回微雨中的娴静,不会因为太过空旷而茫然吧。人有的时候,该知
足常乐,想到这里,觉得很自嘲。再往上走,到了山坡上,便是“香崖寺”了

寺庙门口有个放生池,因为少有香客,只剩下一池死水。寺庙很小,仅有
前殿和后殿。前殿进门处弥勒佛当堂而坐,一张笑颜,喜迎宾客。敞襟亮怀,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大嘴能笑天下可笑之人。左右两边四大金刚威武而立
,正气浩然。进得后殿,但见佛法无边的千手观音,伸出无数手臂意欲援救众
生。千手观音的左侧是普贤菩萨,右侧是地藏王,殿内香雾轻绕,供果飘香,
虽香火不旺,但却很是祥和。看寺庙的老人家很热情,搬来几张椅子让我们歇
脚。据他说这庙的历史也很久远了,十年前进行了一次修整,如今政府又拨款
为菩萨重塑了金身。庙内除了我们一行,便没有别的香客,先前以为这里全然
不为外界知晓,后来听老人说成都、邛崃、重庆三地常有不少游客专程慕名而
至,实在有些妄自菲薄。令我们不解的是,包括平乐在内的所有寺庙中怎么就
没见着一个僧人,难道只是些俗家弟子吗?心里想着,却又不便相问,话到嘴
边,又咽了回去。
离开香崖寺,我们往回走,快要踏上归程。
下山去,过一小桥,桥下的水出奇的清澈。水源的方向大概是从天台山下
来的,水流很急,冲在河底的石头上哗啦啦地响,一路欢歌。河岸的草很茂盛
,绿油油的。我发现,大凡寺庙旁的水必清,树必直,草必绿,一切都会因有
佛缘仙气而丰盈灵秀!想必其根源在于佛家向善,讲求因果,如此一来,均是
善之所致的结果吧。
沿原路返回夹关镇上的老街,再次踏上青青的小石板路。走过那排老屋,
一间屋前有一根长凳,坐着三个不同年纪的妇人,看样子象在叨家常。不远处
三、五个小孩趴在地上弹玻璃球,神情很专注。我在一旁看了良久,他们也全
然未觉,真是有趣。这不禁让我想起儿时,自己也曾经跟个男孩子似的趴在地
上跟小伙伴们弹过这玩意儿,还玩“打游击”,拍烟盒,“吹战将”什么的,
……那时候真好!相比之下,尽管现在都市里的小孩全是玩的电子游戏、变形
金刚之类的高档玩具,却没有多少快乐可言,不知道这是不是现代文明与时代
进步带给孩子们的悲哀呢?对面的老屋门口闲坐着一、两个老人。他们的日子
就这么单调而平和,每天在一张竹椅上静候日出、日落,坐视生命里无数的清
晨和黄昏。不知道这算不算作人生的一种境界?与老人相隔不远处有棵小树,
树下的小花猫仰着头转来转去,那模样很是可爱。走得近些才发现树上还有一
只,更小,更乖,皮毛也更好看,是那种黄白相间但一点也不觉混杂的颜色,
藏在树叶中间,用一只爪子在小脸上抹来抹去,看到我们了,也不表现出惊恐
,反倒一副娇羞的模样,惹人爱怜。小镇的铺面大多有狗,这让我一路上一直
惴惴不安。而且,那种黑乎乎、凶巴巴的大狼狗和脏兮兮,掉了毛的土狗居多
。一阵犬吠,吓得我直往同伴身后躲。突然有个人在旁边得意地乱唱一句“怕
狗的人是胆小的,胆小的人是可耻的”,气得我发誓与他立即断交,形同路人
,呵呵,再一想,好汉不吃眼前亏,还是“平安”回成都再说。因为有雨,我
们又再一次走上街沿,同伴发现老屋的屋檐角落里有不少大大小小难辔眩?
睛一看,果然是!燕窝有个出口,就象我们的房门,可是很小,难以想象它们
是怎样挤身进去的。突然觉得燕子可真聪明,简直是一些建筑的天才吧。同伴
说,燕子是吉祥的鸟,喜欢飞往福地去构筑快乐。这种喜鸟在哪儿筑巢,哪儿
就会幸福、安康。若是小镇上的乡亲听得此言,定然会喜上眉梢。
又走了好一阵,也未见镇口的那座桥。这才发现夹关镇原来并不小。走得
累了,我抬头望天,不经意间才发现几根电线上停着好多好多的燕子,密匝匝
的,在上面歇息,象几行五线谱。因为电杆并不高,所以这些燕子并不象小学
语文课文中描述的“无数个小黑点”,而是被我们看得很实在。我长这么大,
还真是第一次看见这么多的燕子!它们这么安静,而且还这么优雅地站在那儿
,斜着圆圆的小眼睛望着我们,象一排小淑女,那么温文尔雅。偶尔,也有一
、两只飞起来的,小小的剪尾,灵巧的身体,十分好看!“旧时王榭堂前燕,
飞驻夹关电线杆”,我随口戏谑一句,引得大家一阵哄笑,小镇顿时失去了先
前的宁静。哈哈,但愿这行为不算是很不环保。
终于走到镇口。镇口有很多年轻小伙子坐在摩托车上招徕生意,这一幕,
象是哪部农村题裁的电影中的一个镜头。哎,真搞不清楚到底是生活模仿了艺
术,还是艺术模仿了生活。
我们的车再次从桥上经过,水坝、河堤、树木、农舍,车内的目光一一与
它们作别,一时,竟有点怅然。
车出夹关。
路旁一棵棵古老的梧桐,缄默无语。
窗外,细雨蒙蒙,迎面吹来清新的风。
……
两天的行程快要走完,心里有些依恋。
这里的一切都很陈旧,却给了我一片鲜亮的记忆。
石桥流水、古树老屋,黄昏的乡野,夜里的小镇,象一幅历史的画轴,又
宛若一本旧时的相册。一切是不言的美。
包括古镇上那些传统的名小吃:美味的“孙血旺”、特色的汤白肉、新鲜
的河鱼、色味双全的钵钵鸡、原汁原味的奶汤面、脆嫩鲜香的竹笋烧鸡,每一
样都是人间美味,无不让人怀念至深。
所以,谨以拙笔和一颗热爱的心,对这次邛崃的古镇之游,记下些美丽的
片段,作伴都市里喧嚣的人生。

转自:http://www.qlrxw.com/Htmls/Tour/zzly/20051103015136.htm98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