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因为湖广填四川所以洛带满客家 |
[游记]因为湖广填四川所以洛带满客家 |
2008-05-22 sina.com.cn |
春晚在成都看地方电视新闻,讲“洛带”是四川离成都最近的古镇,没想到去后得知了一段“湖广填四川”的历史。 相传三国蜀太子刘阿斗游玩八角井时,不慎将身佩玉带滑落井中,反复淘捞,始终无法将玉带捞起,故而得名落带,后演变成“洛带”。 洛带是成都东郊的一座古镇,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留下众多民间传说、历史遗留和古老建筑。清初开始的客家移民西进为其带来了丰富的客家文化。保存完好的有千年老街、明清民居、客家会馆建筑群和燃灯寺、金龙寺等众多历史古迹,传承下来了几百年来客家人的特色民俗。 说是洛带古镇客家人占91,有四川客家第一镇之称。古镇的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大红灯笼招摇在屋檐,两旁商号林立,古色古香,整洁亮丽的平房木楼参差交错。古镇是由一街七巷组成,主街山门和七条巷子栅子门一关,就成了一个封闭的防御体系。镇上会馆众多: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完整保留了客家民居以及客家博物馆、客家方言。 明末清初时期的移民运动和“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使这些来自于异乡的客家人在四川洛带生了根。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在洛带镇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并没有“客家族”。史载:西晋和北宋末年,中原衰乱,赣南因地广人稀,相对偏僻安静,成为避乱者理想的栖身之地。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同时从中原迁入赣南的客家先民,又不断往闵(西、粤东迁徒。而明末清初时,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分别从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又有大批移民入川,其中洛带是较集中的移民点,形成了巴蜀客家的集居地。 踏在小镇的青石街上,先映眼帘的是湖广会馆。是湖广移民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捐资修建,因馆内供奉大禹,故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宫”。右侧的彩绘厢房,殿廊彩绘观音故事壁画独具风格。 出湖广会馆西行,可见老街两旁完整地保持着当年商铺建筑风格,好像一幅明清风俗画卷。民居多为单四合院,二堂屋结构,门外为小晒坝,门内为天井,天井上方正中为堂屋。客家人习惯用“中花”和“鳌尖”来装饰屋脊,屋顶上多以小青瓦和茅草覆盖,门前则大多挖有荷塘。客家民居的修建方法科学,房屋通风和采光很好,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门前的有副对联: 左联“日出东山看落带楼台面四面桃花映绿水;闻鸡鸣犬吠牛马喧此地恰似武陵胜地”; 右联“客来南海与江西会馆八方贤达话青茶,喜果肥花密稻麦香这里依稀蓬莱仙家”。 这楹联啊,既有对前人艰难创业的缅怀,同时又有对故乡山水的悠悠思恋。 长期的生活习俗,形成了客家人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风俗。沿自炎黄子孙的客家人,从中原出发,跨时1000多年的南迁、东渡、西移、北上,带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像种子一样,洒向地球的各个角落。将一个民系远播于国内17个省、区和海外84个国家与地区,使之成为汉民族中一支人口多、发布广、影响大的民系。相似的经历、语言和习俗,连结着普天下的客家人。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9568e01008lks.html32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