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洛带记忆 |
[游记]洛带记忆 |
2008-05-22 sina.com.cn |
在解说人员的带领下,我们从一条小巷子里扑入了洛带的怀抱,开始亲密接触起来。据说,当年,蜀汉后主刘禅在镇上的古井旁观看时,腰中的玉带不慎掉入了井中,因而得名“落带”,名字来历不凡,但小阿斗也真是窝囊之极,我不禁感叹。洛带古镇的巷子又窄又长,和江南的一样,与长达1200米的主街相连。街面随势略有起伏,镶铺了清一色的红砂石板,全都是取自附近的龙泉山的,朴素,精致,洁净,清爽。房屋高低错落,坡瓦鳞鳞,绮牖雕窗,古色古香。街道是弧形的,前望不见头后望不见尾,给人以神密莫测之感,也许这正是设计者的用意所在。檐下挑挂了猩红的冬瓜似的长纱灯,衬托着滑动槽榫的立木板门与穿逗的木结构铺面,尤其的安宁。青瓦重檐玲珑巧妙,散发着与生固有的古典的妩媚韵味。风火墙垛是青砖码砌的,弧线起伏是少有的“卡通”浪漫。家家户户的门前都屯放着雕花石水缸,或方正或月形,泉水满盈,有的还浮满了绿萍,正在怀想着古代雨露的记忆。院墙或高大或矮小,斑驳的缝隙里零星地挤着陈年的琐细蓬蒿,隔出了庭院幽深的想入非非。临街万紫千红的盆花盆景争芳举红,静睦和谐而又热烈绚丽。 古镇是客家人入川以后建造的,约建于明末清初,历史也算很是悠久。忍耐着炎阳热情的辐射,我们一一参观了现存的三大会馆,即广东会馆、湖北会馆和江西会馆。会馆是客家人分宗别流的祠堂,其建筑融合了土著四合院落和客家圆形院落的特点,改圆成方,繁褥富丽,结构紧密。前有戏楼,后有祖宗牌位,有的还设置聚会的厅堂,孩童读书的学堂,功能一应齐全,体现了客家人团结奋进,务实求真的倔强。厅堂陈设着桌凳椅床等家什物件,工艺精细,漆工考究,色调柔和,置身其中,晃然一下子回到了逝去的从前。 这些会馆经过文革的洗涮而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我们都以为是奇迹。它们的“命”不曾被“革”,实属万幸。据介绍,会馆是客家人共同的财产,当时理所当然地为“公有”,属集体。有的被政府部门用来办公,有的充当了生产队的仓库,有的被供销社用来卖货营业,时移事异,因其有用而得到保全,实乃辩证法的最好体现。现在这些会馆被当地党政修缮作为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并对外开放。馆里展示了客家人吃穿住用、生产生活、生存发展、艺术创造的各样物件与图文资料,每一样都浸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别具的匠心。有对过去迁徙入川时买舟而上翻山越岭的回望,有对客家人种采割收抗击命运顽强生产的再现,有对客家人风俗婚嫁节庆祭典的鲜活介绍,有对客家儿女为中国历史挥血洒汗的逼真追述,每一样都让人产生由衷地敬佩与钦羡。眼前的一切,打通了我尘封多年的情思意窦。在这里,我见到了小时候摩玩过的弯柄青铜水烟斗、石手磨、草鞋架、蓼叶竹斗笠等,仿佛一瞬间回到了童年时老祖母的膝下。 午餐是在广东会馆用的,是露天坝坝餐。只不过现在都打了遮阳伞,洋气多了。玫瑰的藤蔓叶梢爬满了明楼朱红的栏杆,吐放着大朵大朵的“火焰”。大门旁身着红花衣裙的姑娘们正在掇弄着一簸箩一簸箩的山海椒,红红的,老远就是一股火辣辣的味儿。那些“土气”的菜肴,吃起来样样可口。小小的袖珍海椒“辣”不用说,长长的大海椒也“辣”得人热汗直冒,泪水直流。那“伤心凉粉”据说是辣中之王,我实在不敢再造次问津了。遗憾但满足。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45f27010008t2.html25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