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四川古镇之唐诗余韵街子场 |
[游记]四川古镇之唐诗余韵街子场 |
2008-05-22 sina.com.cn |
街子场的人文丰厚要追溯到大唐时期,一位被称为“一瓢诗人”的唐求,使街子场有了诗的灵气。当年唐求不愿做官而选择在此过隐居的生活,恐怕与街子场优美的环境、清新的自然分不开。唐求“每入市,骑一青牛”,出入青山古寺,一有感觉,便吟咏诗章,留下了“桂冷香闻十里间,殿台浑不似人寰。日斜回首江头望,一片晴云落后山”(题常乐寺)的美丽诗章,又使街子场声名远播。在古镇御龙桥头,银杏树下,有纪念唐求的馆舍,供人们瞻仰。西去5公里的凤栖山上,有建于864年的古寺,这里竹树葱茏,千年楠木、千年银杏等珍贵林木满山,空气清新。山呈凤凰展翅之势,与一山之隔的九龙沟互为映衬。据传说,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曾在此隐居10余年,还留下一首诗中有街子场的地名:“沦落江南四十秋,归来白发已蒙头。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新薄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在古寺中,有国内唯一的洪武南藏经书、龙凤旗、鸾驾、皇锅、琉璃瓦,以及清康熙皇帝题写的“光严禅院”寺名等文物,似乎又印证着古寺与明朝皇室的不解之缘。优美的环境,清新秀丽的景色,使街子场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向往,有些人到此游览觅古,有些人干脆就在此长住下来,清人张刘文的《味江龙潭》一诗赞叹街子场的仙境般的景色:“虹垂天半吸奔湍,百尺人凭铁栏看;报得骊龙飞去也,沉潭碧锁水云寒。”在场口的银杏树旁,有一座建于清末的石塔,是由募捐建成的,当地人把这种塔叫“字库”,用于集中和焚烧废纸,因为民间自古视惜字为美德,这也反映着街子场的人们对文化的重视。 江城街中有一间中药铺,在当地小有名气。药铺是两开间的房子,黑漆的木柜台前有两张太师椅,椅子中间的茶几上摆放着假山盆景,透露出特有的古韵。大路口有口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的井,人称八角井。这口井的位置正好是过去崇庆县和都江堰市的交界处,井水有淡淡的甜味,现在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古井也就成了文物。 景点: 凤栖山 距街子场5公里,与青城后山毗连,拥有万亩森林和千亩梅花,古柏、古楠、古银杏参天蔽日。梅花有红梅、乌梅、绿梅、腊梅等,因山形似凤,山幽林香,万鸟啾啾,如和凤鸣,故名凤栖山,与九龙沟并称为龙飞凤舞。 古寺 在凤栖山上,凤栖山自古有“藏龙栖凤”之称,古寺深藏山中,闻名遐迩。古寺在四川及中国佛教丛林中亦有特殊地位。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善思和尚建,名常乐寺。明洪武五年(1372年)扩建,永乐十四年(1416年)敕赐“光严禅院”,故名光严寺。清康熙年间用今名。一说源于寺诗碑中有“古佛如来古道场”句。清宣统元年(1909年)修。古寺背靠千佛山,前向木鱼峰,侧畔香炉峰,千佛护寺,木鱼声声,香烟袅袅。唐代诗人唐求有诗吟古寺:“路旁古时寺,寥落藏金容。破塔有寒草,坏楼无晓钟。乱纸拾金偈,断碑分篆从,日暮月光吐,绕门千树松。”宋代陆游游古寺,有“翠微院”一诗写道:“晓入翠微院,拥门千万峰,山空乌自命,林茂庇相从。袅袅风竹,昏昏云外钟,将归兴未尽,清啸依长松。”明太祖朱元璋的叔父、孙子建文帝均曾在此出家或避难,在大雄宝殿前的阶前石壁上,有朱元璋题写的“纯正不曲”横幅石刻,其“洪武御书”印章盖于字的上方,足见朱元璋的霸道。古寺保存的洪武南藏经书,是国内唯一,此即明南本大藏经的孤本,亦称初刻南藏。洪武五年(1372)敕令于金陵蒋山寺开始点校藏经,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刻成。板存金陵天禧寺。永乐六年(1408)遭火毁,所以世间流传极少。全藏约有1600余部,7000余卷,绝大部分是翻刻碛砂藏本。1934年在此寺发现,共存678函。板式每半页六行,每行17字。现移藏省图书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9d05101008g9n.html69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