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游记]拜水都江堰 无边的雨水还在洗刷着大地,整个世界灰蒙蒙的,我乘坐的大巴车正从一片灰蒙蒙驶向更远的灰蒙蒙。当我从一个短暂的梦中醒来时,看见了道路两边一副工整的对联: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我知道,我已经在都江堰市了。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堰的解释是这样的:较低的挡水建筑物,作用是抬高上游水位,便利灌溉和航运。如此看来,都江堰就是岷江上游一项泽被两岸的巨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年,它一直默默无闻地灌溉着成都平原。试想,假如没有都江堰,哪来岷江两岸的千里沃野;假如没有都江堰,哪来一个个强大的古蜀政权;假如没有都江堰,哪来浓重厚实的巴蜀文化! 岷江还在梦中,我已经起来了。匆匆吃点早餐,我便买了门票,成了那天最早游览都江堰的游客之一。 刚迈进门,一阵清风就混着花草的香气扑面而来,以一个结实的拥抱作为对我的欢迎。五月的花开得仍旧很旺,一丛一丛点缀在绿草中;而小草则在昨夜的雨水中沐浴全身,愈显苍翠。再走几步,一棵巨大的银杏树就映入我的眼帘。树干需几个人拉着手才抱得过来,树冠像一把大大的雨伞,遮蔽了一片地面。我看了介绍,才知道这是一棵有着17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俗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看来,“树木”何止千年啊。这棵古老的银杏耳闻了岷江的千年涛声,目睹了都江堰千年的灌溉伟绩,也见证了这片土地千年的兴衰;如一位睿智的老者,笑看着芸芸众生。 从伏龙观出来,往上走便到了宝瓶口。宝瓶口为都江堰三大主体部分之一,内江灌区的引水咽喉,是李冰在2250多年前率众开凿的,因其状如瓶,故称宝瓶口。我沿着瓶身,就到了花洲栈道。花洲栈道建于宋嘉定四年(1211年),后毁。清代灌县人彭询在《灌记初稿》中说:“宝瓶口外,浪花如雪,银山倒卷者为花洲。”上世纪90年代初,恢复重建“花洲榭”,旋更名“花洲栈道”。 岷江岸边,还有正在拍电视的场地,我只好绕上跑边的索道。索道连接岷江两岸,晃晃悠悠的。我也晃悠着走过索道,像喝了很多川酒,更像是在走一段晃悠的人生。 走了一个大圈,终于看到了鱼嘴。鱼嘴建在江心,是分水堤坝。一个不起眼的东西,竟将汹涌的岷江分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灌溉。江水奔流,不断地激起浪花,还真有些白浪滔天的感觉。滔滔的水声灌进我的耳朵,我仿佛听到开凿者强大的呐喊声,而随之我的眼前呈现出这样的画面来:秦昭襄王某年一个夏天的中午,一群人正光着膀子忙碌着,阳光下他们的皮肤黑黝黝的,豆大的汗珠不断地洒在岷江岸边的土地上…… 看完鱼嘴从另一条索道走出来,便见一座高大的古楼站立在半山腰,像一座别样的山峰。这就是秦堰楼了。我拖着疲惫的步子挨上楼去,风景便尽收眼底了。岷江似练,千峰竟翠,清风拂面,揽万物小。是的,要想一览众山小,必须更上一层楼。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 劳动人民的智慧真的是无穷无尽的。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三大主体工程宝瓶口、飞沙堰、鱼嘴竟把分流、泻洪、排沙、控制水量等等处理得如此严密,滴水不漏,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都江堰作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从开始直到今天,一直默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用自己的血液灌溉着两岸的土地;这和我国千千万万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相似啊。 从秦堰楼下来,正是中午12点。阳光驱散了一个上午的乌云,暖暖地照耀着大地。我从一个侧门走出景区,身后的岷江正奔流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