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9日上午/阴天 早饭后,团长宣布,上午去都江堰,考察水利工程;下午去台州商会,慰问台州商人。 都江堰之行,有成都接待处的姬小姐担任向导。 姬小姐是都江堰人,很为自己的家乡能同时拥有青城山和都江堰两项世界文化遗产而骄傲。 夸说,美丽的都江堰市,拥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利,五条河流绕城环行,人居环境十分优越。市民平均寿命超过80岁,比全国平均寿命多8岁。 姬小姐还特别自豪地告诉我们,2004年,都江堰市被评为全国最具魅力的城市。 说话间,都江堰景区到了。我们的车子停在景区入口处,有门楼,有亭阁,还立了石碑,很像一座大公园。游人争相拍照留念。闹盈盈地一派旺相。姬小姐很得意。我却觉着少了点什么。 我想起了十年前的都江堰。那还是一座不设围的天然景区。那个下午,有温柔的阳光,又伴有习习的凉风,天气非常宜人。景区内外,外地游客很多,本地农民也不少。 我记得很清楚,那些农民,多半是专程去二王庙朝拜烧香的,三五成群地紧赶慢赶。差不多每个人都背着明黄色的香袋,带着蜡烛、檀香和各色供品,教人想见家乡庙会的盛况。 也有挑着箩筐叫卖风味小吃的。有一色玉米粽,很好看,也很好吃。蝉翼般的玉米衣,包裹着碾成颗粒的甜玉米,捏成扁平状的三角粽,整齐地盘在蒸笼里。下面坐着炭火炉子,热腾腾地散发出五谷杂粮特有的清香。我和朋友围着小挑担,一气吃了二三个,记忆可深了。 还有一些农民,肩头扛了一根忽颤忽颤的竹竿,上面挂满五彩缤纷的香草荷包,三角的,棱形的,绣球状的,……再配上随风飘荡的红流苏,真是好看。我们又凭着兴致,各人都买上一大串,喜滋滋地套在脖子上。 还有一宗好看的。山道上,随处可见席地而坐的农民,在脚边放一只盛满清水的小碗,手捏几茎翠绿细长的茅草,或是分条缕析的棕树叶,折一折,叠一叠,三两手编成一只只活灵活现的草蝈蝈、草蜻蜓。走过路过的游人,多半会主动掏钱买它几个。 现在,都看不见了。 带着怀念的心情,我是左顾又右盼,很想再见当年的情景。 没有,再没有了。我觉着有一种失缺民情风俗的深深遗憾。 那边在催促了,大队伍已经登上了新建的观景台——秦堰楼。 这是一座五层的仿古楼台,位于玉垒山上,最适宜观览都江堰全景。 二楼走廊上,有一幅巨型画像,描绘的是1958年毛泽东视察都江堰的情景。 就在这幅画像前,小姬的讲解开始了。 都江堰,以其对科学治水和华夏文明的重大贡献和特殊地位,赢得了中国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亲临视察的殊荣。而且,十分有幸,三代领导人都留下题词、诗文和书画,高度评价都江堰是中国水利史的奇迹,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丰碑。 这些墨宝,全是一层的陈列室里存放展示。小姬领我们看过陈列室,再登高望远。 登上秦堰楼的最高处,但见不尽的岷江水,茫茫苍苍,不息不上去流向远方,仿佛要把我们带去遥远的阿贝州,去看岷山雪,去看岷江源。观望者无不惊叹壮观、壮美。 收回视线,你又会惊讶地发现,巨龙般狂舞的岷江水,到了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忽地左右分道,化成两条蛟龙,一为外江,一为内江。外江,是岷江的主干道,人称金马河,水流湍急,富含泥沙,主要用于防涝排洪。内江,是人工建造的引水渠,水流平缓,水质相对清冽,主要用于农田灌溉。 鱼嘴分水堤还有一个功用,就是自动调控水量。旱季,农田需要灌溉,岷江水量六成引入内江,四成排向外江;雨季,灌区多水潦,不需要太多的水流,就又自动调节为内江四成,外江六成。这便是古书记载的“分四六,平潦旱。” 鱼嘴分水堤的设计,确属神奇之举。因之,与宝瓶口和飞沙堰合称“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 这两天,连着下了几场大暴雨,涨了外江,满了内江,很难辨别是“内四外六”呢,还是“外四内六”。但有一点很明显,狂傲不羁的岷江水,经由鱼嘴分水堤的调节、调控,已经完全被驯服。 我问姬小姐,最近老听媒体报导,四川多处山洪瀑发,淹了大片农田、村庄,还死了不少人。都江堰不会有事吧? 姬小姐说,我们这儿从来没发生过洪水毁堤或是水淹城市那样的灾难。这全得益于都江堰设计建造的精巧。 说着,姬小姐又指点我们细看都江堰的第二大主体工程——宝瓶口。 宝瓶口,是人工凿山而成的一条峡谷。因引水口状若瓶口而得名。其作用有二,一是引水入谷,流去灌县东部,浇灌农田;二是控制内江水量,为西片灌区分洪减灾。 宝瓶口的规划和开凿,有许多神奇的传说。 在宝瓶口开凿之前,岷江水过量地流向灌县西部,常致因涝成灾。而东部大片农田却又因为严重缺水而无法耕作。 李冰任蜀郡太守时,一心要寻找两全其美的办法,让东西部百姓都能因岷江而受益。 他经常深入民间采风,向百姓征求良策。 有老农献计,劈开玉垒山,引水向东流,既为西部泄洪,又给东部增水。 李冰觉得有理,采纳了两全其美的劈山引水方法。 可是,如何劈山还是个大难题。要知道,2000年前的中国,火药还没有发明,更谈不上破爆技术的应用了,只能是发动万千民众,挥抡铁锤,砸打钢钎,蚂蚁啃骨头似地一点一点挖掘。工程进度的缓慢,是可想而知的。 李冰又鼓励大家继续发明、创造,尽快提高劳动效率。 有人想到一个办法:先用柴火烧烤岩石,再用冷水浇淋,使得表层岩石大面积崩裂。劈山进度加快了。 可就是这样的发明创造,现在看来,也还是极其原始的。劈山进度的加快,也是极其有限的。 看过一部反映“二战”题材的外国电影。片名和情节忘了,就记住几个镜头。 一位士兵被沉重的镣铐锁住了双脚。脚镣的另一头连着一根粗大的钢钎。钢钎又被砸进一块大礁石里。显然,这是要将士兵困死在孤岛上。 为要逃生,士兵想用石头砸开脚镣。“叮叮咚咚”地好一阵折腾。没有成功。 转而想到凿开岩石,把钢钎拔出来。 用什么凿开岩石呢?身边没有铁锤,也没有可当工具用的钢钎。 随身携带的水壶和火柴,给了士兵以启示,他想到了用火烧,用水浇。 他先是艰难地左右移动,就近取些柴草,放在钢钎附近烧烤。待柴火化为余烬时,浇上一小杯水。随着“嗤”地一声脆响,表层的岩石崩裂了,赶紧用木棒撬开。然后,再进行新一轮的火烧水浇。就这样,火烧,水浇,再火烧,再用水浇,整整花了一天一夜,总算把固定脚镣的钢钎拔出来了。 那一刻,士兵是多么的激动与自豪。我也深为士兵的智慧和毅力所感动。 没想到,救了士兵一命的火烧水浇法,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死里逃生的士兵,要是告诉你,都江堰的宝瓶口,也是用火烧水浇方法开挖而成的,你会作何感想? 你一定会跟我一样,发出仰天惊叹:太不可思议了,如此浩大的开山工程,依靠的只是一把火,一勺水。伟大,太伟大了!那需要怎样的毅力,付出怎样的艰苦,又得投入多少人力物力,……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 都江堰参观,不可思议的惊叹还多着呢。 就在宝瓶口与鱼嘴分水堤的连接处,我们看到了都江堰第三大主体工程——飞沙堰。 这是一座高出河床仅2米的低堰。其作用是:当内江水量过大时,漫过飞沙堰,进入溢洪道,经由外江泄洪。不只是有效地实行再次分水,还具有排沙飞沙功能, “飞沙堰”,由此得名。 经过飞沙堰的过滤,内江含沙量大大减少。这既可防止河道堵塞,又能保证沿途灌溉的水质。这样的设计构思,真够奇妙精巧的。人们再一次发出集体的惊叹:都江堰,太神奇了。李冰,太伟大了! 历经2250多年,依然绵绵不断地造福沿江百姓的都江堰,的的确确令中外水利学家和观光游览者扼腕赞叹。 但也有人因为都江堰没有雄伟的大坝而耿耿于怀,提出要重新修造一座大坝,把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连接起来。 可他们哪里知道,都江堰的伟大与神奇,正是因为法依自然的无坝引水。 2000年11月,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的理由就是,都江堰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设计最科学、保存最完整的无坝引水工程。 这其实是一种法依自然的平等对话,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理念,是一种值得好好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民族文化。 自大禹开始,中国的治水功臣,都懂得疏导,懂得分水引水,而不是一味地强行填埋、拦截。 团队中有分管组织的,听闻有人要为都江堰建造大坝的公案后,颇多感触。他对小姬说,你们都江堰要开办水利学院,分期分批培训水利专家和水利官员,让他们学习李冰父子为民治水、治水为民的精神,并向他们传授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科学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