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城郊游记之都江堰() |
[游记]城郊游记之都江堰() |
2007-07-16 163.com |
城郊游记之都江堰(2) 从泰安古镇醒来的那个早晨,空气清的有些冷。农民担着刚采摘的菜走街串巷,儿童和狗跑来跑去,店铺开门的声音,街坊邻里打着招呼——在暮霭中的青城山的注视下。 我坐着小巴车离开了这个小小的山镇。车上都是本地人,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背着一大筐蔬菜进城去卖。巴士的售票员帮他在车上推销他的蔬菜。一种乡里乡间的温情弥漫在小小的巴士间。在这个清新的早晨。 中午时分,我来到了都江堰。都江堰的景区门票要90元,不过欣慰的是学生证终于派上了用场,嘿嘿。(再不让我用用学生证我就要抓狂了) 都江堰修建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由一个叫李冰的人主持的。听上去已经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情了。这个魄力十足的人,硬是将湍急的岷江分成了两股,内江和外江。如今对于下游的盆地起到巨大灌溉作用的只有内江,外江变成小溪般的规模,只有在江水高涨的时候才会让一部分江水流到外江河道。如此伟大的工程,以当时的技术已经不亚于今天的三峡工程了。(我没有钱雇讲解员,只好偷偷在一旁旁听。其实讲解的目的是为了让顾客更好的了解都江堰,但是大多数讲解员都把一些神话传说当作讲解的重点来吸引游人的注意力。唉。) 都江堰大致分三部分。其中最让人感叹古人勇气的当数那个不算宽的“宝瓶口”。宝瓶口其实就是一个河道,是把一个山的山脉挖断后,让水从中间穿过。在今天看来,小菜一碟,只要放点炸药就可以把这个山口炸开。不过想想李冰修建的那个年代,火药还没有发明,怎么办啊?最后李老人家想了一个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的方法。原理就是利用最简单的物理学——热胀冷缩的原理。乍一听完全摸不清头脑,怎么个热胀冷缩法呢?具体实践方式更是吓人,先放一大把火把山烧得热热的,再拿山下冰冷的岷江水来浇山,滚烫的山体遇冷收缩。然后再烧,再浇,再收缩……直到可怜的山体承受不住自己的不断收缩,裂开了一个大口子为止。然后成千上万的工人在这个山口的基础上挖啊挖,挖出了现在这个河道——宝瓶口。这个方法……怎么说呢,在那个没有火药味的年代,确实不错(虽然从生态的角度,万万不可取)。而且我佩服李冰的勇气,在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的前提下坚持不懈地烧了八年才烧出口子!八年哦,想想那座可怜的山,必是荒芜了又荒芜,焦了又焦。可是万一烧了十年还没有烧出口子,李冰会不会接着烧呢?无从晓得,但这是我最大的疑问之一。还有就是,谁资助他这样大规模的折腾?而且折腾了这么多年?(差不多是李冰的一辈子) 在都江堰旁边的山上,我看到了人们供奉的李冰两口子的神像,都是仪态雍容,表情祥和。他留下的治水的六字箴言深深地刻在墙上:深淘滩低作堰 修堤治水的所有经验,都被他浓缩到了六个字。够简练。直到今天,这六个字仍然是修堤治水的基本准则。我沿着无人问津的松茂古道,慢慢地爬上了那座曾惨遭涂炭的倒霉的山。在山尖上的同心亭,终于得以在一个合适的高度,看到都江堰的全貌。果然气势非凡。对于一个有宏大气势的作品,一定要在一定的高度上高瞻之,才能体会的它的博大和伟岸。那些围在河边照水的人,眼界狭隘,永远不会有这样的体会,永远不会理解李冰修水的伟大性。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曾经被烧了八年的山,今天仍是一副郁郁葱葱的繁荣景象,一扫以往被烧的病态。成功的复活了。 几千年后的今天,这个伟大的工程依然坚固而完美地执行着自己的任务,碧绿湍急的岷江在这里无奈地改了道,这一改就是几千年,没有停歇。江水急匆匆地流过鱼嘴,流过飞沙堰,流过离堆和宝瓶口,流向人们需要它的地方,滋润着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今天的我们,真该谢谢李冰,虔诚的,真诚的向他致敬。赞扬他那不怎么环保但却有效的热涨冷缩法,赞扬他治水的决心,以及所有古人的聪明智慧。(虽然今天这个伟大的工程得让我掏45块才能瞻仰) 从都江堰景区出来,那绿得可爱的江水陪伴我走了好多路才渐渐消失了。我可以说一个伟大的工程成就了一条河的历史,也可以说一条有用的河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工程。不管怎么样,今天我来到这里,见识了自然力和人力的对比。作为一种会劳动会思考的动物,我想我们永远不可能征服自然,甚至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人与自然,其实就像好朋友一样,是和谐的,是可以互相利用,互相进步的。 都江堰…… 后记:回到成都市区,一切感慨都随着环境的变迁变淡了,消失了。我还得挤公交车,还得和许许多多的人一起抢空间抢空气抢吃的抢喝的。不过我得承认,在我内心深处,在别人和我自己都不易察觉的心灵角落,有一些变化已经在悄悄地进行着。 |
转自:http://saraharas.blog.163.com/blog/static/6969727200692713751208/23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