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都江堰游记—古堰观止 |
[游记]都江堰游记—古堰观止 |
2007-07-21 sina.com.cn |
我们成为了今天都江堰风景区的第一批游人。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毕竟这是我第一次自主自助旅行,总是感觉缺少经验的我们前路“凶多吉少”——步入了心仪已久的都江古堰。 我们从南门进入,眼前是一条即为宽敞的大路,路的两旁每隔几米便立有一樽石象都是历史上各朝都江堰的治水功臣,路的尽头就是伏龙观,相传为纪念李冰治水降龙而建。这是我第一次到道观参观,怀着好奇与欣喜,我仔仔细细看了一番,前厅、后殿、亭台、楼阁,果真就象古代小说中所描绘那样错落有致。而伏龙观所在地就是离堆,旁侧就是可以调节水量的宝瓶口,不过由于本人的空间想象力有限,我实在看不出所谓的宝瓶口是怎样,可是调节水流水量的作用则显现于眼前,真是很惊叹李冰怎样想出把一个风景如诗如画的离堆和俊山变成调节水量的福祉的。伏龙观的旁边就是花洲栈道,所谓花经过我们几人的研究发现指的是浪花,宝瓶口的浪花可谓是浪花朵朵开,碧蓝清透。逛过了这些,我们开始象都江堰的另两处主体工程——鱼嘴和飞沙滩行进。 到那两出地方就得通过一段索桥到江的另一岸去。起初踏上索桥的时候心里不禁一颤——这弯弯曲曲、起起浮浮、左摇右摆的桥怎能让行人安全通过呢,我自己也很害怕会掉下去或是让晃荡的桥给掀下去。不过,渐渐熟悉了索桥反而甚是有趣,我们在桥上边走边大笑,十分兴奋。到了对岸一直直走,最终到达了鱼嘴。旁听别队的导游得知鱼嘴的巧妙之处,且听我细细道来。所谓鱼嘴者形如鳄鱼之嘴,将岷江一分为内、外两江,内江用来灌溉成都平原,外江则经过乐山最终流入长江。不用一丝一毫人力,鱼嘴自然将岷江水流分段并且2000多年来一直调节着川西平原的用水。所谓“二八分沙,四六分水”——鱼嘴将岷江的沙石十分之二分入内江,而剩下八成全挡在外江;日常岷江水十分之六流入内江,剩余的流入外江,而洪涝之时就反过来,使得成都平原没有缺水、水患之忧。所以我说四川之所以能够称为“天俯之国”全赖于李冰的治水之功。真搞不懂李冰的脑袋里究竟装了些什么,对于他的所做颇为惊叹。且不说我是八十年代末生人,如果李冰在世,我也会尊他为天人的。 所以,我们紧接着前往二王庙。不过,在此之前还要再过另一段索桥,此段称为安澜索桥,比刚才那座险得多也长得多。有了刚才的经验,再过这段索桥我们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二王庙和秦堰楼都在山上,而且后者更高,我们好不容易爬到了地方,确实古色古香,别有一番风味。从这里出来,我们已经有些疲惫了,一大早晨爬起来也没怎么吃东西。于是我们决定从松茂古道一直走到另一个出口。不过,我们怎样也没有想到,我们刚走下山来,却又要在松茂古道上翻山越岭。最终经过玉垒关、西关和城隍庙以及十殿走出都江堰风景区的时候,已经是精疲力尽了。不过翻山虽然很累,可山上的景色却是出奇的美。各式各样的树木,各种颜色的树叶展耀在空中,虽然脚下人生鼎沸可心里却幽静如斯。 可以说,都江堰是自然风景与人文情怀和科学原理结合的绝版。真是不枉此行。 另外,在结束之前还要说的是山上的亭子雅致也风流,位置是观色的最佳位置,不禁让我想象出骚人掮客在此吟诗作画的美景。还有就是都江堰不愧是世界文化遗产,就连厕所也布置得很精巧,充满了古朴的味道。 好了,就先说这些吧。这次的经历让我对下一次的出行有了一个更高的期望呢。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97b643b010005da22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