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都江堰游记 |
[游记]都江堰游记 |
2007-12-17 live.com |
都 江 堰 游记 吴良成 成都,我去过数次,均因匆忙,没有仔细游历。没有参观风景秀丽的四大佛教胜地的娥眉山,和纪念象征中国智慧的诸葛亮的祠堂---武侯祠(这多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而造出的一个神)并不令我遗憾。真正另我向往的是观都江堰,都江堰是一个历经千年至今仍在发挥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古人文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科技(主要是水利方面)等方面的智慧,没有都江堰就没有天府之国。2007年11月初在成都举行准分子激光全国会议, 3日由无锡康宁公司张挺陪同,参观了都江堰。 一、 伟大的秦帝国与都江堰 对秦帝国的感情是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过程。在中小学时,我痛恨秦帝国,因为这是一个暴政的帝国!活埋80万赵国儿郎,数度诱骗楚怀王,焚书坑儒文化倒退,孟姜女哭倒长城民不聊生。虽一统六国,但不为后人赞赏。但我逐渐认识到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他不但在地理上统一六国,而且在文化上也统一了,他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建立封建集权制度;修建了驰道;修建了至今仍象征中国统一的长城;他修建了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使得岭南地区也成为秦国的一部分,为今天的中国版图奠定基础。可以说没有秦帝国,中国的历史可能要改写。有一个问题常索绕我心头,秦帝国为什么可以承受连年战争?他的物质基础什么,他的后勤怎么保障?要知道秦帝国的根本在今天陕西一带,这里产粮食主要是八百里关中平原,这个供给是不可能支撑帝国连年作战的。唐朝时候为什么会有两都(长安,洛阳),主要是因为关中平原供给尚不够一个长安城,因此洛阳就成为饥荒季节的都城(大运河经黄河可以到达洛阳,而因地理因素,物质供给到达长安的成本太大)。实际上真正为秦提供后勤保障的是天府之国。而都江堰是天府之国的保障。因此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讲,没有都江堰就没有天府之国;没有天府之国,就不可能取得秦统一六国;没有秦帝国,中国历史可能要改写。 二 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国 成都平原位于中国的四川省,这里文化灿烂,物产丰富。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完整连片,河渠纵横密布,人口稠密,农业发达。这片平原无水患,无旱灾,旱涝保收。自古就是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被誉为“天府之国”。这片平原为什么能水旱从人,无旱涝之虞。要知道,成都平原的母亲河可是岷江啊!岷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由于岷江全河落差3560米,水流很急,不容易蓄水,因此理论上是很容易发生水灾和旱灾的。如何征服自然?降低自然灾害?充分利用水资源?当然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成都平原的上游造一个可以抵抗千年一遇洪灾的大坝。可是古代的生产力技术水平不允许这样做,他们没有钢筋、没有水泥、更没有吊车。而且我们的古人也不齿用这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会破坏自然生态平衡。我们的祖先深信在人与自然之间可以找到一个平衡,人和自然是和谐的。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滥成灾。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在成都平原的口子上创造性的建立了一个无坝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将岷江之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内江用于成都平原的灌溉,另一部分经外直接送往长江,起到泻洪作用。从此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告别了旱灾与水灾,出现了天府之国。这项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三都江堰---巧妙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主要作用是分水,保障成都平原的水供。那么他是如何保证在枯水季节和洪水季节进入成都平原的水在处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使得成都平原无水旱之虞?我怀着这样一个疑问到都江堰旅游。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应、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鱼嘴分水堤坐落在岷江中游的顶端。它将奔腾而来的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原始河床,内江用于引流灌溉,它巧妙之处体现于两点。其一人为挖低内江河床,枯水季节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宽,水道直,则洪水季节八成泄洪。其二是鱼嘴处于岷江中游第一弯的末端,它巧妙的利用了弯道流体力学的自然法则,即表层水流入凹岸,底层水流入凸岸。于是沙石含量较少的表层水自然涌入内江,而底层水则顺着江弯的凸岸挤向外江,绝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江河道上滚动、留沉。 宝瓶口是由人工开凿的山峡,其左侧是人字提,也是泄洪道。两千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在生产工具和施工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采用火烧,然后冷水泼的原理,劈开玉垒山,其间只留出20米的入水口,这就是宝瓶口。平水季节奔流而过,高峰时节则节节升高,不加节制的水流不断爬升,一涌而入,成都平原就会遭受洪涝灾害。此间飞沙堰与人字提的设计与宝瓶口相互结合。当内江水位升高2.15米后,汹涌的波涛将从飞沙堰和人字提溢出。宝瓶口入水便始终在一个几乎平衡的常量上,巧!。成都平原从此以后既获灌溉又安然无恙。 都江堰是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建堰时,李冰还在江中埋石马作淘滩标志,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历代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视,逐步完善了管理机构,建立了岁修、防洪等维护制度,积累和总结了"六字诀"、"三字经"、"八字格言"等宝贵的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 四 都江堰—和谐生态作品 清山,绿水,庙宇,索桥浑然一体,清幽可人。我站在分水坝上,我觉不到这是一个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我曾去过甘肃刘家峡水库。刘家峡水库位于临夏永靖县城西南1公里处,距兰州市75公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竣工于1974年。在我参观的时候,我们发现大坝边上泥沙淤积严重,工程作用大大减弱,不知道还能使用多久。而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000多年,仍然在发挥作用。截至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到66.87万公顷,同时,为四川50多个大、中城市,数百家工矿企业提供了工业和生活用水。古人,今人的智慧究竟谁大? 4:28 PM | Add a comment | Send a message | View trackbacks 0 | Blog it Comments Add a comment Trackbacks The trackback URL for this entry is: http://cid-7aa35d4e5f7066cc.spaces.live.com/blog/cns!7AA35D4E5F7066CC!111.trak Weblogs that reference this entry
|
转自:http://cid-7aa35d4e5f7066cc.spaces.live.com/Blog/cns!7AA35D4E5F7066CC!111.entry78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