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都江堰:古老中的鲜活 |
[游记]都江堰:古老中的鲜活 |
2008-05-22 sina.com.cn |
都江堰:古老中的鲜活 2006-05-18 12:36:22 大中小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 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作为世代生活在巴蜀大地的人来说,对都江堰会生出饮水思源的膜拜之情。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的都江堰,是促成“天府之国”富饶与美丽的源头。都江堰位于有着“天府明珠”之誉的都江堰市区西北1公里处,古称湔堰、湔堋,又称都安堰,宋以后始用今名。都江堰市原名灌县,位于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衔接处,灌县改市以都江堰命名,弄不清城市与古堰,到底是谁在沾谁的光了。去都江堰,心中便不知不觉地生出种润泽的感觉,一路上那河流沟渠纵横、风吹稻花香两岸的风景,似乎让人隐约看到都江堰惠泽千秋万代的粼粼波光。等到真的行走在古堰之上,那轰鸣流淌的岷江水,则更像是历史深处传出的回响。都江堰给人的震撼是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就如眼前从宝瓶口流经的碧波一样,有种绵绵或恒久的坚韧。思绪便忍不住要逆着奔腾不息的江水,去追溯历史的源头…… 曾几何时,岷江在造就川西平原灿烂的巴蜀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肆虐的旱涝之灾。岷江水患带来的东旱西涝一直是川西平原的心头大患,公元前256年,时任秦国蜀郡太守的李冰及其儿子为治理水患,率众凿离堆、穿二江修筑都江堰,岷江被一分为二,汹涌江水经都江堰化险为夷,水旱从人,把水害变为水利,川西平原遂成沃野千里,民无饥馑。都江堰是成都平原人的生命之源,是根之所系,家之所在,而且还不留痕迹地影响中国的历史。秦国凭借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巨大财富,并吞六国,完成了一统大业;鞍山依托天府之国的稳定农业,战胜强大西楚霸王;四川有了都江堰,二千多年来,一直担负着向全国赈灾救济的义务…… 都江堰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为建于江心的形似大鱼的分水堤,它把岷江水分流导入内外二江,外江用于排洪,内江经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用于灌溉。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内、外江的水量始终按四六分成,即洪水季节内江四成,外江六成;枯水季节外江四成,内江六成,保证了平原灌区既有足够的水源,又不至于发生水灾。飞沙堰在鱼嘴与宝瓶口之间,用于泄洪排沙,每逢洪水季节,涌入内江的多余的江水和泥沙便会从飞沙堰又排入外江,起到了泄洪的作用。宝瓶口是人工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山脊上开凿的一个口子,起到“节制闸”的作用,稳定地控制水流量。 乍见都江堰,觉得有些平坦无奇,鱼嘴分水堤看起来像个普通的江心岛。道法自然,看似平淡却奇崛。当年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在考察都江堰景区后,“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的感慨可谓一语中的!等弄明白了其精妙的构造后,就没有理由不叹为观止——都江堰简直是座闪烁人类智慧光芒的不朽丰碑。 古老往往是只能用来缅怀和凭吊的,但都江堰不是,它的古老是可以用来享用的,它的古老至今仍鲜活无比。历史的烟尘不知湮没了多少浩大工程,像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渠、古罗马的人工渠道等曾闻名于世的古水利工程都早已荒废,唯独都江堰跨越了历史的长河,古老脉管中仍搏动着不竭活力,一如那澎湃不息的江水。它不仅是全世界惟一存留,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古代水利工程,而且至今仍在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其灌溉面积至今已达一千余万亩。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912376d010003tg19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