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都江堰

[游记]都江堰

2008-05-22    163.com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都江堰--成都的活水源头

都江堰,是一个我没有听过的名字,我甚至不知道它是什么。早上我们从酒店出发,奔向都江堰南部的都江堰市,都江堰就在都江堰市里,据称它是当今世上最古老的无坝引水“生态工程”,而且是独一无二的。

都江堰市是处于成都面向四川西北高原的交通要冲,它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所以水量良好。我们的导游说成都市有四门,人口有一千四百多万,失业率达六点五巴仙,租一间房间要四百五十元人民币,居民平均收入不到每月二千人民币。他说成都市道路两旁种了不少梧桐树,是法国来的。成都产石油,从泰国入口白米,跟法国联合制造地铁,空中客车,因为市内车道太拥挤了,每年增加车辆四万多辆,尤其是日本车,面包车已经不许生产和逐渐淘汰。

到了都江堰的大门,我们还须走一段路才到都江堰的入口处,远远的我们就听到都江堰的急奔的流水声,同时也听到喧哗的人声,我们往道旁一望,只见不远的对岸平台上挤满了人群,对着江水扰嚷起来。

到了都江堰的入口处,我们还要走一道索桥才能到对岸。在索桥入口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维修都江堰的传统工程之一的杩槎和竹笼。杩槎是以三支大木椿用竹索扎成等边三角形,再用其他木椿把多个杩槎串连起来,迎接水面的两根木头,垫上竹笆,竹笆上再扑上竹笼,加上用黏土筑成泥埂,这样即用来拦水截流,可以在维修时用以拦水、支水、溢流等用途,这应该当时人民在防水利水时所累积的经验而制造出来的吧。(所谓竹笼是用竹条编成长笼状,然后里面塞满了石头,用以挡泥沙之用)这些木椿都非常的大块头,竖起来比人还高,粗过人们的腰,排列起来非常的状观。

进入索桥的入口后,我们走在遥遥摆摆的桥面上,大家走的又心慌又开心。这个桥名叫“安澜桥”,是清代邑人何先德夫妇捐资修建,所以也叫“夫妻桥”。修桥造路,是华人所喜欢做的功德,一来是与人方便,一来是为自己积德。这个桥本来是竹索的,现在已改为钢绳。我想这个“索”桥是以索牵串而成,而不用硬木,石块等材料砌成,是因为如果遇到洪水、索桥以其透水性不易冲断,硬绑绑的木石反而容易冲断了。走到对岸,前头不到一百米的人声更喧哗了,大家都挤向平台前端,向下一望,果然看到一个鱼嘴形的三合士敏土,迎向奔腾而来的岷江,这个地方,叫“鱼嘴”。它也真的神似鱼嘴,尖尖的、插入水中。但这个鱼嘴可真厉害了,不但“喝”尽岷江水,也把水中泥沙排到外江,成都平原的千多万亩田的活水源头也从此开始,它也是长江上游文明哺乳的源头。

但“鱼嘴”只是都江堰神奇的三大工程之一,其它二个依次是“飞沙堰”、“宝瓶口”。鱼嘴的主要功能是把冲下来的岷江江水分为内江、外江,飞沙堰是把过量的水或沙排走,起着防洪排沙的作用,宝瓶口是内江的咽喉,控制着水量进入成都平原的总干渠位。我们站在鱼嘴的堤岸上,事实是处在一个分水堤的头部,这个在岷江中心的两头小中间大,形似翘尾鱼的分水堤其实是从玉垒山硬硬黹开来的,这个古代的水利工程真是一个活生生的愚公移山的故事。

穿过成都平原的岷江是这个都江堰的活水源头,它四季绿水长流,奔腾不息,发源于岷山的南麓。岷江一年的年均流量达到150亿立方米,每年约有4000万吨的沙石冲泻而下,二千多年来洪灾和特大洪灾时有发生。在历史上,主要的修建人是公元前256年的泰国蜀郡太守称为李冰的父子二人。可是也有说在李冰之前的战国时期有在此区遗留下河道石埂和竹笼工程的遗迹,但据史学研究者考证,这些工程主要是防治洪水而用的,而非都江堰这般的用于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在往前推,有者说这是承继了夏代大禹治水的精神,大禹治水的地区包括了当今的都江堰,都江堰旁的二王庙上还有个禹王宫。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已经证明,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中心,而都江堰市芒城遗迹的考古证实,其上限距今4500年左右,与古史的夏代初期接近。可见一部成都平原的开发史便是从治水开始的。

转自:http://hww30.blog.163.com/blog/static/2920778120074298411029923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