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成都到都江堰的途中讲解 |
[游记]成都到都江堰的途中讲解 |
2008-05-22 sina.com.cn |
言归正传,因为这么多的降雨量也使得四川的河流众多。黄河在川西高原挂角而去,长江在省内穿省而过。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沱江形成了四川的灌溉体系,使得四川有了“千水之省”的美誉。四川的水利蕴藏量仅次与西藏,为居全国第二。由于省内的梯级落差很大,水利开发,特别是水电业成为了四川的支柱产业,水利可开发利用也位居全国第一。 中华民族的历史都是沿水而生的,中原文明的摇篮—黄河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四川早在四千多年前就依靠岷江流域创造出自己辉煌发达的文明——广汉三星堆遗址就是最好的例证。它也证明了古蜀文化中出现的三代蜀王蚕从.鱼凫.柏灌有其人的根据,三代蜀王后便是杜宇王朝,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杜宇教民务农,是最早开发成都平原的功臣,他被后人奉为农神,称为望帝。 约在公元前7世纪初古蜀丞相鳖灵因治水有功,杜宇就禅位于他,由此建立了古蜀开明王朝。开明王朝最初建都于广都樊乡(双流),到了第九世开明王把都城迁到了这里,取周太王迁都歧周“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意定名为“成都”。从此“成都”也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三千多年以来名字没有发生过变化的都城。到了公元前361年(春秋战国时期)秦大夫丞相张仪向秦惠王建议“得蜀则得楚,以兼并天下矣”。于是秦王派大将司马错和丞相张仪率兵由金牛道(可添加金牛道的故事)南下灭掉蜀国结束了开明王朝12世的统治。由此,四川进入了封建社会制度。到了公元246年(秦昭王时期)李冰担任第三任蜀郡太守,他借鉴前人的治水经验修建了举世文明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丛人,民无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之国也”。 东汉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但四川因地势险塞,易守难攻所以依然保持安定的局面。在东汉末年,江苏丰县人张道陵来到四川青城山结茅传道创立了五斗米道也创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道教。同时也造就了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面大旗;三国时期诸葛亮千秋一对(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使刘备以四川为根据地建立了蜀汉政权;西晋李特.李雄借助青城山道士范长生的帮助在四川建立了成汉政权。东晋.南北朝至隋朝,四川都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战乱远离。到了唐朝四川的经济繁荣之盛被誉为“扬一益二”四川的建制也被划分为剑南东川道和剑南西川道,一直沿用至宋朝。公元1001年(宋真宗咸平四年)把剑南道划为;益州路(成都).利州路(广元).梓州路(三台).夔州路(奉节)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这个名词始见于史册。直到元大德年间,元政府在全国设立中书行省制度,四川被设为四川中书行省,简称四川省。这一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后来张献忠兵败,他的部队四处烧杀掠夺,对四川的经济文化起到了破坏性的打击,四川人口锐减,到清朝初期成都人口还不足四万人,粮田荒芜民不聊生。从清康熙初年开始,清政府从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大量移民到四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ad783d60100064590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