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前一篇: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2007年夏末南行游记之九(都江堰篇 |
[游记]前一篇: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2007年夏末南行游记之九(都江堰篇 |
2008-06-27 sina.com.cn |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2007年夏末南行游记之九(都江堰篇) 2007-11-22 19:34:42 大中小 标签:旅行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2007年夏末南行游记之九(都江堰篇) 汽车驶入都江堰市区,清新湿润的空气透过车窗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沿街两侧秀木夹道,绿意盎然,令人爽心悦目。大街小巷饭店、旅馆鳞次栉比,彰显旅游城市的固有特色。这里几乎没有现代工业的污染,只允许光电、食品、建材等清洁产业落户。都江堰素有“天然氧吧”、“长寿之乡”之美誉,是最适合人居的地方。 都江堰:泽荫天府利千秋 从市区入得古堰,迎面喷泉奔涌,水帘瀑布下横卧四根铁柱。那是仿制的清淤深度标记物。古时民工每年都要在飞沙堰河床中清淤,淘沙过深会造成涝灾,淘沙过浅则水少不够灌溉,将铁柱埋于河底作标记,恰好淘到见铁为止。绕过喷泉便是堰功道,两侧分列着12位治堰功臣铜像。只记得第一位是川督丁保祯,古堰内的南桥就是他动员达官显贵捐建的。雕像的外侧是两条人工水渠,渠旁排列着数百个雕刻龙头,清水盈盈而出,波光粼粼。堰功道的尽头是离堆。其旁坐落着都江堰文物陈列馆,陈列着都江堰与青城山的史料。伏龙观则雄居于离堆之上,走上42级台阶,但见三重殿宇顺山势逐级升高。前殿供奉东汉时雕刻的李冰石像,是1974年从河床中挖出的,重约4吨。石像上有“故蜀郡李府君讳冰”、“造三神人珍水万世”之类题刻。前殿的一侧有尊缺头石像,大概是水官,头被沙石撞毁了,却依旧握锸治水。另一侧陈列着出土的石刻、石俑、石马、石刻水塘。中殿陈列着李冰修建古堰的文物、文献。后殿名为玉皇殿,四周有回廊。左侧开阔处是两层八角的观澜亭。凭栏远眺,可见岷江激流奔涌,冲向离堆,浪花飞溅,波涛汹涌。 出离堆,过石桥,来到人字堤,凭栏可见宝瓶口。据导游说,岷江从川北高山奔腾而下,被阻于玉垒山,向西而流造成洪涝,东边成都平原却干旱无水灌溉。2250多年前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凿穿玉垒山引水。当时无火药爆破,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凿出20米宽缺口,因形状酷似瓶口,取名宝瓶口。离堆就是开凿宝瓶口时从玉垒山麓分出来的孤立山头,现已辟为离堆公园。宝瓶口严格控制着江水进人成都平原的流量,无论岷江水量多大,只要进水饱和,宝瓶口便将多余的水拒之口外。 沿金钢堤上行数百米就是鱼嘴。站在鱼嘴坝口,只见咆哮而来的岷江水在拐弯处被鱼头似的长坝分为两股,灌溉的水入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鱼嘴是当年李冰父子率众把装满卵石的竹笼放在江心堆成的分水堰,因形如鱼嘴,故取此名。李冰巧妙地利用了鱼嘴河道地势的特点,排沙泻洪。枯水季节,因河床外高内低,河水主要进入内江。洪水季节,水流受地势影响小,内江面窄,进入的水就少;因弯道处产生漩流,大量的下层沙石卷到上层,随水流排到外江。这样就避免了宝瓶口枯水期上不去水与泥沙淤塞的难题。紧接鱼嘴的是金刚堤,每年内江淘出的泥沙都堆积到金刚堤,既加固了内江护岸,又解决了淘出泥沙的归宿。金刚堤的堤尾矮下去的一段就是飞沙堰。从鱼嘴分进的内江水,被离堆阻挡形成旋流。洪水来时,多余的内江水可从飞沙堰泄出,并带走旋流泛起的泥沙。枯水时,飞沙堰便成了天然节制闸。成都平原因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安澜桥在鱼嘴下游百米处,横跨内外两江,被列为中国五大古桥之一,修建年代最起码在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年间,渡口翻船,百余人葬身鱼腹。当地私塾先生何先德倡议募捐修桥。重建的安澜桥以木桩为墩,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桥面铺木板,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桥名取“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1974年安澜桥改竹索为钢缆、改木桩桥墩为混凝土桩。如今的安澜桥由麻绳竹篾围栏,近观似渔人晒网,远看如彩虹凌空,样式别致。人走索桥,摇晃不定,奔流的江水从索桥下驰过,令人心惊胆颤。 过索桥,沿玉垒山麓拾阶而上便到二王庙。庙口墙壁有邓小平 青城山:千年道教“博物馆” 走近青城山,但见山门旁边有一庙宇雕檐翘角,香烟袅袅。门额题刻着“建福宫”,导游说那是出自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之手。庙名取自古谣“帝以会昌,神以建福”句,为宋代皇帝所赐。建福宫前殿叫长生殿,供奉的是晋代高道范长生。正殿供奉青城山主神宁封子与唐代道学家杜光庭的塑像,两侧是清代壁画。后院有两棵百岁古松,枝繁叶茂,老态龙钟。后殿供奉三尊塑像,中间是被尊为道教教主的太上老君,左是全真道的第一位祖师华帝君,右为道教全真派创立者王重阳。堪称一绝的是楹柱上居然悬垂394字长联。 青城山因“青翠四合,状如城郭,故名青城”。入得山门,拾级而上,路经雨亭、天然阁、怡乐窝、引胜亭等多处可停息的亭阁。亭阁各个小巧玲珑,形态各异,有三角、五角、六角、八角,有正方、长方、扇形。亭阁多以枯树为柱,以树皮盖顶,树根为凳,枯枝古藤为装饰,符合道教的清静无为、回归自然的境界,并都有楹联、匾额相配,形成意趣不同的风景图画。行至不远就见天然图画坊。天然图画坊雄居于长长石级之上,面阔三间。据说天然图画坊贵在天然上,驻足画坊高台,放眼远望,诸峰堆绿叠翠,葱葱茏茏,宛然天然图画。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e5a46f01000aup.html50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