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三 青城前山游记 |
[游记]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三 青城前山游记 |
2008-06-27 sina.com.cn |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三——青城前山游记 2007-04-20 00:12:37 大中小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方圆100余千米,高峰海拔1800多米,为邛来山脉的分支,北接岷山,连峰北绝,山林青翠,景色青幽。城外诸峰环绕,山上树木茂盛,山路两旁古木参天,浓荫覆地,群峰环抱,四季常青。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神秘绮丽、原始华美如世外桃园。 我此次前往的是前山。根据熟人的介绍,后山较前山更美。但似乎官方说明上认为前山更佳。估计这种差异是在人文和自然之间的观点不同造成。对我等寻芳探幽者而言,自然风光或许更为重要些。 青城山导游图(单击可以看到大图)。从图上可以看到,青城山的各个景点外围的确像一座城郭。 我的前山路线:建福宫→访宁小径(建福宫右侧)→山门→天然阁(三层木质小亭)→怡乐窝(小亭,此处路线选择错误,好多景点没看到,呜呜)→月城湖(坐船)→步云廊索道→慈云阁→上清宫→大赤天→东华殿→老君阁(青城第一峰)→圣灯亭→上清宫→因为提前傻乎乎的买了索道双程票(贵),所以迫不得已原路返回,恨啊。 作为道教名山,青城确实处处都体现了道家的气韵。 缘来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道教文化(摘自导游词) 青城山道教发展也有几个起落。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崃山系的鹤鸣山(今大邑县境)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因张陵被其弟子尊为“天师”,所创道教也叫“天师道”。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到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创清微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内丹术与符咒术相结合,称“可以驱邪,可以治病,可以达帝,可以啸命风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为“雷渊广福真人”,一时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兴旺起来。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后来陈在四川官员的帮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从此,青城山道系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1)建福宫 建福宫,在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丈人峰因宁封得名,宁封最初因帮助黄帝打败蚩尤而被黄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宋时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人、储福定命真君。今建福宫是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和补建。 导游问我们,同样是道家的场所,宫和观有什么差别。大家答:不知。导游说,皇帝住过的地方可称宫,皇帝没去过的地方只能叫观。 建福宫的门口有著名书法家董寿平手书楹联,“吹笛天寒,玉华更控青鸳住;缘云路近,杜老倩除白发来”。 两侧墙上的两个大字即有名的道教护法:左青龙,右白虎。 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宁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青城山的旧名丈人山,这个宁封子的丈人名头在青城山反复出现,像丈人洞(建福宫)、丈人观、丈人峰、丈人泉等等。在建福宫的右侧就是访宁小径,大概是轩辕黄帝进山时所走的路线吧。 实际上这位宁封子大人,很多人都该知道的,唔,大家玩过轩辕剑没,宁封就是那个赤松子啦!一开始是反面大BOSS,在轩辕剑四中才揭露谜底,大坏蛋其实是用心良苦的大好人。 宁封子此人在诸多古籍中均有记载。《列仙传》云:“赤松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焉。”大概意思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宁封子这位老兄本是烧陶的先驱,然而有一天,有人路过帮他烧陶,此人烧的火能出现五色烟,制出的陶器不如比宁封高出多少倍。宁封便拜这位奇人为师,得到了真传。有一天宁封在烧陶时不慎因公殉职,大家为了纪念他,便封他为神仙了。 宁封子升仙后,住在青城山上。黄帝大战蚩尤,蚩尤善作五里之雾,搞得黄帝晕头转向,黄帝于是上青城山,礼问青城山的主治神仙宁封子,得龙蹻飞行之术(据说是远古的轻功,也有说是御龙之术……汗),黄帝得此术后,大败蚩尤,一统华夏,拜宁封子为五岳丈人,统领五岳。 2)山门 3)情侣树 情侣树是在上山途中遇到的一对大树。相传,青城茶女南香与牛童施南相恋,迎娶之日,山霸半道劫人,施南奋力保护心上人,身负重伤倒在路旁。半夜,南香逃出魔掌,下山寻找情郎,见施南已命归黄泉,悲愤之余,便以三尺素练结束了乳花的生命。一夜大雨后,二人化为两株大树,相依相伴出现在大路中。一株衣衫不整,一株伤痕累累。 我拍摄的角度有误,如果从对面拍过来,就会看到左边这棵树伸出两只手臂拥抱着右边这棵树。 虽然导游用缩短到只有1/4的游程欺骗了我,但是在讲解时还是很下功夫的。导游问大家,谁是茶女南,谁是牛童施南。所有人不加思索的说,当然是粗的是那个男的,细的是那个女的——答案错!右边那棵虽然瘦了一点,但是伤痕累累,所以这才是那个不幸的少年。众人皆笑。 3)怡乐窝 怡乐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果要坐缆车的,从右边走,如果要走路的,从左边走。我很郁闷,因为我们开始那个女导游在来的路上一直在对我们进行催眠,说山路要走很久,路上没有什么可看的,而且时间上可能会来不及,建议我们上下都坐缆车,结果超过2/3的人都选择了上下坐缆车。当我拿到地图仔细看时,差点晕死。女导游筒子啊,叫我怎么说你好呢,你们要拉大家去给缆车事业做贡献也不要把白的说成黑的啊! 呜呜,左边那边步行路线,明明就是前山的重要主线,大部分的景点都在那条路上,包括天然图画、第五洞天、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这些名气都很大的景致……居然被那小白导游说没有景色可看!可恶,我怒,我怒怒怒! 怡乐窝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正好位于青城群峰的中心,形成怀抱风向的汇聚点。所以气候怡人,故名怡乐窝。 4)月城湖 丈人峰下月城湖。这里是半山腰!月城湖座落在丈人峰和青龙岗之间,丈人峰下的鬼城山,又名月城山,湖因山得名。湖水清波泛翠,浸润着青山的绿色。湖心矗立着的一座小亭,小巧玲珑,看上去只能容纳一两人。湖岸的长廊如弯月环护,名为“映月廊”。有联云:“松声竹韵吟仙境,山色湖光映月城。” 不知道月城这名字到底是怎么由来,听着总是有几分武侠的味道。悬崖、月城、湖水,让人联想到神秘诡异的门派,或许还有凄迷浪漫的爱情。 我们的乘船名为“上善舫”。它以水下轨道的形式在湖里牵引行走,很是特别。上善这个名字颇有具道家韵味。 “上善若水”是道家真谛。道祖老子在《道德经》“易性第八”章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在这里称赞水的美德,认为水是最好的“善”。这种善等同于“上德”,最接近“道”的品质:滋养万物,利而不争;水心空虚,渊深清明;甘居幽下,容纳百川;变化无碍,方圆自在;动静合时,生生不息,周流不止……老子赞美水“善”的德行,推崇它“不争”的品质,揭示它“无尤”的境界。 5)丈人泉 上岸后,便来到丈人峰下.路旁有一石罅,名丈人泉。为啥我只见题字,不见水呢,难道是因春季枯水? 话说黄帝和蚩尤打仗那年大旱无水,宁封见一异物自天而降入土不见,便叫黄帝以箭射之。黄帝张弓搭箭,箭落之处冒出一股清泉。黄帝饮泉水后顿觉功力大增,回去便把蚩尤给灭了。 据说这泉有多种功效(增长功力,嘻嘻),泡茶最佳。所以附近卖茶人极多。 再上去就是坐步云廊索道越过丈人峰,直达青城第一峰。嘿嘿,35元大洋,路线颇长,特别是在最后一段,几乎是垂直上升,险。坐索道看风景倒也不错,红花绿叶,交映生辉。 6)慈云阁 下索道走一会,便到慈云阁。 7)道 在去往上清宫的路上,可以看到一面大墙,上面只有一个字,就是“道”。 8)上清宫 继续上行来到上清宫。上清宫位于高台山之阳,是青城山现存38处宫观中位置最高的一座道观,宫门上有门楼,上清宫三个大字是蒋介石手书。蒋中正的题字没在文化大革命中给毁了,据说是聪明的道士们先给糊了土,后用“毛主席万岁”的字样给覆盖住,结果谁也不敢把毛主席万岁给掀了,故得以保存。 两旁联文是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撰书“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拍马屁啊拍马屁)。另一副是爱国将领冯玉祥撰书的称颂道教的对联。 殿的右侧南楼前有两井并列,称为鸳鸯八封井。两井—方一圆,其泉源相通,但一浑一清,一浅一深,井旁刻有国画大师张大千手书“鸳鸯井”三字。殿右侧厅有楠木板壁刻《道德经》全文。殿左侧有长廊通向配殿,内祀孔子和关羽,取名文武殿,两旁有张大千所绘麻姑、王母、三丰祖师、花蕊夫人画像石刻。文武殿右下为麻姑池,传为麻姑浴丹处,形如半月,深广数尺,水色碧绿,长年不竭不溢。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1917e010009x7.html74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