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锦里行 |
[游记]锦里行 |
2008-05-22 sina.com.cn |
锦里行 2006-12-08 20:59:25 大中小 写在前面 说实话,新“锦里”的名气是这几年才闯出来的。 我是个三国迷,第一次听闻“锦里”这个名字,就是在某个三国论坛。起因是:我欲往川中一行,便于该论坛撰了篇名为《蜀中行》的小帖,回帖中忘了是哪位好心的朋友,推荐了武候祠旁的一条小吃街。身为美食家的我,怎能够错过如此良机?遂慕名而访,终至圣境,方得知该街有一个碧秀的名字——锦里。 第一次访问锦里,是在零五年四月了,和朋友二人。那次行程的真正目的,本是武候祠——这个三国迷心中的圣域,只是被锦里独特的神秘氛围所吸引,无心迈出了进入锦里大门的第一步。有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就这样漫无目的的辗转在里中。 故地重游,已经是零五年十二月初了。这次行程的主要目的依然是武候祠——为了补拍些相片,谁让上次一时疏忽忘了随身带着相机呢。可是机缘巧合,无心的锦里之行就这样再次发生了。至今回想起来,讶异于这“无心”重复率惊人的高,于是努力挤入自己记忆深处的微小裂隙,终于悟到——锦里的某种古朴感和我骨子里的恋旧情结是如此的相扣。这样看来,一而再、再而三的“无心”就不难解释了。 成都——生活、文化、饮食的都市 故事从哪里开始呢?想来想去,还是从锦里的载体——成都,这个特殊的都市,开始吧。 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城,早已夷为平地。思路顺着历史向前注视,公元前357年,也就是中原群雄并起、逐鹿天下的战国时代,在这仿佛置身世外的西蜀之地,蜀国开明王九世迁都成都,建北少城,就在如今天府广场以北的五担山一带。城垣改朝换代,虽经过无数大小改造修缮,格局从总体上保持下来。秦大城、唐罗城一直到明初,一千七百多年的日日夜夜,一块块城砖就这样默默的守望着。成都古城早已毁于兵祸,如今的成都是清代重建的,穿城不过九里三,完全包围在老城之内。以后城市不断扩展,一环,二环……或者某年某月,人们突然发现已经有了五环。但愿这样的一天迟些到来,我宁愿看到“一个北京+一个成都”,而不是一个“北京的镜像”。 张松见曹操时曾经这样形容蜀地:“鸡鸣犬吠相闻,市井闾阎不断。田肥地茂,岁无水旱之忧,国富民丰,时有管弦之乐。所产之物,阜如山积。天下莫可及也!”张永年所言,虽然是故乡人言故乡好,却也并非虚言。不仅仅三国时期,放眼历史,除了那个川众皆知的“张献忠剿四川”,蜀地千年来相对中原总是处于更加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生产状态,这就使得四川民众受到生活压力的挑战远远小于中原地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带来了精神生活的丰富。四川那和麻辣味同样厚重的文化气息就是这样历经千年,逐渐养成的。 此外,不能不说诸葛丞相的治国方略,也对四川人生活方式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孔明为政,强调“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遂“强不侵弱,风化肃然”。我观今日四川人性格中的刚胆果毅,还有那泼辣敢为的四川劲,在一定程度上须得拜孔明所赐吧。(余曰:千年作古之人,其行其思遗惠今人,可不谓圣噫!?) 正是由于这般的历史渊源,成都今天还是如此充满媚惑的在我面前展示了它的古朴和安逸。还记得第一次踏上了成都的土地,深深吸了一口微微湿润的空气,听着道上汽车们慵懒而明显有别于它处的喇叭声,看着街上行人大约东京新宿路人三分之一的步速,不由轻轻告诉自己,这,就是成都。然后,就全身心的同化在蓉城的暮色之中…… 吃毕火锅,和朋友擦着额头上火辣辣的汗珠,回忆着锅中色彩浓艳的底料,不由赞道,这,就是成都。 不必到有着成都第一步行街之称的繁华的春熙路,但凡漫步在成都的大街小道上,看着彼来我往的一群群美女,觅着偶然遗留的一丝丝古朴,品着名闻遐迩的一种种小吃,不由叹道:这,就是成都,生活、文化、饮食的都市。 走进锦里——从西蜀第一街到盆景边缘的一垫苔藓 锦里之名,古已有之。秦汉、三国时期成都织锦、售锦最闻名的街道便叫做锦里。它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外客商云集。 据《华阳国志》记载:“夷里桥南岸……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名曰‘锦里’也。”李膺《益州记》也记载:“锦城在笮桥东,流江南岸,昔蜀时锦官也,号锦里,城墉犹在。”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锦江南岸,与今武候祠相邻。蜀锦以色艳质柔闻名遐尔,蜀汉时期为最大经济支柱,正如诸葛亮所说:“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由是观之,锦里真乃名副其实的“西蜀第一街”也。 成都城市化的规模不断扩大,武候祠和杜甫草堂等等老建筑也就变成了欲望都市中的遗韵孤岛,不,也许称之为世俗红尘中的文化盆景会更加合适吧。 锦里的门面还行 为了不使武候祠在周围的城市环境中显得突兀,城市建设的规划者在这盆盆景周围点缀了一垫苔藓。一说这锦里的规划者便是武候祠管理层。现在的锦里复建于2001年,已建成部分蜿蜒曲折约四百米,清代院落,民初店铺,茶楼酒肆,名特小吃,均可观赏品尝。(注曰:观赏免费,品尝要钱……) 本以为,现代匠人的粗手无法媲美古之巧工的妙思,谁也没有想到这缕苔藓是如此的醒目,同时又无比自然的融入了盆景的大环境之中。 当然,今天锦里的气象和古时的全然不同,地位也不可相提并论。但是它比较成功的再现了川西的民风民俗,营造了繁华的旅游文化氛围,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为古老的武候祠注入了新的活力。最重要的,锦里至少让我们多了一分对那古代富饶蜀地的遐想。 体会锦里——诸葛扇面一枚羽 锦里于成都,有点像桂林的西街,上海的石窟门,北京的三里屯,丽江的四方街。那满眼的雕花窗,串串的红灯笼,已让人流连;至于其中路回水转,叶繁枝茂,只有自己去体会了。 它就像地主家的后花园,世俗中的桃源。 锦里四季的清幽,与武候祠门前古柏的品味有些类同——森森的,被杜诗浸过,恍惚的不是光线,而是时空。一跨进锦里的青砖大门,一排排丝绢的各色灯笼,彩彩的,有些单薄,有些怪异,就把当下的时间阻挡在大门外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6a9a9010006ed.html19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