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秋雨将横行了数月的暑气一扫而空。清风拂面,在身上依附了长久的汗腻感被一阵清爽取代。看着《凉食》、《另类凉食——“冰球汤”》两篇旧文,实在感到有些无聊。第一篇胡说八道一通,最后得出凉食莫过嚼冰块的废话,等于什么都没说;第二篇更是异想天开,胡乱拼凑了碗“冰球汤”充数。不过幸好夏日将过,就算有施主对此汤感兴趣,只怕也要等来年再来验证了。 这日闲暇无事,驱车在四周郊县乱转,忽到黄龙溪古镇。此镇据说明代已有,清代初据规模。本来也不算希奇,只是从清代中期之后就再无变动,无论建筑、街道、房屋布局,都保持了清代的风格。所以也算是一处不大不小的名胜。 走在石板路上,皮鞋和路面吻得啪嗒啪嗒,好不亲热。这石板虽凹凸不平,却没棱没角,显是被踩得久了。左边有一块破损门板,上面缺口裂缝,下面挂了些绿苔,却有一注释写明此处乃大陆引进最早的香港连续剧——《霍元甲》的取景处。据说霍大虾在此手刃了三只菜鸟,也不知是真是假。 忽然走得肚中饥饿,于是脚步快了起来。正好前面一处两层小楼似乎象个店家,走进一看,但见一株需两人环抱的古柏斜斜而立,几根枝杆郁郁葱葱,快要伸进小店之中了。而背后便是流经锦官城的滔滔锦江水在哗哗作响。此小店虽有电线电灯伏在壁上,却只吊了个瓦顶子,全是木质结构,别无一砖,显见也是有些年月的。虽不能依山傍水,依江傍柏却也另有一番情趣。 走到门口,不见招牌别号,却有对联一幅。上联道:“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下联道:“多吃点少吃点多少吃点”,横批“不厌其饭”。同为依江傍水之楼,望江楼的“望江楼上望江流”,是骚客们风流雅致之地;“衔远山吞长江”的岳阳楼却是政客们一抒胸怀包袱之所。而此无名小楼,正是无名食客们的地盘。 此时并非假日,游客稀少。小店里面也别无他客。一个伙计头上缠着根帕子,肩膀上又挂着一根,正趴在窗台上对着滔滔江水想自己的心事。若是将他身上的衣服换成短身马褂,真不知是到了哪个年月了。但现在毕竟还是二十,恩,是二十一世纪,所以也就不奢望他要说“您老好,小家生意,只收现银”之类的话。但这伙计却回头一笑,指了指座位说:“来啦?坐。”既无平时司空见惯的阿谀之意,也无旅游景点常有的宰客馋象,却透着一股亲切之意,好似一个许久未来的常客,让人倍感舒坦。 菜上得很快。一尾豆瓣鲤鱼,一盘干煸苦瓜,一碗麻婆豆腐。虽然热气腾腾,菜香扑鼻,却不先动著。临江而坐,江风徐徐。斜阳余光印在江面上粼粼点点,偶有几只鸭子穿梭其间,不知是在嬉戏或是觅食。顺着江水朝向,正是一座浓墨远山,江水在此转一个弯,便形成一大块滩地。一只水牛便躺在此地小憩。更远之处是一处农家,依稀可见炊烟缭缭。 虽无醇酒下菜,但就着这桃源美景,却更胜一筹。临江而食鱼,正合情景;麻婆豆腐虽是上不得酒席的下饭菜,却正合这小家气氛;至于苦瓜,苦中带香,好似此百年古镇,越是回味,越是可口可心。(当然,你要硬说这象征着“改革开放以来小镇在党的关怀领导下焕发新的生机”我也无话可说。)直吃得心顺口滑,不亦乐乎。 忽然想到,这豆瓣鲤鱼、麻婆豆腐都是辣味极重的菜,怎么吃着却不觉得?总不成古镇阴气太重,辣椒都辣不起来罢?想来想去,终于明白,是自己先已自行爽了心头,自然吃什么都好吃,再辣也不辣了。 又想到,凉食又何不是这样。之所以要想“食而凉之”,无非是热得凶了,往吃方面找降温的。却也并非要真的凉下来,只是要舒适即可。既然是舒适,就无须降温了,因为舒不舒适,归根到底是管身体的事小,心里的事大。若是先将心火去了,又何必再找凉食之道?心先爽则身自爽,味未凉而意先凉,若是做到这一步,则山珍海味,大鱼大肉,或古镇小菜,泡菜稀饭皆可为“凉食”了。若是心急如焚,蚁下油锅,吃吃东西又有何用?当然吗啡大麻,鸦片白粉又另做别论,不在此讨论范围内。 胡乱凑了西江月一首作为收尾,不求工整,但博一笑: 凉食本来难求, 冰块讲究作算。 又烹冰球汤一碗, 皆为夏日炎炎。 秋风一扫暑气, 古镇偶得灵感。 要得食而凉之愿, 应将心意爽先。 该地区的相关文章:拉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