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感受德格:新路海与印经院|中国四川八邦乡游记攻略 |
[游记]感受德格:新路海与印经院|中国四川八邦乡游记攻略 |
2007-07-16 blogtt.com |
详细内容: 高原反应已让众人喘息不已,新路海豁然出现在众人眼前时,“惊艳”这个俗词表达了众俗人的真情实感。而此时每人都努力屏气敛息,真怕一声粗重的喘息搅化了这梦中难遇的天湖,冲撞了冥冥中的神明无声的谈话。 新路海藏语名为玉龙拉措,玉指心,龙为倾,拉措意为神湖。当地老乡传,格萨尔王的爱妃珠牡误闯湖边。后人为了纪念她,就叫它为玉龙拉措。现在还有一个名叫多甲的喇嘛已在湖边山上的一个洞里闭关修行了二十几年,是他募捐修建了湖边的那座大白塔,一直执着不变地守望着新路海。 雀儿山从甘孜开始就如一条白龙如影随形地陪伴着我们,公路延伸到哪儿,它就追踪到哪儿,一直到德格。 作别新路海就一直在翻雀儿山,车盘旋来盘旋去一直在雪峰的巨掌五指之中。山路一直上升,成群的高原乌鸦不见了,衰草不见了,草原鼠不见了,只有闪着冷光的砾石和淡蓝的积雪,只有汽车发动机低沉的哼哼。路面的积雪已没过脚背,周遭的雪峰矮了许多,群峰额头上正渐渐染上抹抹金黄,来路如丝丝的哈气飘隐山间。 车停海拔5050米垭口,我们如藏民般大叫起来。只是他们叫的是“呜啊,嗦喽”,我们叫的是“尼玛拉姆”。一高兴,众人冲到玛尼堆旁的纪念碑边照像,短短几米,竟累得脸色青紫,喘气不已。加上刺骨的寒风,不消两分钟,全身的热气全被抽干,又一窝蜂拥回车里喘气哈气乱成一团。 德格就是一座完全浸泡在阳光里的圣城。街上,穿着紫红长袍的喇嘛悠闲地踱着步,额前披着成串绿松石的红脸康巴藏女就地铺开首饰、藏刀小摊,笑咪咪地看着路人,羞答答地躲闪着镜头。头拴红绳、身挎长刀、高鼻深眼的藏族小伙风一般打马嗒嗒地冲过市区,牛皮马搭子鼓鼓的,肯定装满了给心爱姑娘的礼物。 印经院四平八稳地安坐在城中央。这座绛红色的四方城已有270多年历史,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大藏文印经院之一(另两所为布达拉宫印经院和日喀则印经院)。它收藏了藏传佛教各宗各派经典书籍,被鉴为藏文百科全书宝库。虽说印经院的功能主要是收藏经版(25万多块),印刷经书,各藏区前来朝拜的信徒却源源不断,并定要围着印经院绕满一千一百一十一圈才算修行圆满。 我们不知究里莽撞地直奔印经院大门,却被虔诚的绕圈老太太拉住,一定要我们顺时针绕一圈转到正门,一粒米捷径都不允许走。 进了印经院大门,一个喇嘛已等在那里,他就是导游。这里不能让我们随心所欲地乱走,必须随喇嘛顺时针由下往上观看。那一排排像图书馆书架的木架上放的就是一声块黝黑的经文印板,据称每一块都是价值不菲的古董。在狭窄幽暗的楼梯间穿行,嗅着混和着藏香、墨香、木香味道,仿佛穿行在另一时空隧道。 隐约听见阵阵藏歌传来,正猜疑之间,登上一个平台就撞见一排二十余名工人正两人一组印刷经书。他们头上扎条毛巾,一人斜撑着印板刷一遍油墨,另一人神速地覆上一张纸再用力一刷,一页经文就成了,平均仅用三秒钟,完全像机器般准确,却又比机器生动,因为他们唱着歌劳动的火热场面就令人联想到收获青稞的金秋场景和围着篝火跳舞的巴塘弦子。 大殿里供着许多金身宏大的佛像,我们只认识戴帽子的莲花生大师。导游喇嘛以肃然起敬的神情用藏语喋喋地向我们介绍众佛像,我们却听不懂,还是不住地合十朝拜,“喔呀”感叹之声不断。倒是那几张钉在经堂的虎豹皮、挂着的叉子枪和古老刀剑,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眼睛放光垂涎三尺。 走出印经院,再一次转动大门边的转经筒,我们触摸到些许虔诚,那围绕着印经院转一千一百一十一圈柔软而坚定的虔诚。 从德格往石渠,再翻越雀儿山。在雀儿山下,遭遇了磕着等身长头前往拉萨的金巴俄仁。他和另一同伴从马尔康出发,三个月磕经炉霍、甘孜、巴尼干戈、雀儿山。他们身前挂着轮胎皮,手上套着厚木鞋,准备用两年时间磕到拉萨。至今已磕坏三双木鞋。 目送着金巴俄仁和同伴从身边磕过,身影长长地投印地面,十步一站歇,渐渐远去,在蜿蜒的土路上变成两只小蚂蚁,我们良久无语。 车上雀儿山,我们频频回首,只有孤傲的鹰凌空盘旋,只有曲折的山路伸向远方。 |
转自:http://triplog.blogtt.com/itinerary/itine54778.html4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