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瓦屋山)于1993年批准建立,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大相岭东南麓,行政上隶属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洪雅林场,位东经102°49′-103°00′,北纬29°25′-29°34′。保护区面积364.901平方公里,保护区内无居民,保护的主要对象为大熊猫及其生态系统。 瓦屋山所在的洪雅县林场,建于1953年,前身为四川省洪雅国有林管理所,1956年更为现名。林场经营面积104万亩(693.333平方公里),森林蓄积759万立方米。林场所在的洪雅县,面积194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4。洪雅县林场于1993年建立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瓦屋山国家级森林公园,1998年起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 经四川师范学院珍稀动植物研究所胡锦矗、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赵尔宓、费梁、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的专家教授进行的大量调查研究工作表明:瓦屋山地灵物华,地质历史古老悠久,早在元古代华力运动后,就形成了瓦屋山雏形,白垩纪燕山运动构成了基本轮廓,上新世开始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受到大幅度抬升和断裂影响,使山体形成了山峰陡峭,悬崖险布,雄伟复杂的地质、地形构造。这里还是多种自然地理要素的交汇处:地形上正处于四川盆地与康滇平行岭谷的交结部,为中国大地貌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向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区;气候上属于中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和青藏高原西风环流两股气流的交汇地区;土壤为亚热带湿润森林土壤与亚热带西南高原干湿交替森林土壤的交结部位;植被处于东部常绿叶林带和西部硬叶常绿阔叶林带的结合部;动物区划属西南区、青藏区向华中区的过渡带。 因此,瓦屋山不仅处于两个生物群之间的过渡,而且是处于多个群域之间的过渡。它既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又处于瓦屋山脚温湿海拔1023米到3522米亚高山寒温带的过渡。它是一个复合性的过渡,使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必然更为多样复杂。像这样的复合过渡区,除高山深谷,在中国还难找第二个。 区内不论从物种(包括所含的基因)或生态层次看,都是十分丰富的。在约36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记录的植物有1900种(不包括引种和栽培植物),占全省植物总数的22:其中蕨类植物有36科75属156种,占全省科的69.2;裸子植物7科14属20种,占全省科的78;被子植物141科670属1724种,占全省科的77。动物种类繁多,已知陆生脊椎动物有425种,占全省总数的41:其中两栖类有30种,占全省的32;爬行类有35种,占全省的37;鸟类有278种,占全省的43;兽类有82种,占全省的38。 境内复杂的地质地貌及气候特点,对土壤、植被和动物的分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瓦屋山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亚高山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