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在威尔逊当年拍摄点拍摄的瓦屋山 |
[游记]在威尔逊当年拍摄点拍摄的瓦屋山 |
2008-05-22 163.com |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转载--百年之后,在威尔逊当年拍摄点拍摄的瓦屋山 转载--百年之后,在威尔逊当年拍摄点拍摄的瓦屋山 前不久,途经柳江古镇的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出了一个新闻,四川省林业厅生态旅游中心接受了一项国际性的特殊而艰巨的任务:派专家去瓦屋山,专程寻找100年前英国威尔逊当年拍摄的拍摄地,比照其拍摄角度,重新拍摄瓦屋山,以供国际有关机构对瓦屋山百年历史及其变迁进行研究。现转载. 100年后,站在威尔逊的角度拍摄瓦屋山 加入时间:2007-4-2 10:03:33 来源:schy.gov.cn 访问量:124 1908年9月,威尔逊拍摄的瓦屋山 百年之后,在威尔逊当年拍摄点拍摄的瓦屋山 1908年9月,英国旅行家、植物采集者和著述者亨利·威尔逊因工作途径洪雅县境内的瓦屋山,在对瓦屋山做考察期间,拍摄了许多珍贵照片并著述,从而成为造访和研究瓦屋山的第一个外国人。今年元月,省林业厅生态旅游中心接受了一项国际性的特殊而艰巨的任务:派专家去瓦屋山,专程寻找威尔逊当年拍摄地,比照其拍摄角度,重新拍摄瓦屋山,以供国际有关机构对瓦屋山百年历史及其变迁进行研究。3月7日,省林业厅召开的“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审会”上,专家们提出在全省打造“威尔逊线路之旅”,瓦屋山是该线路三大重要景区之一。 A威尔逊眼中的瓦屋山世间最具魔力的天然公园 1908年9月5日傍晚7时,英国旅行家、植物采集者和著述者亨利·威尔逊一行从乐山动身,经夹江沿雅安方向进发,到达洪雅县境内。随后,他第一次登上了瓦屋山,对瓦屋山的植物进行了短暂的考察。后来,威尔逊在他的著述《博物学家在中国西部》一书的第19章,以《瓦山与瓦山的植物》为题,生动地记述了他在大瓦山的奇遇和所见所闻。其中,《瓦山记行》记载了他到瓦屋山的路程经过。 威尔逊在该书中写到:“瓦山是宗教名山峨眉山的姊妹山,海拔高度为11250英尺。”“从峨眉山顶望去,瓦山像一只巨大的诺亚方舟,船舷高耸在云海之中”。“从近距离看去,瓦山是由一层层垂直的石灰岩峭壁构成,仅在一个地方存在缺口,瓦山具有一个奇特的平台状峰顶。”在大瓦山顶,威尔逊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瓦山顶是一个呈微微波状起伏的高原,面积有许多英亩。这里被高大的杜鹃灌丛所装饰,还有残余的银杉树及其幼树。许多杜鹃生长在倒下并腐烂的银杉树干上。在杜鹃之下,苔藓恣意生长,编织了漂亮的但靠不住的地毯。一些空地上生长着秋牡丹和樱草等。山顶有条小溪蜿蜓而行。”威尔逊实在找不到美丽的词汇来表达,他引用了美国自然科学家贝伯尔的话,把瓦山顶恰如其分地描绘为“世间最具魔力的天然公园”。 威尔逊是植物采集者,他对大瓦山的植物特别感兴趣,尤其是杜鹃。“那里的杜鹃花数不胜数,杜鹃灌丛大小各异,许多杜鹃高达30英尺,直径粗大。大量的杜鹃花铺天盖地,几乎把树叶都覆盖了。”“在登山的途中,我采集了16个杜鹃树种,它们包括小到4至6英寸高,大30多英尺高的不同种类。它们的花也是大小不同,颜色各异。”“ 在动物学方面, 瓦山及其周围地区因为野牛(又名扭角羚)的发现而引起人们的特别的兴趣。我仅仅看见它们的蹄印,它几乎和家牛的蹄印一样大。”后来,威尔逊采集和记载的16个杜鹃树种,被载入《英国皇家大词典》。 威尔逊评价大瓦山:“我在中国各地攀登过许多山,并进行野外植物采集,有一些山比瓦山高得多,但却没有发现比这里更丰富的冷温植物,特别是开花的灌木。总而言之,由于瓦山有丰富的植物,独特的动物,奇异非凡的地质构造,以及瓦山顶上‘壮丽堂皇的自然公园’,瓦山在许多方面都值得自然科学家去关注”。 威尔逊在瓦屋山的考察,不但有文字记载,他还用照相机记载了瓦屋山。在英国博物馆里,至今还保存着他在瓦屋山留下的照片。百年后,英国有关部门决定以威尔逊当年拍摄瓦屋山的同一地点、同一角度进行再拍摄,以此研究瓦屋山的变化。 B 百年风雨何处找寻 接受这次拍摄任务的是省林业厅生态旅游中心。该中心负责人又把这艰巨的任务交给工程师、生态旅游专家张胜开。张胜开曾经在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工作过4年,对瓦屋山有相对的了解。接到任务时,张胜开又激动又担忧。激动的是,他将寻找并站在百年前威尔逊的站过的地方,所拍摄的照片将与国际接轨,供国际著名专家研究;担忧的是,数九寒天,瓦屋山上冰天雪地,在山上每走一步,脚下都潜伏着重重危险。不仅如此,如今的瓦屋山,历经旅游和水电开发,百年前的小路早被岁月埋没于数尺之厚的枯叶之下,已经荡然无存,而且当年原本风雨摇曳的寺庙道观已经轰然坍塌,再被厚厚的积雪掩盖,从何去找?将是完成拍摄任务的关键所在。 那天阴雨绵绵,天气寒冷异常。张胜开从成都出发,途径眉山、洪雅,前往瓦屋山。深知瓦屋山气候的他,还是不放心地给瓦屋山管委会打了一个电话,得知山上当下确切的气温后,不禁打了一个寒战。于是在洪雅县城买了些防寒用具和物品后,开始挺进瓦屋山。 到达瓦屋山大酒店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过钟。接待张胜开的是瓦屋山旅游公司总经理陈丽琴、副经理何茜。得知此行是为寻找并站在当年威尔逊曾经站过的地方、以同样角度拍摄瓦屋山时,两位经理热情高涨,立刻找来几位当地山民和熟悉瓦屋山的工人,让他们比照百年前威尔逊拍摄的这些照片认真回忆、仔细辨认,究竟方位在何? 一位山民终于想起,指点着一张照片说,我曾去过那里采竹笋,但是几乎没有道路,人迹罕至,悬崖峭壁,异常危险。他建议如果实在要去拍摄,他可以免费指路做向导,但前提是必须天气放晴,并且要保证他的人身安全。 此时,高寒的瓦屋山天色渐渐暗黑下来,能见度不到10米,而且天公还不作美,雨雪夹裹,马上拍摄断不可能。于是这位山民的建议被采纳,张胜开决定次日天放晴后再行投入拍摄,以确保照片拍摄质量和人员安全。
|
转自:http://gao.di.blog.163.com/blog/static/1532242007319220543329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