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四川眉山游记:瓦屋山十八怪

[游记]四川眉山游记:瓦屋山十八怪

2008-06-10    17u.com

1、瓦屋山顶大平台 因整座山形神似瓦房而得名的瓦屋山,最高海拔2830米,其山顶面积15000亩,且绝大部分区域海拔在2600-2650米之间,相对起伏平缓,举世罕见。早在清代就有诗称:“高原坦荡无人到,烟雨寒多不可田”(四川学政何绍基),以至后人在开发瓦屋山旅游时,特意就此平台题书“瓦屋高原”立碑山顶。

2、山高水长游人爱 由于瓦屋山地处“华西雨屏”地区,且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水土保持力强,全山溪沟纵横、溪水淙淙,仅山顶东西方向就有兰溪、鸳溪、鸯溪三条大瀑布飞泻山下。其中最有名的兰溪瀑布三级落差1040米,常被游人称颂为“飞流直下三千一百二十尺”。

3、登临山顶把老君拜 瓦屋山的原始宗教为道教,相传道教创始人李聃——李老君成仙飞升之处就是瓦屋山。如今瓦屋山顶鸳鸯池畔留存的一樽木雕老君神像,虽已历经风吹雨打数百年,仍然神情专注,栩栩如生,不由令人叹为观止,躬身鞠拜。

4、脱衣坡边莫失态 受原始道教遗风影响,瓦屋山西北方向的睹光台西侧,至今保留着一块瓦屋仙人沐浴更衣的山坡,名曰“脱衣坡”。有经验的当地人和导游员都知道,走入脱衣坡前,先咳嗽或击掌数声以示提醒,若无人回应才继续前行,避免出现沐浴更衣者春光外泄的尴尬场面。当然,如今来脱衣坡的大多数游客,只是禁不住要在此坡抛扔几件自己随身携带的衣物或手帕、袜子等饰物品祛秽消灾,以求来年祥和平安。

5、环绕山腰野牛街 瓦屋山东面象尔岩底,有一条燕子洞通往鳄鱼亭的野牛群行走路线,由于野牛成群结队长年累月地践踏,该路线日趋增宽,如同街道。尤其使人感到惊奇的是,瓦屋山的野牛群绕着山腰自东向西奔走一圈,大致历时一年,它们身后的“街道”自然而然地布设于瓦屋山腰。

6、迷魂凼边空徘徊 瓦屋山鸳鸯池东南方向的迷魂凼,地形复杂,地质异常,入内常常出现罗盘失灵、钟表停摆等令人迷失方向的现象。有人曾误入其中受尽磨难,最后想尽办法才根据三点成一线的原理和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法则逃出。

7、筵席不少山野菜 瓦屋山具有得天独厚的可食野生动植物资源。这些资源经过科学的人工驯养繁殖和加工,不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土特产品,而且已在瓦屋山旅游沿线的宾馆、餐厅的餐桌上成为广大游客的珍馐美味。

8、床上没有蚊帐盖 瓦屋山森林公园内的玉屏森林度假村、金花桥山庄等景区景点,掩映在柳杉、杉木人工林中,由于柳杉树会释放出大量具有驱蚊安神作用的芳香族化学物质,这些景区景点即使在酷热的夏季也无蚊虫侵扰,客房内根本无须挂设蚊帐。

9、暮秋时节杜鹃开 瓦屋山个别区域分布的杜鹃花,因为恰好生长在日照、土壤、湿热等条件适宜的小环境内,常常出现继春季开花后在暮秋时节再次开花的奇观。1994年11月,四川省旅游局组织的记者考察团来瓦屋山目睹过这一奇景。

10、缘木求鱼不奇怪 山溪鲵是瓦屋山特有的一种两栖动物,它外皮绛黑、方头鳅尾,有四足,模样与大鲵(娃娃鱼)相似,三寸多长,一般在海拔2400米以上的山溪中游弋生活。偶尔也会用足攀援栖息于山溪附近的小树,人们可以在树上发现它,所以它又被形象地叫作“脚鱼”。11、三个太阳当空晒俗话说:“天无二日”,但在瓦屋山夏日雨后的次日,间或可见空中出现三个太阳,令人惊奇和迷惑。其实这种罕见的天空现象是阳光照射空中水汽产生的折射现象,叫做“幻日”。瓦屋山一带空气湿度很大,雨后残留在空气中的水汽在阳光映照下就可能形成“幻日”。类似的天空光学现象,瓦屋山还有佛光、圣灯等。

12、懒竿钓鱼人不在瓦屋山麓炳灵河稍宽的河道中,常插着一些竹梢向下弯曲的细竹竿,不知者还以为是什么标志杆。原来,它们是瓦屋山脚居民钓鱼用的“发竿子”——将串好鱼线、鱼钩、鱼饵的竹竿,系个活套“绷”在水底,只要鱼一吞钩挣脱活套,具有弹性的竹梢就向上迸发将鱼钓住。用这种自动的“发竿子”钓鱼,人们可以去做其他事根本无须死守鱼竿,只管到时候趟进水里取鱼,故这种钓鱼方式又称“懒竿钓鱼”或“懒钓”。

13、采药打笋把“盔甲”戴瓦屋山区的村民总爱穿戴“盔甲”入山打笋、采药。这里说的“盔”,外观像古代行军打仗将士戴的头盔,它用树皮缝制的,盔顶中轴有突起的脊棱;“甲”用棕树叶分成丝条编结,留有许多网孔如兽毛状的蓑衣。穿戴起“盔甲”,身如刺猬,遇到荆棘竹丛,头一伸腰一躬就进去了,并且还可用它遮风挡雨。

14、锹犁耕地比锄快瓦屋山麓村民常用一种形状介于铧犁和铁锹之间的锹犁耕地。锹犁下部的锹为铁铧,犁把和手柄较粗,犁把靠近铁铧处有一根横木档穿嵌着犁把,叫做脚柄。用锹犁耕作,须双手握住手柄,两脚交换着踩脚柄,铁铧深切入土后再拗翻土壤。该法省时省力,克服了用锄挖地不深、速度不快的缺点,又非常适用于面积小块(因地小不能用牛耕或机耕)、有缓坡、较板结的山地。根据锹犁的形状和用法,当地人还称之为“脚犁”、“拗犁”。

转自:http://ct.17u.com/blog/article/115373.html33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