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06国庆四姑娘山--川西游记(七) |
[游记]06国庆四姑娘山--川西游记(七) |
2007-07-21 live.com |
清晨,我们便从甲居藏寨出发了。丹巴沿途的风光十分的秀丽,进入牦牛谷和美人谷,犹如置身一个天然的盆景。小溪潺潺,山麓俊秀,时而能见清秀的瀑布悬挂山涧。其间,藏式建筑与这样的景致浑然一体。那些藏寨外墙上都画着貌似太阳月亮的图案,不知道这些符号或者图画所隐藏着怎样的文化或者喻意。 途径雅拉雪山,我们进入了塔公草原了。 --途中,拍得一个藏族姑娘在溜狗,感觉似曾相识,好象置身画中 ----塔公寺的游客接待中心,看起来金碧辉煌、庄严神圣 ----美丽可爱的藏族小朋友,见我举起相机,都纷纷开始表情 ----塔公寺里慈眉善目的喇 嘛,见我对着他拍照,他配合地朝着我笑。照完了,还要求我们把相机里他的照片拿给他看,看罢又笑着对我们点头,看来是对自己的形象十分的满意哦 在塔公寺的草原上,随处可见迎风飘展的经幡。山顶上、楼顶上、庭院前、广场上插立着、悬挂着各种各样的经幡、经杆。据说,这是藏区的一个风俗习惯,也是唯独在藏区才能见到的一个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的形成绝非是一朝一夕,经幡现象也不例外。那么经幡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它的颜色、图案以及这种形式又表达了什么样的内涵?回家后,我专门查阅了一些资料,藏族著名学者根敦群培先生在他的著作《白史》中对经幡是这样论述的。“……大部分臣民皆牧区也,每户的门上立一根长矛,这是藏民族独有的习俗。此举最早表现为军威,以后演变成为佛教行为。上至与印度毗邻的藏区和下至汉地城镇中居住的藏民,哪怕是一户也要在门上立一根经幡,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根敦群培先生的这段话给我们说明了两点:一,经幡产生于吐蕃时期。二,经幡从形式到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幡的前身是军械长矛,最初生在门前表示武装力量的威慑,随着历史的变迁,经幡从长矛变成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祈求福运升腾的象征物。 看着山上飘着的这些五颜六色的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旗帜",我们不得不佩服藏族人的虔诚。据说,藏族人也会把企求福运的经文刻在木条上,然后把它们置于河流溪水中,他们希望,在他们没有颂念经书的时刻,仍然可以通过这些河水,把他们的祝福带向远方。如此,他们的祷告与企福便可以无所不在。 ---塔公寺 据说,一千多年前,雅拉神山下并无人烟,只有这片草地,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到达塔公时,随身携带的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突然又沉又重,无论多少人都推不动车撵。僵持一会儿后,佛像开口说话了,他说他喜欢这个地方,不走了。但是,此佛像乃唐太宗赐予藏王松赞干布的珍贵礼物,要运往拉萨,是不能随便放下的,聪慧的公主令随行工匠制了一尊佛像赝品留下并建寺,取名塔公寺。由此,塔公寺一时闻名,把去拉萨朝圣和到塔公寺朝拜的功德等同。所以,塔公又有小拉萨一说。 塔公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花教)俄尔巴传承寺院,修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有“小大昭寺”之称,是康巴地区藏民朝圣地之一,始创于清嘉庆年间,寺庙结构奇特,古朴庄重,四周分别建有白、黄、红、绿四塔,塔内长灯夜不息。四方塔周围百余座造型各异的塔林环抱寺庙,构成了绝妙的塔林景观。 塔公寺的建筑装饰与壁画相当之精美,建筑装饰也是精致不已。 塔公寺门票10元,价格合理。寺庙周围有卖当地自制的酸奶和羊肉串的地方。我在小店里还买了两个转经筒,转经就相当于念经,是忏悔往事、消灾避难、修积功德的最好方式。回家后我把它们赠给了我最好的朋友。时常被朋友的关照惠顾的我,此刻在这里满怀着期待,期待着每一个爱我的亲人挚友都能如愿的平安和幸福。 置身于这样的境界里,突然想起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一首诗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桶,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
转自:http://zdancer1973.spaces.live.com/Blog/cns!3966509AF618A789!706.entry16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