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是个倍受大自然恩宠的地方。。。 尊奉为世界之中心的岗仁波齐 传说中的“西天瑶池”--- 玛旁雍措 海拔7694米的“圣母之山”、“神女峰”---纳木那尼峰 。。。 。。。 ************************************************************** 早上闹铃还没没响,就先被兰师傅的敲门声叫醒了。 原本昨晚大家商量好8点出发的,但兰师傅决定提前走,早点到达目的地。。。 兰师傅肯定是个急性子哈。。。 于是,所有人都被揪起来,收拾好行李,天还是黑黑的就出发了。。。 经过老仲巴---感觉上是个土黄色的小镇,到处都是沙土。。。 距离老仲巴不太远的地方就是新仲巴,一个能避风的山脚下位置。。。 模模糊糊地可以看到房屋建筑。。。 因为我们打算到了帕羊之后再吃午饭,所以就没有绕道去新仲巴。 在路口处加油。。。 终于等到了一个可以下车拍一张照片的机会。。。 远处的喜玛拉雅山脉雄伟壮观,一天半的路程都还跑不出她的视线。。。 想想也有几分自豪,因为我们这一路几乎可以说是沿着边境线行驶。。。 用旋转的车轮丈量国土。。。 一路飞奔,到达帕羊。。。 在一家姐妹饭馆里吃了汤面,很香。。。 刚吃完又被兰师傅催促着出发,装着一肚子汤面就又上了车。。。 路上的风景越来越美了,金黄色的草甸、白皑皑的雪山、湛蓝湛蓝的天空。。。 吃饱人就精神,一车的人开始动东拉西扯的聊天了。。。 同行的人说这一带的山里有雪鸡,雪鸡是可以入药的。。。<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雪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呢!> 另外,这里也有藏羚羊、藏野驴。。。 记得之前查找阿里地区行车路线的时候,有报道说帕羊这里有“人熊”出没,其实就是棕熊,但我们也没能看到。。。 没眼福啊。。。 有的时候能看到路旁的山顶上有个似乎是寺庙的白色建筑。。。 不知道住在里面的僧人们以何为生? 也许山坡后面会有村庄也不一定吧。。。 车轮飞转不停,路旁景色依然。。。 这里算不算是传说中的无人区呢? 远处有两头狼。。。 棕黄的皮毛,混在草甸中很难辨认。。。 同行的人给我们指了好久才找到。。。 它们背朝着我们越跑越远。。。 想拿出相机已经来不及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野生的狼。。。 昏昏欲睡中就到了马攸木拉山。。。 <马攸木拉山口,海拔5216米> 这里是日喀则地区和阿里地区的分界处,过了这座山就是阿里了。。。 通过马攸木拉山口的检查站,例行检查证件。。。 去了检查站院里的WC,看到一块巨型蓄电池板,酷的不得了。。。 但是这里的风实在是太大了,吹得人有些受不了。。。 据说这一带都是风口,早上经过的仲巴那里也是因为风沙太大,老县城快被沙土埋掉了才迁到现在的新县城里的。。。 继续西行,远处有一汪碧兰色的湖水。。。 同行的人告诉我们说这个是公珠错。。。 可是风沙太大,湖边都是被风吹起的沙土,看不清湖面。。。 终于在下午5点的时候到达了霍尔---我们的目的地。 <霍尔乡> 普兰县霍尔乡地处藏北腹地,世界著名的神山岗仁波齐和圣湖玛傍雍错就在霍尔乡。霍尔乡辖区5095平方公里,边境线长64.2公里 。。。 。。。 远处就是岗仁波齐。。。 另一面是在太阳光芒的映衬中几乎透明的纳木那尼峰。。。 纳木那尼峰下、我们的眼前、就是神奇美丽的玛旁雍措。。。 传说中的“西天瑶池”。。。“永恒不败的碧玉湖”。。。 找到一家有炉子的旅馆,同车的那位藏族小伙下车帮我们跟店老板说好价钱。 等我们决定住下后,兰师傅的车就准备继续走了,他们要去狮泉河。。。 于是,跟车上的人们握手道别。。。 我们就这样在霍尔住下。。。 安顿下来以后就先去吃饭了。。。 饭饱,找了一辆摩托车打算去湖边看看。。。 天太冷了,湖边一圈都结着数十米宽的冰层。。。 站在厚厚的冰面上,能听到脚底下有湖水拍击湖岸、拍击冰面的声音。。。 咚、咚、咚、像鼓声、神秘莫测。。。 湖心方向的冰面,因为湖水长时间的拍击,已经形成了近一人多高的岩石一样的冰墙。。。 被这座冰墙阻挡着,看不到湖水的模样。。。 但却能清晰的感受到浪花涌动的力量。。。 关于玛旁雍措,有许多许多的传说。。。 据说玛旁雍措湖心的水比周围高出许多,有位印度的僧人曾经试图去湖心看看,但是怎么也无法把船划过去,湖心的水高出来并且向外涌。。。 还有说圣湖里自然死亡的鱼被鸟儿吃去眼睛后,拿回家煮来吃可以治疗产妇难产等病症。。。 。。。 。。。 真是神奇无比哦。。。 远远的,还能看到岗仁波齐。。。 不知道我们能不能找到车前往神山啊。。。 所有美丽的景色旁,都有五彩经幡在守候。。。 日落之前。。。 (傻瓜DC拍不出日落的美景,来一张翻拍的胶片照) 晚上回到住处,先给爸妈打了电话报告平安。。。 我们住的屋子里有个烧牛粪的炉子,火被烧得旺旺得,暖和的不得了。。。 害怕剩下的牛粪不够我们烧到早晨,就穿上外套去院子里的拿了一些回来。。。 做了一次“偷粪贼”,挺刺激的哈。。。 原本打算睡着之前再给炉子里添加一次燃料后美美地睡到天亮的,但是却睡着了。。。 被冻醒了才想起来,但这是的火已经差不多快灭了。。。 加了牛粪却燃不着,烟还呛得不得了。。。 折腾了很久后才冻着睡着了。。。 ~~~~~~~~~~~~~~~~~~~~~~~~~~~~~~~~~~~~~~~~~~~~~~~~~~~~~~~~~~~~~~~~~~~ <岗仁波齐> 从久远的时候起,就被西藏苯教、佛教、印度教及古耆那教的信奉者尊为神灵之所在的世界中心。这个中心便是指绵延千里的冈底斯主峰--冈仁波钦。冈仁波钦,藏语的意思是“雪山之宝”或“雪圣”。相传它是佛主释迦牟尼的道场。印度教说它是湿婆大圣的殿堂,佛教中的须弥山便指此山。 冈仁波钦海拔6656米,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它峰顶终年冰雪覆盖,在阳光照耀下光芒四射,而其形状奇特而壮美,峰形似金字塔,山尖如刺,直插云天,四壁十分对称,与周围的山峰迥然不同。由南面望去可见到它著名的标志:自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水平方向岩层构成的佛教万字符(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标志,意为佛法永存,代表着吉祥与护佑)。冈仁波钦峰经常是白云缭绕,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 传说,有福之人来此朝圣,还能听到峰顶圣乐宫中的罗汉敲击磐木板的声音。在佛教徒的心中,冈仁波钦就是佛的象征。千百年来朝圣的人们风雨兼程,艰难跋涉前往转山。他们认为,一生中只要到神山朝圣一次就算完成一件重要的善功。据说,朝拜冈仁波钦,转山一圈可洗去一生的罪孽,转十圈可在轮回中免去地狱之苦,如果转上一百圈则在今生便可升天成佛。 每逢马年,朝圣者更是蜂拥而至。据说,佛主释迦牟尼生于马年。在佛的本命年转山,转一圈等于十三圈,会额外增加十二倍的功德。在朝圣者的人群中,西方游客屡屡可见,是有感于神的威力而情不自禁还是一种虔诚的信仰?我们无法评说。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肯定,无论任何人到了此地,感受此情此景,都会被感染,都会被震撼,都会情不自禁。 前佛教时代的象雄苯教时期,岗仁波钦被称为“九重万字山”,相传有苯教的360位神灵居住在此。苯教祖师敦巴辛绕从天而降,此山为降落之处。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它。据《佛学小辞典》: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印度人称这座山为Kailash,也认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湿婆,就住在这里。而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卜游都在此发源,所以,现在在冈仁波钦见到大批的印度朝圣者就不奇怪了。公元前6-5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岗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获得解脱的地方。 相传佛教的高僧Milarepa与苯教的Naro Bonchung以法力的高下来决定谁有权住在冈仁波钦和玛旁雍措。先在圣湖比试,Naro Bonchung一步就跨过了圣湖,Milarepa则用身体盖住了整个湖面。又比试转山,两人从相反的方向开始,结果在Doma La山口相遇。接下来的魔法比试仍然不分高下,Naro Bonchung提议在十五月圆那天首先到达冈仁波钦峰顶者为优胜。太阳升起以前,Naro Bonchung站在一面鼓上飞向顶峰,他四下张望看不到Milarepa,心存狐疑,没有全力前行,而是到处寻找Milarepa的踪迹。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冈仁波钦峰上时,Milarepa乘着光线一下子到达峰顶,Naro Bonchung 惊的从鼓上摔了下来。Naro Bonchung不无嫉妒地说:“你赢了,你有权拥有这片圣地,我只请求这儿有我居住的权利。”Milarepa答:“看在佛面上,就让你住这么吧。”说罢,抓一把雪撒在东面的山上。从此那山便成了苯教的神山-苯日山。。。。 。。。 <纳木那尼峰> 纳木那尼峰,藏语称之为“圣母之山”或“神女峰”,位于普兰县境内,高7694米,位于东经8l.3度,北纬30.4度,是喜马拉雅山的主要高峰之一。它就坐落在玛旁雍错旁边,隔湖与北面的冈仁波钦峰遥遥相对。 纳木那尼峰方圆约200平方千米,主要有六条山脊。山脊线上有数10座6000米以上的山头,高低错落。西面的山脊成扇状由北向南排列,东面唯一的山脊被侵蚀成刃脊,十分陡峭,形成了高差近2000米的峭壁。 相比而言,西面的坡度则较为和缓,峡谷中倾泻着五条巨大的冰川,冰面上布满了冰裂隙和冰陡崖。。。。 。。。 <玛旁雍措> 圣湖玛旁雍措,位于冈仁波齐峰东南20公里处,纳木那尼雪峰北侧,海拔4588米,面积412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可达7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天气晴好时湖水蔚蓝,碧波轻荡,白云雪峰倒映其中,湖周远山隐约可见,景色奇美。 许多宗教典籍和传说中都曾记载描述过玛旁雍错。印度传说中称这里是湿婆大神和他的妻子——喜玛拉雅山的女儿乌玛女神沐浴的地方,而西藏的古代传说认为这里是广财龙神居住的地方。玛旁雍措又称玛法雍措,藏语意为“永恒不败的碧玉湖”,据说这是为纪念11世纪佛教战胜当地本教所取的名字,源起于11世纪在湖畔进行的一场宗教大战,结果,藏传佛教噶举派大胜外道黑教,“玛旁”就是纪念佛教的胜利,此湖因而得名……唐朝高僧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对玛旁雍措也有所描写,将这里称为“西天瑶池”。佛教经典中将一处湖泊称为“世界江河之母”,所指就是与神山并列齐名的“圣湖”——玛旁雍措。过去湖周围有九座寺庙,它们分别是位于东面止贡噶举的修习地色瓦龙寺,位于东南面的萨迦派聂果寺,南面的格鲁派的吹果寺,西南面的止贡噶举大德果仓瓦的修习地果祖寺,西面的莲花生大师的修习地切马寺,西北面的高僧修习洞,北面的竹巴噶举派的朗那寺和东北面的格鲁派的日笨寺。 历来的朝圣者都以到过此湖转经洗浴为人生最大幸事。其实,玛旁雍错作为圣湖之王的地位,即便仅对一般旅游观光客来说,也是无可置疑的。信徒们认为,这里的圣水能洗掉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贪、嗔、痴、怠、嫉),清除人肌肤上的污秽。印度人对玛旁雍湖的敬仰之情还由于印度著名的领袖圣雄甘地的骨灰也曾撒入了玛旁雍湖。所以每年夏季,印度、尼泊尔和西藏的香客纷纷到此朝圣沐浴以求功德,他们还将圣湖的水千里迢迢带回家去,当作珍贵的礼品,馈赠亲友。 圣湖有四大浴门:东为莲花浴门,南为香甜浴门,西为去污浴门,北为信仰浴门。楚古寺周围被尊为圣洁的浴场。圣湖四面还有四水之源:东面是马泉河,北面是狮泉河,西面是象泉河,南面是孔雀河。以天国中的马、狮、象、孔雀四种神物命名的这四条河,分别又是南亚著名的恒河、印度河、萨特累季河和雅鲁藏布江的源头。 为尊重和保护西藏各地和邻国教徒的宗教信仰,中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制定了相关规定,同印度、尼泊尔等邻国签定了允许信教徒入境朝圣的有关条文及事项。1997年中国国务院就西藏阿里地区对外开放朝圣事宜进一步作出了明确规定,更加方便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徒的朝圣活动。 藏文古籍《冈底斯山海志》中是这样记叙的:圣湖玛旁雍错中有一座广财龙王的龙宫,龙宫中聚集了世间众多的财宝。来到这里朝圣的人,只要绕湖一圈或者在湖边能得到湖中的一条小鱼、一块小石头、一 根飞鸟的羽毛便算是得到了龙王的赏赐。在佛教传说中,认为玛旁雍错的湖水直接来自神山的融雪,是圣水,用它来洗浴能清除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肌肤上的污秽,使人的心灵纯洁。而印度教的故事则说,湿婆神与他的妻子乌玛女神居于神山,乌玛女神每天在玛旁雍错里沐浴,所以湖水成了圣水。 关于玛旁雍错地传说不胜其多。由于它与冈仁波钦一道同为佛教、苯教、印度教所崇奉,所以被不同的宗教赋予不同的解释和功能。 在西藏,早期的苯教徒称它为“玛垂措”,传说湖底聚集了众多的珍宝,于是以龙王之名“玛垂”命名。玛旁雍错得名于11世纪在此湖畔进行的一场宗教大战,它在藏语中意为“永恒不败之湖”。曲尼多吉所著《玛旁雍错概说》中是这样介绍湖的形成的:玛旁雍错诞生之前,曾有一位菩萨心肠的国王木崩,在去往丛林的路上看到乐人们生老病死的苦状,便求教于其师:这些痛苦应属贤明君子吗?答道:应属于所有芸芸众生。国王便请教解除痛苦之法。答道:惟有布施。于是国王令人修了许多房子并邀请乐所有贫苦受难者为他们提供为期12年的温饱。随着烧饭的淘米水愈聚愈多,12年的光阴便成就了一个湖泊。 在印度,它的名字叫玛那沙罗发尔--玛那沙湖。在古老的印度经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凡是身体触到玛那沙罗发尔的土地,或在它的浪潮中沐浴过的人,将走进勃拉马的天堂;凡是饮过它的水,则将升上湿婆的天宫里,并解脱百次轮回的罪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