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蒙山沂水之行散记 |
[游记]蒙山沂水之行散记 |
2008-05-22 sina.com.cn |
入住宾馆还未及歇息,中午因事未能见面的张桂明战友打来电话,晚上再次为我们接风洗尘。桂明是一个活跃分子,当年就是部队宣传队的骨干,拉的一手好手风琴,后来又吹上了小号,在表演上也颇具功力,和钱顺良、颜景华合演的小话剧《摇把》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席间,他幽默、诙谐的言谈,不时激起一阵阵大笑,这使我不由得想起我们年轻时在一起的种种趣事。 5月3日一早,海舟邀请我们吃早餐。早餐安排的很别致,不是在宾馆就餐,而是来到一处小饭店喝“糁”(读音shá)。 “糁”,又名“肉粥”,也就是用肉做成的汤羹,相传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种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对回民夫妇来临沂经营,当时叫“肉糊”,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腻、祛风除寒、开食健胃,因此为山东很多地方的人们所喜爱。后来仿制者越来越多,明朝时期定为“糁”。早晨喝糁,也是临沂人的传统食俗。 “糁”不但美味可口,而且它的由来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传说东晋时,一对穷困潦倒的外地夫妇逃荒来到临沂,大书法家王曦之看他们非常可怜,就经常接济他们,夫妇二人非常感动。有一次,王曦之病了,二人觉得报恩的机会来了,就把家中留着下蛋的惟一一只母鸡杀了做汤,并在汤里加了一些普通的驱寒中草药。他们本想把鸡肉煮得烂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着了,汤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看着煮得黑糊糊的鸡汤,妻子很生气,可家里又没有其它东西,只好把煮“糊”的鸡汤送给了王曦之。王曦之因病口干舌苦,没有食欲,但看着送来的鸡汤,又不好意思拂了人家的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尝了尝。没想到这一喝,登时神情气爽,病好了大半,一时高兴,随手提笔写下“米参”二字。到了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汤称做糁。 吃过早餐,海舟陪同我们到莒南县参观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和山东省政府纪念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b5012010008tx.html35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