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四川雅安之行蒙顶山2 |
[游记]四川雅安之行蒙顶山2 |
2008-06-10 cq69.com |
空间管理 您的位置: 驴友空间 CQ69.COM » 武生&唱戏 » 日志 四川雅安之行 → 【蒙顶山2】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2-17 16:42:23 / 个人分类:驴行天涯 查看( 16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雷太守亲手制春茶,蒙山茶再度扬美名 北宋雷简夫又名太简,为人旷达,博学多才,是新兴的士大夫阶层,很想有一番作为。他在雅州任知州时,广交各方名士、举贤任能。眉山三苏父子久考不第,就是在他的推荐下,人京考试一举成名的。他 管辖 的蒙山,是盛产茶叶的名山。当时宋王朝对茶叶实行官营。 “茶马互市”是当时的国策,名山县是宋王朝与西北贸易的茶产地,有时全国贸易的茶叶半数产自名山,因此在名山设立了专管茶叶收购、转运的衙门——茶监 ( 正七品衔 ) 。因为是国策,数量必须保证年年完成,但对久负盛名的蒙顶细茶,反而品质下降。作为官僚、学者的雷太简,决心使蒙山茶恢复他的历史声誉。他微服出访,几上蒙山,遍寻制茶高手,终于找到了恢复历史名茶的制茶工艺,发展了唐代久享盛誉的“蒙顶先春”的制作工艺,制出冲泡发声的散芽茶,也就是蒙山名茶“玉叶长春”和“万春银叶”。这批茶一经制出,急送他在京为官的好友梅尧臣,梅品尝此茶后大加赞赏,特写诗一首答谢故人,其诗有“蜀舜久无味,声名漫驰骋,因雷与改造,带露摘芽颖,自煮至揉焙,人碾只俄顷,汤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之句。梅并将此茶分送京城各名流,蒙山茶从此又名声大振。 王安石煮茶识假水,苏学士拜服老恩师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副名联,在四川各地茶馆皆能见到,但它的出处在哪里呢 ? 说法却有多种。其实在明人的“话本”里讲出了这副名联的来历。相传北宋朝,四川眉山三苏父子同登科第,在京城文名大噪,苏东坡在衣锦还乡时,去拜辞王安石,问恩师需要什么四川“方物”。这在当时官场是普通礼节。王安石随口说:你回京时与老夫捎点蒙山顶上茶和扬子江中的水吧,苏学士连忙应承,拜辞丞相,回四川眉山扫墓。 回京前,专程到雅州拜谢雷太守推荐之恩,又向雷索讨了经他监督精制的蒙顶茶作送王安石之用。一切准备就绪,从眉山买舟顺流东下,借与宰相取水之便,饱览三峡风光。 苏学士在三峡山光水色激发下,开怀畅饮,不觉醉卧舟中,当他一觉醒来,船已驶出三峡,忽然想起宰相的嘱托,忙叫船夫打水一罐备用。回京后,即叫家人抬上江水和蒙山茶去王安石府上交差,满想得到恩师嘉奖,谁知事与愿违。当王安石闻到苏东坡送的茶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王安石连声称:好茶 ! 好茶必须好水烹。他忙叫家僮涤器燃炉,把刚送来的水,倒人壶中煮沸,先用一小白瓷杯,注入少许开水观尝,水质倒也清澈,但在杯底沉下极细的几点灰色小点,王安石脸色微微一沉,苏东坡见状,吓跑了高兴,正襟危坐,等待挨训。 王安石终究是大人物,喜怒不轻易表现在下级面前,他笑着问苏:这水是取自扬子江中游吗 ? 苏不敢说谎,如实说了经过和取水地点,王安石见他倒还老实,就与他讲了取水的道理。你们这些年轻学士,自以为知识很高,其实只是有点书本知识,要想治国平天下,那点书本知识远远不够用的。王说:此江发源于雪山之颠,受天地的精华,水质最好,但上游水流太急,性冷不宜烹茶,下流流速缓,细少微粒沉浮水中,烹茶有异味,不宜用,刚才所煮之水,用手指着杯中,对苏说:你看,杯底有何物 ? 王接着说:中游之水,不急不缓,水味甘冽,是烹茶上品,可惜这次你枉跑一趟。苏学士诚惶诚恐,拜谢恩师指教。 从此,“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就成了好水好茶的标志了。因而开茶铺的老饭喜欢把这副对联写来挂在门口,表示茶好水也好。 小吏偷茶偶遭雷击,县令写联曲抒胸臆 据清代有关地方志记载,蒙顶贡茶是皇室的专用品,分正贡和副贡。正贡两银瓶,作供天祭祖用,副贡四大瓶,供王公大臣们享用。每年“清明”节前,名山正堂 ( 县太爷 ) 先择吉日,到蒙山智矩寺浴沐更衣,着朝服朝靴,带领该寺僧众 12 人 ( 代表每年 12 个月 ) 沿石级登蒙顶,在皇茶园前焚香礼拜后,开园采茶,由长老和尚在智矩寺亲手焙制,县令在旁监督,制好后装入二银瓶 ( 代表日月二仪 ) ,当即用黄缣封好,并加盖官印私章。同时派遣民工,在菱角峰等五峰之间,采芽若干,由智矩寺僧人制成“甘露”茶,用四锡瓶装好,封以黄缣官印,这一切工序完成后,派专门吏员,送人北京交“投贡房”官员,领取回执,标志完成一年一度的“贡茶”差事。 神秘的“贡茶”,听到这个名称,就引人垂涎欲滴,清代名山县衙一名小吏,就在这种心理驱使下,用工作之便,偷偷地打开尚未送走的贡茶,抓了一小撮泡而饮之,一股清香沁人心脾,高声大叫好 ! 好 ! 惊得同僚不知他得了啥宝贝。正在这时一个响雷,该吏应声倒地,众人奔去看时,他已被雷击毙。县令人室详细检验,发现“贡茶”被开了封,桌上杯中尚有“贡茶”数片,气得跌足怒骂“该死,该死 !! ”此故事在名山县衙一任传一任,再也不敢有人偷尝“贡茶”了。 清末,有位叫莫瑞堂的县官,据传为人清正,对采“贡茶”这种苦差,心中十分不满,但又不敢违旨不办。有一年他在督采贡茶时,用幽默委婉的措词撰了一付对联,其上联云:茶亦称仙, 300 片中香最盛;下联是:师已成佛,二千年后我才来。三百片黄芽是皇帝供天祀祖专用品,凡人吃了要遭雷打,说他好香就好香,哪敢否认 ? 本来种茶的始祖吴理真,被南宋皇帝封为“甘露普 慧 妙济 禅师 ”,凡人已成佛了,可惜我这个县令距西汉二千年后才来蒙山,真是生不逢时啊 ! 用对联对神秘的贡茶进行揭露和讽刺。清道光年间,赵懿当县令,他编县志时,选人了这副对联,恐怕他们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千年文化茶 追溯起来,大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开始认识并利用茶了。 从此,茶就与我们世代相处,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终成了国人的开门七件事之一。且不论一个普通百姓家里,日日萦绕茶香,生在山青水秀的地方更好,那汲取了天地精华的各种香茗,让乡野之夫也都因此而滋润得比城里人还格外灵秀。就算真的是穷乡僻壤吧,山枯水竭了,也还要采些草本之叶,精心调制为“茶”的。我幼时就喝过槐树叶、杨树叶等各种树叶焙制的所谓“粗茶”,苦是苦点,但在那时却感到颇为解渴。还有那些遍布城乡七拐八角的各类大小茶馆甚至路边卖的“大碗茶”,更是云集了四方“好茶客”。粗茶亦好,精茶也罢,各类“好茶客”的说法却不相同。为俗人的我们, 一般都是直着嗓子说喝茶喝茶,稍文雅一点的,大不了说出一个“饮”字。 而姚雪垠老先生则谓之为“吃”。他在一篇专门谈吃茶的文章里说,自己不会吸烟,又没别的嗜好,坐在房间里需要一点淡淡的刺激,所以常常吃茶。而且 姚老 先生吃茶也有一绝,茶不在好,苦香都行,兼为解渴,所以喜欢大杯倒满,大口吃茶。 但那都称不上是真正的爱茶者。真正的爱茶之人,则一律称喝茶为“品茶”。一个“品”字,就道尽了饮茶的诸多情趣,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来佳茗似佳人”,这世人似乎只有他们最“懂”茶了。对酒自然能够当歌,而对茶则可以恣情写意。所以从古到今,中国的文人墨客品茶品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譬如“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等等,都是古人咏茶中最让人产生共鸣的诗作。 伴之而起的是“茶道”的盛行,使得品茶成了修身养性的最佳良方。唐朝那位陆羽,对品茶极有讲究,为此还专门著书一本,首次系统介绍茶的栽培、制作、饮用等方法和经验,谓之《茶经》。他因此被人们尊为品茶艺术的权威和圣人,茶博士们则敬他为“茶神”。 茶与酒一样,与中国的历史渊缘极深。翻开一部厚重的中国史依稀能看见多少风云人物,曾经以茶会友、煮茶论道,并因此成就大业。茶与酒不同的是,茶还作为一种文明的使者,经由古老的丝绸之路,传播到全球、香飘四海。1662 年,一位爱茶的葡萄牙公主王凯瑟琳出嫁英国,使得英国出现了第一位饮茶皇后,从此也增添了一个古往今来不种茶叶的饮茶大国。这个岛国的人民,成了世界上饮茶的冠军,上午十时半和下午四时的饮茶习俗,成了生活中雷打不动的制度。学术界的交流被称为“茶杯和茶壶精神”, 电视台下午四时的节目谓之“饮茶时间”。萧伯纳曾调侃说:破落户的英国绅士,一旦卖掉了最后的礼服,那钱往往还是用来饮下午茶的。在各种国粹都被发扬光大的今天,对于街上一夜之间冒出的大大小小装修考究、甚至富丽堂皇无比的各类茶楼,自然不足为奇了。茶是一种文化,茶楼就十分张扬茶文化的意韵。为了表示自己对文化的钟情,商贾大款,风流名士,乃至一些为政者,过去一律喜欢 KTV、卡拉永远 OK,而今则顺理成章地青睐茶楼,一幕幕地上演着“醉翁之意不在茶”。从大路边的大碗茶进化到如今奢华深遮的茶楼,显示了当今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是不是也暗藏着另一种浮躁、空虚甚至堕落呢? 茶叶中蕴藏的商机也是显而易见的。不然,各地何以争先恐后开发名优茶。老牌的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雀尖”、云雾茶等等, 更显一代天骄,新品如“长香思”、“白云春毫”、“小花”之类也是群雄逐鹿,各领风骚。一时间乡乡有茶树,县县有名茶,茶叶生产成了一些地方天然的支柱产业。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说,他的一位领导到乡下一个小村子扶贫,回来时带来了这个村子的“名特产品”--茶叶,规定局内每人都要自掏二千元腰包买十斤,而此前他的另一位领导在另一个村子里扶贫归来,也是如此这般。这下可好,“扶贫茶”也被开发出来了。 茶叶尚是茶叶之时,普通百姓可坦然喝之;一旦普通茶叶升格为“极品”,则就不敢问津了。而现在更是“名茶”辈出的时代,平素见惯了的当初数元一斤的茶叶,经过几道包装程序后, 价格急骤上扬为天价;原先随处可见的,扬名之后就从市场上消声匿迹了。 哪里去寻?旧时百姓檐下燕,飞入商贾仕宦家,更不消说一些老牌名茶了。 令人忧虑的是,茶叶一旦成了“极品”,往往就和其它可以打通关节的东西一样,成了一种“交易”的中介。所以,当新闻媒介报道公仆“清茶一杯”时,有些人就常常唏嘘,干脆“白开水一杯”,岂不更好?其实这种思路很有“逻辑问题”:即便“清水一杯”,也是“此水非彼水”,那是某某名牌纯净水、某某具有很高疗养价值的矿泉水,岂是那白开水比得了的。所以,众多的茶叶商瞅准机关这块宝地来推销茶叶,乃至有公仆也干起了推销茶叶的营生,至于老同志、老部下、老同学、老战友,或者是“不老”甚至根本就没有关系的人们相见,以所谓的名茶打开关节,对这些现象人们已见怪不怪,越来越“理解”了。 话又说回来,茶与酒还是不同的。有“酒杯一端,政策放宽”之说,却没有“香茶一抿,一切放行”之说吧(虽说必有其事)?喝酒误事的历来就多,品茶毕竟比嗜酒要好。当然酒的功过,赞誉的与讨伐的文章,都已洋洋成大观了。而对于茶来说,评价一向是往高处走,所以刘禹锡曾赞叹“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但是,设若今天老刘再世,作为一个官阶不小的州府大人,他还能居陋室么?他还能以饮茶涤尘烦么?自是不得而知。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产茶而著称于世。蒙顶山为蜀郡种茶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名茶的发祥地。蒙顶山古名蒙山,坐落在四川盆地边缘的雅安市名山县境内,它久负盛名 从唐朝“蒙顶茶”作为贡茶时而闻名遐迩。爱茶的人,最能品味吟唱千年绝句“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蒙山仙茶 蒙顶山素有“仙茶之乡”的美誉。蒙顶茶是四川蒙山各类名茶的总称,主要品种有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五种传统名茶,及特级绿茶,各级烘青、炒青,各种茉莉花茶,沱茶,南路边茶等,它们是贯穿我国茶史的名牌茶。
|
转自:http://www.cq69.com/?uid-27711-action-viewspace-itemid-3549144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