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卧佛寺(又名云岩卧佛)景区景点介绍: 在滇西古城保山城北三十里处,有一云岩山,山上有一座佛教寺庙,名为卧佛寺,因寺中有一卧佛而得名,这里自古就是有名的佛教圣地。 据《永昌府志》载:“建自汉室”。相传由哀牢王创建于东汉明帝时期(公元58~75年间),唐朝南诏时蒙氏皮罗阁护修,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重修。自唐朝以来,这里香火缭绕,吸引着缅甸、泰国等地的佛教徒来此顶礼膜拜,成了著名的佛教胜地。1961年缅甸前总理吴努携夫人曾专程取道保山,身着黄绫袈裟前往拜谒,并捐功德。 纪念傣家货郎而建的寺庙 此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相传,此卧佛系一傣族货郎之化身。一天货郎至此,忽见云岩洞内洪水汹涌澎湃,即将奔流而出,眼看洞外的万顷良田将被洪灾吞没。货郎心急如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货郎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堵住洞口,挡住河水,使这一带的群众免除了一次可怕的水患。他舍身为民的精神感动了上天,其身躯即刻变为卧佛,洪水也随即退去。千百年来,云岩卧佛被云南边疆各族人民,尤其是傣族人民视做崇高的“救世主”。每年春暖花开之时,中、缅、泰的傣族群众相携来此供奉朝佛者,络绎不绝。 卧佛寺因汉白玉卧佛而闻名 寺院美景 卧佛寺门前,一池清水,略呈方形,深一米多,池边垂柳成荫,指于水面的枝叶在微风中摇曳,翠色欲滴。池水从寺下的裂缝中涌出,清澄如镜,游人可直视遨游群鱼和水底的细石。池中有一水榭,为两层六角形,名为“禺山阁”,登阁后,举目远眺,保山坝中村落棋布,道路纵横,一切历历在目,美不胜收。回眸水池,山寺松柏倒影塘中,趣味无穷。 整个卧佛寺是两院三殿的布局, 寺内主要建筑,依山就洞而筑,有前后两院,以后院的正殿为主。前院为二层庑殿顶的四合院,属现代建筑,院北一殿为该寺原来的天王殿,布局与汉族佛教殿宇相同,两侧有哼哈二将、四大天王和八大金刚,神采各异。 依山就洞而筑的大殿 进入后院,寺庙的主体大殿呈现眼前。此殿依山就洞而建,以自然结构为主体。在云岩山麓的石洞前,靠悬崖竖石柱,上架石梁,搭石椽,四周垒石墙,再利用自然向前延伸的岩石雕凿成斗拱状,上面绘各种彩画,艳而不俗。在洞殿交接之处,藤萝掩盖,远远一看,俨然山石一体。这种自然与人工结合,融会贯通的殿堂,称得上构思巧妙,独具匠心。殿前王坤所题石联:“千岩竞秀,一窃通灵”,贴切地赞美了这一景观。徐霞客到此游历考察后,对殿宇建筑结构,给予极高的评价:“洞与巩连为一宫,巩高而洞低,巩不掩洞,则此中之奇也。” 迈步进入大殿,此殿却是石洞,洞顶石纹盘结,千奇百怪的钟孚石此悬彼挂。 大殿之中,塑有释迦牟尼、大势至、观世音三世佛,其左塑有文殊骑青狮,右有普贤骑白象,殿之两侧塑有十八罗汉,或骑龟、或伏虎、或踏龙,神态各异,竞相争辉。1948年夏至1952年春,由幼光大师主持、民间泥塑家罗存仁等人,就殿内悬崖上的钟乳石增塑五百罗汉,安排错落有致,色彩灿然耀目,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可与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媲美。在天然的石钟乳间和崖壁上,巧妙布局这些泥塑,这在全国的寺庙中,实属罕见。 精美绝伦的玉佛 云岩卧佛佛体之大,造型之精,为中国之最。 这尊玉佛全长6米,重约9.5吨,整体为汉白玉,身披纯金描绘的袈裟,右手撑头侧卧,左手平置于腿上,佛教称之为“醒世像”,头发呈螺髻状,佛冠上镶嵌着十多颗价值昂贵的宝石,神态祥和安宁。 这尊玉佛比福州西禅寺的玉佛还要长,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玉佛。“文化大革命”中,纪念那位傣家货郎的石佛在劫被毁。现在这尊玉佛,是1988年6月10日,旅缅华侨居士付凤英等佛教弟子联合捐赠的,玉佛由缅甸运抵保山,供奉在这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此题写了“云岩卧佛”的匾额。 国内外香客络绎不绝 保山临近缅甸、泰国,佛教历史源远流长,再加保山人有口皆碑的石卧佛的故事,这里便成了东南亚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每年春节前后,保山四方的乡邻及缅、泰等国的佛教信徒就纷至沓来,每年多达10余万人,有的朝圣拜佛,有的旅游观光。正月初八,人们奔临卧佛寺参加庙会,或焚香朝拜,或祈福禳灾,年年如此,从未间断。三天会期里,寺里寺外彩带招展,红幅高悬,香烟缭绕,一片沸腾。洞经、傣族歌舞、耍龙舞狮、民间技艺、歌声、鼓声、乐声,声声彻耳,一片欢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