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保山西南丝绸之路

[游记]保山西南丝绸之路

2008-05-22    baidu.com

提起丝绸之路,人们会联想到塞外的大漠戈壁,往来商旅踏着月色星辉,伴着单调的驼铃跋涉。或许你还不知道,早在那条举世闻名的西北丝绸之路开辟之前,已经有另一条民间商道在悄然进行着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是我们要为你展示的西南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由三大干线组成,全长2000多公里。一条是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南华、云南驿至大理;一条是从成都南出发,经邛崃、雅安、灵关、西昌、姚安至大理,此条又称“灵关道”;三是上述两条汇合后西行,经漾濞、永平、保山、腾冲出缅甸,从保山至缅甸段称为“永昌道”。成都是“西南丝绸之路”的起点,腾冲是“西南丝绸之路”的最后驿站。元朝统一云南后,在行省境内建立驿站78处,其中由中庆(今昆明)至大理沿途经禄丰、路甸、威楚、沙却、普棚、白山石诸站,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称塘、铺、哨、关、驿等。
这条古道是难得的文化遗产,其中有些驿站已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单位,但对全线缺乏统一规划和保护,建议将“南方丝绸之路”列入文化遗产,对现有路段进行普查,整体规划保护下来,开发旅游,一系列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所组成的横断山脉,地理构造奇特,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蕴藏着大量珍贵的稀有动物和植物。这里自史前时代起,就是中华各族系往返迁徙的良好通道,至今还居住着羌、彝、藏、回、白、傣、僳僳、普米、阿昌、德昂、景颇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在这条远古民族走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南丝绸之路,是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起点,经过云南进入缅甸再到印度,进而远达中亚及欧洲。西北的陆上丝路、南方的海上丝路和西南方的陆上丝路,西南方的丝路发展得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时便已开通。这条丝路在汉代时称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称,指从四川出发,经过云南、缅甸直至印度的商路。滇西"古西南丝绸之路"遗迹主要位于保山市的水寨、官坡及大理州水平的博南山等地。

西南丝绸之路遗迹

1986年夏,离成都北郊不远的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发现了大批精美的青铜器,以及来自缅甸、印度温暖海域的齿贝,有力地证明古蜀文化的极高水平,并且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与沿海地区有了交往。

中国境内的三条丝绸之路(西北的路上丝路、南方的海上丝路和西南方的路上丝路)中,以西南方的路上丝路发展得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时便已开通。这条丝路在汉代时称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称,既是指从四川出发,经过云南、缅甸直至印度的商路。此“道”通常被称为滇西“古西南丝绸之路”,其遗迹主要位于保山市的水寨、官坡及大理州水平的博南山等地。

古西南丝绸之路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比我国西北丝绸之路的形成早两百多年。它和西北丝绸之路一样,曾经对世界文明作出过伟大的贡献。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2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看到从印度输入的四川蜀布和筇竹杖,得知四川商人早已从云南经缅甸到印度去从事贸易活动了。张骞回朝将所见所闻上奏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听后十分惊喜,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印度的官道,由官方参与商业贸易,扩大疆土。武帝即封张骞为博望候,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为郡(治所在宜宾西南)为据点,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头探索通往印度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数民族的阻拦未获成功。武帝又从内地广征士卒,举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国及许多部落。但由于封建统治者造成的民族隔阂太深,以及昆明、隽等族的头人酋长为了垄断丰厚的过境贸易而拼死抵抗,历经十余年,结果仅打通了从成都到洱海地区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过大理至保山一带,只能通过各部族作中介与印度商人间接贸易。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内附、东汉王朝“始通博南山、渡澜沧水”,滇缅通道才算打通了,并与缅甸的掸族有了经济文化来往,又通过缅甸进入了印度。汉武帝孜孜以求的“通蜀,身毒国道”才算全线畅通。

文化

“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川滇段有两途:一条走“古牦牛道(零关道),从成都出发,经双流、新津、玒崃、名山、雅安、荣经、汉源(窄都)、越西、喜德、冕宁、西昌、到达会理以后,折向西南行,经攀枝花,渡金沙江至云南大姚,最后到达大理。另一途从成都出发,经彭山,沿岷江而下,经乐山、宜宾,再沿秦代开凿的“五尺道”南行,经高县、筠连、向西折入横江河谷,经豆沙关、大关、昭通、曲靖、昆明,最后到达大理。两条路在大理会合后,经保山、腾冲、盈江到达缅甸境内的八莫,从八莫出发又有水陆二途到印度。从印度又可通中亚、欧洲。通过“古西南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蜀布、筇竹杖、工艺品、铁器等源源不断的输出,国外的琉璃、宝石、翡翠、光珠等又输入。到了唐代,这条丝道更加兴旺发达,经久不衰。它是中印两个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对中外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后来由于又发现和开辟了新的道路,这条古道才逐渐人稀。

斗转星移,日月交替,古西南丝路的绝大部分道路,已淹没在时间的风雨之中,但一些雄关险道,骡马蹄印,诗联题刻,至今仍留下深深的历史印痕。最典型的如保山的兰津古渡,霁虹桥遗址及附近的摩崖诗、词、题刻。保山的水寨、官庄等路段,都是当年用人工凿岩开山而成的路基,至今仍保存完好。水寨一段自澜沧江边至长湾长约10余公里,原设平坡铺、山达铺、水寨铺等邮驿站点,现尚存平坡铺的小街宽3米,长50米,两端有街门等遗迹。由平坡西上罗阳山至水寨,山腰大石坎长三、四公里的路段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而成的。路径曲折陡峭,有500余级台阶犹如天梯,史称“梯云路”。石阶上犹存骡马攀踏的累累蹄印,最深者达13厘米,可见当年要攀越这段路途是多么艰难啊!

历史记载

1.僰道 (1)古道路名。战国、秦汉之际统治者修筑的一条通往僰族集居地方的道路。秦国李冰为蜀守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沿岷江浚河修路至僰族集居的中心地即今宜宾市,开通了蜀、僰之间的道路,这条通僰之道,史称僰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将军常 接李冰所通之僰道,由僰国中心地即今宜宾市向西南延伸,直修筑至今云南曲靖,全长2000余里。因路修筑在僰族集居地内,故称僰道;又因路宽五尺,史称“五尺道”。秦末及汉初一度废弃,汉武帝时复通,名“南夷道”。(2)古县名,汉置(另一说秦置)(参见“僰道县”条)。

转自:http://hi.baidu.com/%C3%B7%BB%A8%B9%C5%B6%C9/blog/item/c46998021932420d4afb515d.html22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