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哦,天津 星期六的上午十点,在秋日的艳阳下,我们站在天津西站的公路边。而十八个小时前,我与樱两个女人,所知道的天津无非是四大直辖市之一,还有狗不理包子。 现在,在这里写这两天的事,我不得不惊叹这次天津之行,对于我们这两个天津白痴来说,算是很完美的结果。 在临走前八个小时,我上网查了两三篇关于天津的游记,都不是很特别的评价,说灰灰的城市让人失望,不过是到此一游。我想反正不过是周末游,硬挑了两个值得一说的记住,想,如果实在没事干,就是看看洋楼与石家大院。 杨柳青与石家大院 我与樱两人在车上一直在讨论,到底到西站还是在东站下,事实上,我们也不知道到天津来除了吃包子还做什么。结果,经过西站时,听到前面有两个妇女要到杨柳青,我们索性决定跟她们走。这意味着我们先看石家大院。 我们跟她们一起到马路对面去坐了到杨柳青的公共汽车。真好,连路都用不着问。 我们就近下了车,正要茫然。这时,背后有人问到石家大院的路。我与樱摇头,笑说我们也是要去那儿。 那个男子大约三四十来岁,拎着一个黑包,活像要去上班。事实上,也可以说今天算是他的工作内容。他是天津人,在旅游系统工作,却一直没来过石家大院,因为在写本市关于旅游业的调研报告,所以周末时间过来看一下。 步行不过十来分钟,就到了大院。他进石家大院出示什么工作证就不必买票,而我们游客门票十元一张。石家大院号称是“津西第一宅”,像《日出》、《活着》等多部电影都在这儿取景。占地七千多平方米,房间有两百多间。 说起来,杨柳青这个小镇则因为因为占了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道,石家在这儿成为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有话剧皇帝”之称的石挥,也是石家后人。 有一个院子又辟作杨柳青年画博物馆,里面有泥人雕塑,生动展现了杨柳青年画制作过程:画版,刻版,印刷,上色。年画固然是喜气,依现代眼光来看,有时却稍嫌俗艳,但在博物馆里倒陈列了一些比较淡雅的年画。 另有专室辟为商俗展砖雕展。 又,建国后两个大蛀虫张子善刘青山的办公地点也曾设在这个大院里。 石家大院里的建筑固然是讲究多,倒是一些细节看起来有趣。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一些房间与墙壁其实是现代重新整修而成。你仔细一看,就知道老房子的墙与整修后的墙的区别。老房子的墙用的是“磨砖对缝”的工艺。每一匹砖都打磨过表面,接缝基本自然契合,薄薄敷上一层灰浆即可。而看现代翻修的,砖的表面粗糙,接缝处的小指厚的灰浆起伏不平,整个墙看上去就没有老墙的平滑感觉。 连房子底部的排水口也挖成蝙蝠的形状,你凑上去看,就是“福”在眼前了。这种讨吉利的小花招,倒处处都是。 石家戏楼比“京城第一楼”正乙祠戏院都大。前后分成两部分。后面的座位略高一级台阶,说是专为女眷所设。而且她们出来时,前后也放下一道帘子。所以女眷们只能是“听”戏。戏楼的柱子都是整根的木料,想着当年运费也是不小的银子。难怪整院耗资三十万两银子。戏楼的顶部据说是一个“寿”字,显得狭长,所以叫“长”寿。戏楼门是典型的垂花门样式,因想起林黛玉进贾府,仔仔细细,又看了一回。 出门来,看到门前有条河,两岸全变作水泥底,也算是整修的功绩。这前面就是子牙河与海河交界的地方了,石家把家园选址在这里,也是有点讲究的吧。 金街 一点钟左右,我们直接从杨柳青坐车回市区。最繁华的商业区在和平路,远远可以看到很多年前“天津制造”的轻工业产品当作商标的商业大楼就在眼前,现在又有新的大楼修起来,不那么显眼了。那条最繁华的路叫金街,各国风情的建筑在步行大道两旁排开,到路边小巷一问,有当地居民说:“现修的,你们不要上当。”回答得干净利落。真是有趣。 这条街虽大部分是新修的,据说当年却是真正的全国商业第一街,胜过王府井。但这路上还是有些老字号的,比如一家不大的店叫“老美华”,凑上去一看,是中老年妇女服装店,钻进去发现居然是冯骥才的题字。路上还有正宗的炸耳朵眼糕,可惜人家带我们步履匆匆,不好意思坐下来要锅巴菜了。 路上有永正裁缝店,与交通饭店和劝业场分据十字路口三角。光看外面,已经让我倾倒,上了好几步台阶,进了大门,看到大厅,一下子肃然起敬,挑高的大厅空旷华丽,橙色温柔高雅的灯光,我刚从闹市钻进来却忽然不敢高声语了。正拿出相机,却有穿蓝西装的女经理出来干涉。我进大厅看了,实在忍不住,以为她在门口会注意不到,就照了一张。结果闪光灯暴露了我,那位女经理沉着脸说不是说不许照相么。我怪不好意思说我们算大老远来。她说太不尊重人了。我说我把这张取消掉吧。她转过身不理我,算是放我一马。 对面是劝业场。觉得蛮有意思,商场的名字也取得这样别致正经。据说是因为清末,想鼓励旗人子弟自食其力,经商致富,就取名叫“劝业”,有“劝”字,有一种尊重的意味在里面。好歹人家祖上也是贵族。 另一侧则是“交通饭店”,是1928年法国工部局修的。据说当年陈白露的原型曾在天津这儿住过。现在有部分改为旅馆。 十字路口地上有一个直径十米左右的大铜钱,里面又装饰着各式小的古钱币。一般大家都去踩踩钱眼,取“采钱”的吉利。 解放北路的洋楼 如果说金街只是为营造的是商业气氛,建筑就有点人工做作的味道,那么解放北路就是真正的旧时建筑群了。 据说这是全国各城市中保存得最为完善的租界建筑的。从以前的日租界也就是和平路一路走过去,约一两条街,是解放北路,依次走过法租界,英美租界。街道不是非常宽,老洋房也被改作各式商业用途,可那些风貌,大致是能猜得出的。各种旧址,有大清时代的老邮局,横滨商业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麦加利银行,依稀可以想象当年的盛况。现在这些楼房基本被挪用成各公司及政府办公楼。现代的国有商业银行也多进驻于此,也算现代天津的金融中心了。常有人过来问我们要不要美金。虽然路上行人并不多。 在葱郁的行道树下,漫步在这样街道里,看着各国情调的墙啊花纹,简直有点忘了自己是在中国。 记得有期旅游杂志做过城市“拐角处”的小专题,拍了一组街道交接处的建筑物的处理,别有风情。那是上海。可是天津,解放北路,要拍这样的专辑,定是毫不逊色的,我想。有许多楼房在街道拐角处都别致地处理着,给你不重复的惊喜。 只是有些很漂亮的房子却大门紧闭,要在上海新天地,这歇一天业,算出来损失多少钱啊。 更有意葡澳等租界,限于时间与路程,就没有去看了。说什么上海黄浦滩与青岛有当年的殖民地建筑风情,人们常抱怨到天津这个灰朴朴的沉默工业城市没有看的。我觉得,实在没有看头,就到解放北路散散步吧。 我们钻进一家邮局,是以前的麦加利银行,门还是以前那种深红木制转门,显得有点窄,我们进得门去,大圆弧营业台显出空旷气派,不是咱们平时看到的邮局可以相比的。 出来时,忽然想到,作为殖民地,这个城市倒像阅人无数的女子,这些小洋楼,以前是国力不济的耻辱象征,几十年一百年后,却居然成为风情的象征。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了。 杨柳青画社与狗不理包子 虽然天津建了一条著名的食街,我说要到原来那家老店去吃。倒不是我口刁,只是觉得大老远来了,看一看也好。这总店却在山东路,我们打车过去,在道口停下。 看到一家杨柳青画店,绕过去,上楼买了一套明信片。还好,这六块钱一套杨柳青年画题材,没有那在邮局卖的十七块钱一套十张的天津洋楼照片的明信片那样暴利,也不像石家大院门口那六元一套的年画扑克牌那么粗糙。还买了两本杨柳青画社出的红楼梦人物图谱与花卉图谱,我以前向来不爱到了旅游景点买别处也能买到的东西,但是忽然看着喜欢得比平时还厉害,所以虽普通书店留心也有,也就买下。又挑了一幅手工绘制绢画。 不远处拐个弯就是一条小街,狗不理包子与崩豆张都在这儿,正宗本店。所谓崩豆,就是胡豆。我一看,就提不起兴趣,但为了纪念,只好买了一袋。还有果仁张的说法,就是白白的糖裹花生之类的东西。 这时已经下午五点了,钻进总店,在一楼要了套餐。二楼三楼四楼都是宴席,据说价格不菲,五六个人一千元也是常有的事。十二个小包子,一小份凉菜一碗稀饭,统统用一次性塑料器具送上来,是快餐,就要十三块钱一套。不过是看在名气上。 说实话,我更喜欢武汉的汤包一点。 我仔细数了一下包子的褶子,有点模模糊糊,大致十八道吧。 幸好我们不是赶在吃饭的正点上,否则这儿据说是排了长队。就算很多外地人找不到这总店,可本地人也够让这相对有限的店面拥挤了。所以价格有点偏高,也是想用杠杆的作用希望大家能不来总店就别来总店了。 经济开发区的晚上 六点钟了,我们匆匆赶到车站,坐上到塘沽的车,还有一小时的车程呢。天津真大。 到了塘沽更觉得泰达集团不仅是一个球队的冠名,简直到处都有它的身影,包括给南开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改名叫泰达学院。开头听得我摸不着头脑,以为是什么民办学院。 到了塘沽,再往前行一两站,到了经济开发区。到了一个叫天海公寓的地方下来,就是终点站了。恍眼一看,会以为我到了内地某小镇街头。 还要打车才能到朋友住处,可北方夜里的风实在是冷,晚上八点了,我们全天才吃了一点点包子与耳朵眼炸糕。恍然一看,夜色中,灯光里,竟有雾气腾腾,我不由笑道,我居然饿晕了,看到雾气就想到热气腾腾的包子,就想到那边是个食店。 天啊,居然真的是吃的。不是一个食店,是一堆小吃摊子!你要知道我当时发现这一结果的惊喜,我多么喜爱天津人民。我原以为,只有我才那么疯,在念书时与同伙们在元旦夜里到江边细雨中烫火锅。天津人民对于小吃的热爱,实在让我感动无比。这么冷的夜风露天中,居然那么大群各式小吃及人来人往! 我如鱼得水,马上钻进人声鼎沸中,挑吃的。有新疆人发出一串小舌音作为吆喝卖烤羊肉串。好不好吃不要紧,先来两串,我就可以伸手去烤火了。然后,我们又吃了各种东西,真是便宜啊,烤饼,足有cd盘那么大个,还刷上作料烤了,也才五毛钱一个!素菜大多都是五毛钱一串。连火腿肠也才五毛钱一串。 想着那个朋友说她已经吃过饭了。我就要了一堆各式吃食,除了烧烤,还有一种甜粥,还有一份炒饼。没有座位,我们只好站着吃。 终于吃完,打车到朋友所在的厂区。那是一个非常大的家具厂,生产松木家具,全部外销,oem。生意好到他们从来没有做完过单子,有些单子已经排到一年后。木材来自新西兰,产品全销往美国。这也只有在塘沽这个港口建厂,是顶好的选择。 这个女朋友又拉我们出去吃晚饭。我正因为贪便宜吃了一大个烤饼,心里正难受着,她还要请我们吃晚饭,我都气坏了。本说不吃。但是却被拉到一家麻辣烫的店里。唉,我开头在露天风中吃小吃时,我想念的这儿千好万好,如果有一家麻辣烫的摊子就好了。 所以我们又只好再吃,是正宗四川人开的店,味道还地道,价格也非常合适。天津真好。 吃过饭出来,逛经济开发区新区。夜晚十点钟的街道因为几无行人,显得更加宽阔。道路及城市附属设施,看得出比天津主城区还漂亮洋气。 原来,这里都是几年内建设起来的。当时建设非常困难,一平方公里才批一亿元,可是这种退海成滩的地,要基建,难度真不是一点点。所以,为了纪念那些艰苦工程,开发区的道路以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命名为“洞庭路”“渤海路”等。 这儿离塘沽已经有一段距离,就是离我们公车终点站天海公寓也有一段路,却在这儿又是一个新城,包括五星级标准的泰达中心酒店这种场所,还在修一个国际购物中心。几年前,这儿不过是荒芜的滩涂吧。 我又担心这儿的消费力,坐在车上仔细看,才知道这儿有无数的名企厂房,跟圈地似的。摩托罗拉,中美史克,统一电池,康师傅总部,雀巢咖啡等等。比东莞那制造业基地更气派一些,那儿的繁华还有不少小作坊。光是这方圆不知多少里的企业厂房外方管理人员,消费力绝对不低。 从塘沽到天津的一路上都看到工程施工,原来,正在修津塘的轻轨线。 大沽炮台 第二天早上九点起床,打车出来,换公车,最后找到到东沽的车。车非常挤,莫不是大家周末都想到海边玩?一个老头子居然端了一小盘正在蠕动的鱼虫上来。我都怕万一刹车,那盘子翻了,会吓坏旁边我这样的乘客的。 与樱商量在哪一个站下,我听到人群中有几个人正嘀嘀咕咕说炮台的事儿,我就判断出他们也是游客。果真,到站时,售票员就我们一起赶下车了。他们一行五人,四男一女。下了车我们也没看到炮台在哪儿。我们两行人像傻乎乎的游客站在镇不镇乡不乡的路边四处张望。想抓一个人问都问不到。四周的房子也破破烂烂的。 最后决定打车过去,我看他们人不多不少,五个人打两个车又嫌多,一个车又挤不下。我建议那女孩子可以跟我们一个车,怕被误以为我们要找她分摊出租车费,说清了只是捎带她。反正我们座位也是空着。结果她上车时一个男生就在车门口,顺带一下子把他也拉上车来。 到了炮台,下车时,那个男孩子倒主动抢着付帐。樱说我们讲好的,不让他付。我觉得这萍水相逢的男生倒不打算占便宜,挺好。 他们原是人大毕业不久的学生,到天津来看南开读研的同学。天哪,学生总是那样可爱。由一个考虑充分的同志也就是南开念金融那位东道主从包里摸出四个研究生学生证,买了四张学生票。学生票五元,成人票十元。他好说歹说本想骗七张学生票,人家才不同意。今天看着就咱们这堆人外没什么别的游人的样子。学生真是脸皮厚,管他与人对不对得上号,硬要买学生票。 炮台那纪念牌后面一片芦苇长得特别好,后面是城墙垛子,在阳光下分外漂亮。可是他们都懒得过来看。 上了炮台,一圈猎猎招展的旗帜中,向大炮所指方向望去,却是一片绵延的滩涂,到尽头才看到一点点海面。当初的海面,已经被填海的工程逼得颇远了。 但依稀还是有古意的。 大家出得炮台,一路回下车处去乘公共汽车。几个人笑道:“原来大沽泡台就是这样。”大失望的样子。 我说,“好歹看了,就算不好看,也就知道了。” 马上有人说:“我回去一定要告诉他们,大沽炮台非常好看!”大家一阵爆笑。 事实上,我们离开炮台后,另两三拨游人也走了,基本上就没有人了。这还是周末的上午。 坐车回塘沽。经过防潮闸时,远远能看到海港,与深圳青岛的海的风格又有不同。我只叹了一声,因为勾起我的回忆。我小学课本里有一课说海港繁忙的清晨,记得应讲的是渤海。以至现在我眼前的景色是多么的熟悉。也算一偿夙愿。 也是中午了,想在旁边找个店吃海鲜,却没有看到。所以直接坐车回塘沽。 洋货市场 从东沽坐公共回塘沽,有一站叫“洋货市场”,在抚顺路里面,很好找。因为塘沽靠近海边,旧时船舶运输,不少外国小商品就此下船贩卖,所以就形成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市场。据说现在全国最大的二手货市场也在这里。 我对“洋货”本来不太感兴趣,但樱一直有点想看看。那几位学生旅友也到洋货市场。因洋货市场声名在外,所以当地发展这种小商品交易修建的新市场也叫“新洋货市场”。里面卖什么的都有,服装,小工艺品,小电器等等,我觉得无非是占了“便宜”二字引人,像北京的红桥市场。。如果你识货,倒可以买zippo打火机啥的。 在这繁杂的市场中,我们与那几位萍水相逢的旅友走丢了。本来开头也提过跟他们一同返校回市区,我一直打算到南开大学看看。我正说这次天津之旅真是正想事成。连地图都不用买,路也不需要怎么问。 我与樱找了一家店,叫了皮皮虾、扇贝、蛏子,表示到此吃过海鲜。说实在的,我从来对海鲜这堆软体动物实在没有太大的兴趣。略尝了尝点,我自己找出外面带的板栗来吃。 买了一罐说是巴西咖啡的东西,称了一点鱼片与小虾子。有一种粉红的虾酱,好像是说用虾头做的,八元一罐。我不太感兴趣。最后逛出来。樱建议再到老洋货市场去看看。她又买了一个三十五元的拉杆箱。我觉得其它省钱可以,但箱包不要省钱。因为要在旅途中比如箱包的拉链开了把手断了,你欲哭都无泪。可恨她到日本扔了一个拉散架的箱子,到上海扔了一个拉链开缝的包,此类事情不止一次发生,她都不吸取经验教训,抵御不了三十五元带拉杆包的诱惑,买了一个。 我只好说:“三十五元的包包,就当没用,扔也没什么可惜的。” 事实不幸而言中,她那个包包,拉到天津,就开始散架。笑得我们半死。新包包啊。回家的路上,她索性拖着那新包走,那轮子发出的嘈音,简直可称是大声喧哗了。 我们还挑了一个大大的南瓜坐垫。棕红色的只要十元,因为我们在那个上面发现了脱了一点点线缝。我回头看到一个玫瑰红配绿色瓜蒂的,愚蠢荒诞的颜色实在天真。可人家不肯降价。只为着这颜色,我们只好付了十四元拿走。 劝业场 四点钟回到天津市区。我们抓紧时间去逛劝业场。劝业场还是以前的老楼房,建筑格局都是足够的气派,但几十年后的现在再看,有些地方留的层高比如上楼梯进门处,就略略有点不够高。 樱看了看,觉得这儿服装价格比较能接受,不错的短大衣多是一百来元一件,就试了试。最后决定再逛一圈回来作决定。 这一逛,就逛到旗袍的中式服装柜台。好歹也是有牌子的衣服,标价三百多,但售货员说打折后就两百元,价格倒是非常诱人。于是试了试,紫红色三件套,缎子面料,最后说成一百五十元。因为我们态度异常坚决,我这根本没打算来买衣服,而且时间又紧,愿卖就卖,不卖就拉到。 樱回头去把一百元那件短大衣买下。 后来我们回家后一看,都是天津当地的服装厂的衣服,略略松了口气。否则我们跑到天津去买衣服,简直像傻冒游客无所事事,只好莫名其妙的购物。 天津说起来商业服务水平还有待完善,信用卡不能刷外地的,实在要刷,也只能是北京的卡有可能试一试。劝业场已经是天津的头家商号,居然不能全国联网刷卡消费? 劝业场楼下还有招牌,说是京剧名家唱唱戏,才十块钱一张的门票,茶水还免费。这么便宜,以后坐大巴来天津看戏都值得。可惜没来得及进去看看。 出来,已经上了出租车,到兴华路在车在旁边等着,买了点十八街总店的麻花,听司机介绍挑了散装的。 这家应该是正宗的,我看到了店名上写注册商标。女出租车司机说正宗的十八街总店的麻花往地上一摔,就会散作粉碎。但是伪劣产品就还是一个麻花是一个,因为不够酥脆。麻花的馅有很多种,豆沙绿豆桔子等等。 但我觉得天津人家还是有些好玩,到处都标明是十八街总店的麻花,舍得做招牌,但就算这家看起来相当正宗的店,给你称的散装麻花,那包装袋都是白塑料袋,都舍不得简单印上本店的电话号码与店名。崩豆张给我们的塑料袋也是跟农贸市场的袋子一样,白口袋。老字号啊,塑料袋上印个名字,很难做吗? 六点五十有一班从满洲里开过来的列车,我们正好赶上。当天晚上,九点钟过一点点。我们就回到家。 花絮 天津人对成年女子的尊称,不是现代所呼的“小姐”,也不是“姑娘”,而是“姐姐”。有意思得紧。想起《红楼梦》里,贾宝玉与女孩子搭讪用的“姐姐”,天津居然还保存着这样的习惯。 天津的短途公共汽车是下车前打票。也比较有意思。你一上车要买票,售票员还不收。 此次旅程,还想吃“锅巴菜”,看看“泥人张”,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应该去散散步。也好,这次没看到,留个念想,下次再来吧。 第一天从狗不理包子店出来到车站坐到塘沽的出租车,司机居然听出我们的四川口音。他说他爸妈都是重庆人,大学毕业才到北方。他每年都回四川老家看,让我说说四川的地名他没有不知道的。那位陪我们逛的天津旅游人士也是天南地北跑遍,出了一个小县城的名字綦江考他,却不知司机的女友祖籍正是綦江。 我觉得劝业场里的女营业员都长得不错,是在天津看美女比较集中之地。 天津的板栗喜欢在中间拦腰裂开,露出里面诱人的果仁。板栗如美女,也要多露些凉快些才养眼。我比较喜欢这种穿露腰装的板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