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已经好多天没有更新了!我可不是偷懒啊!只不过这几天去了北京的邻居家天津串门了~~嘿嘿~~ 每次去天津总是去塘沽的海滨浴场,近几年还真没去过市里转转呢!最近的一次还是5、6岁的时候到太太家(爸爸的姨姥姥)呢! 这回去是去三爷爷家(爸爸的叔叔),和两个姐姐着实好好逛了两天! 早就听说天津的东西要比北京便宜,这次一见,果然如此啊!于是乎,便来了个疯狂大采购~~ 哈哈~~ 这次还有个小收获就是了解了天津的历史~~嘿嘿~~ 这个城市为什么叫天津呢? 清代乾隆初年,从渐江来天津的诗人汪沆,写出描写天津民俗的第一本竹枝词(通俗诗),诗中说:“天津名自长陵赐”。长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他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乐二年,公元1404)给起的名字。当时不是作为地名,而是作为军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卫。 朱棣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为了巩固朱家的势力,把中国的土地按块分封给他的下一代人,叫做“分藩”,中国的每一块土地,都有他朱家的人“称王称霸”管辖。本来,他怕外姓人起来造朱家的反,夺走朱家的皇帝帝位,没想到朱家亲属内部却起来争权夺势。朱棣当地封在北平(今北京),称为燕王。他在暗中扩充自己的开装,加强自己的势力。朱元璋死的时候,并没有把皇帝位传给儿子这一辈,而把皇帝帝位传给子孙子朱充炆(建文帝)。燕王朱棣野心很大,不满意自己折侄子当皇帝,就想打倒朱充炆自己当皇帝。朱允炆和他的大臣们也有思想准备,看到这些王爷一个个野心很大,就想办法削减他们的兵力和权势,名为“削藩”。燕王棣就带头反对当时的建文帝,用武力造反,自己打起旗号名为“靖难”。 朱棣从北京出兵,曾在直沽顺利地渡过河攻下沧州(直沽是天津的老名字,传说渡河点选在今北大关),然后统领大军攻下南京(明代初年的首都在南京),平定了当时所有的反抗者,燕王朱棣自己当了皇帝。燕王把首都定在现在的北京,北京的故宫就是他逐步建成的。燕王朱棣当了永乐皇帝,想到天津(当时还叫直沽)是一个既通海又通内河的军事要地,就想派他的军队到直沽一边种地一边防守。回忆到自己在直沽顺利渡河,就建立起天津卫。卫是一外警备小区的意思,每卫5600人。“津”是渡口的意思,永乐皇帝认为这里是“天子的津梁”,即皇帝的渡口,通过这个渡口,眼前就是康庄大道。 现在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里还收藏一通《修建三官庙碑》,碑文中说“由此济渡沧州”,就是指朱棣这一段经历,也说明天津命名的来由。 比起北京来,天津玩的不算多,但论起吃来,天津还是很厉害的。玩在北京,吃在天津。要想吃遍天津的小吃,太难了!需要时间啊。 说到吃,恐怕“天津三绝”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狗不理包子】  一说到天津,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包子”,尤其是那年的春节晚会郭东临的一段快板,更是让这包子家喻户晓的中国传统美食。到了天津不吃 "狗不理包子",那可是旅游者的一大遗憾。刚出屉的热气腾腾爽眼舒心的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雾之中含苞秋菊,再咬上一口,薄薄的皮儿,油水汪汪,馅香而不腻。狗不理包子好吃关键在于其选料、配放、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是有一定的绝招儿,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狗不理"包子铺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原名"德聚号",店主叫高贵友,他的乳名"狗子"。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其名。他的包子很受顾客欢迎,生意越做越火,"狗子"卖包子忙的顾不上与顾客说话,人们取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日久天长,喊顺了嘴。包子出名了,高贵友的大名反倒被忘记了。当年慈禧太后到天津,吃了“狗不理包子”赞不绝口,还特意为其亲笔题匾,使“狗不理”的大名传遍华夏。今天,“狗不理”也深得大众百姓和外国友人的青睐。近年来,“狗不理”也学习西方快餐的经营方式,在市内开了不少的“狗不理快餐店”,在这里,点上一屉包子一碗小豆粥,再来几碟好吃的酱菜,享受这传统与现代的美妙结合。【十八街麻花】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 " 桂发祥 " 和 " 桂发成 " 麻花店,因店铺座落于十八街,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是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 来天津旅游的国内外宾客,临走时都要带上几盒麻花,送亲朋好友。【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的生产有百余年历史,清光绪年间,创始人炸糕刘刘万春以卖炸糕谋生,由于精工细做,并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加之该店铺选址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被众食客戏称为耳朵眼炸糕,旺销不衰。1957年该店加入公私的合营,78年经市饮食公司定名为耳朵眼炸糕店。 耳朵眼炸糕精选上乘江来,水店加工面浆用上为赤夏,白糖经传统工艺制馅,指定油类炸制,成品外皮金黄、酥脆不艮,馅心香香丹不腻、适口性强,且无任何添加剂,可谓绿色营养食。耳朵眼炸糕自一九八三年以来多次被市政府、市商委、市烹协、市饮食公司评为优质食品全鼎奖,一九九四年第五届亚太博览会荣获金牌,一九九七年十二月被中国烹协认定为中华名小吃。【煎饼果子和锅巴菜】  煎饼果子和锅巴菜是天津所独有的,别的城市都很少有的。据说煎饼果子和锅巴菜都是百年前由山东传来的经天津人改进成这个样子的,在《天津杂记》(成书于一八八四年),《天津纪略》(成书于一八九八年,也就是八国联军进犯天津的前二年)记天津风土掌故之事,还未见提到煎饼果子和锅巴菜,所以他们风行于庚子之前是不大可能的,如其从本世纪之初在天津出现,这样也将近百年了。煎饼的主料是绿豆,小米,虾米(皮米)及香料,水,磨成浆。煎饼要用平锅现摊现卖,每张煎好(可加摊一个鸡蛋)裹一油条成卷,煎锅涂油少许,再煎片刻,稍焦,抹面酱,撒葱花,折起称为一套。锅巴菜以事先摊好的大张煎饼,切成柳叶条,放在卤锅(一直不断火)内稍加搅拌,连卤盛碗。再加腐乳汁、芝麻酱、香菜、辣子糊,五味俱全。锅巴菜一要煎饼摊得薄,二要打卤用洗面筋洗出来的浆粉。煎饼果子和锅巴菜都是热吃的,夏天也如此,他们都是以绿豆为主料,佐以小米,所以能解毒清热,开胃健脾,化淤滞,疗便秘,有益健康,白吃不厌,而且酒后可解酒。【糖炒栗子】  甘果中的栗子,是人们嗜食的佳品,吃法多样,因地而异。江南剥栗肉与枣共煮叫栗枣汤;壳劈之为半,加盐煮之曰盐水栗子。北方冬季把生栗放在篮子里,悬之檐下晒之数日,等到果实干缩,生而食之,其味更甜,叫做风甘栗子。至于腊月初八制腊八粥,栗子更为粥中不可缺少之物。京华北海仿膳名产小窝头,据说由栗子粉制成,昔为宫中御用供慈禧太后佐餐。现在最普通的吃法,唯推糖炒栗子。用砂置铁釜中,加以饴糖置火上炒热,投栗其中滚翻炒炙,熟后栗壳呈红褐色,去壳后果实松、软、香、甜,为小吃珍品。中国为产栗之乡,质优首推燕冀。史记载:燕秦千树栗,其人与千户侯等。可见出产之丰。现代以良乡和遵化产称为上品。统称天津栗子,其实并非天津产,而集中天津销售各地,因而天津享名。据《析津日记》载苏秦谓燕民虽不耕作而足以枣栗,唐时范阳为土贡,今燕京市肆及秋则以炀拌杂石子爆之,栗比南中差小,而味颇甘,以御栗名。由此可见燕冀产栗战国时已负盛名,而糖炒栗子则远在辽代已遍及市肆了。京津两地,秋冬之际,凡甘鲜果店均于肆门前设一灶,炒栗招客。出锅新栗热气炙手,趁热剥食,内外皮皆落。如待冷剥之,则内皮附肉难于脱落,而质已变硬,食之松软之感。【馄饨】  馄饨在津京一带叫馄饨,广东叫云吞,四川叫抄手。天津的馄饨有自己的特色,馅大皮薄,个大。大多都是用鲜猪肉加葱姜调料拌馅,鸡汤或排骨汤加味精,煮出来异常鲜美。爱吃酸的,加点醋;爱吃麻辣的,加点胡椒面,更加开胃,增加食欲。天津不少饭馆都出售馄饨,较为有名的有致美斋,周家食堂,吉美林,登瀛楼等,其中有的是南方风味,有的是北方风味,品尝起来风味各不相同,各有特色,讲究一些的,汤里放些鸡丝,皮蛋,有的放上点虾干、冬菜、紫菜,次点的放些香菜,都能提味增鲜。【茶汤】  茶汤是一种甜饮食,和藕粉相类,原料也是糜子面。用开水冲食。但它有一套冲制的技巧,非熟手不办。先把茶汤原料在碗内调好,放好糖与桂花卤;然后再在高大、体重的铜壶中装满滚开的水。售者一手执碗,一手扶壶柄,必须双脚撇开半蹲式,才能立稳。左手的碗,正好等在壶嘴边,等水一冲出,碗要随时变换距离,以掌握开水适量来控制它的厚薄程度,并不使开水外溢,激出糖浆,这是技巧之一。右手要有足够的控制力量,开水一出壶口,正好注入碗内。要一次完成,才能冲熟茶汤,否则滴滴嗒嗒注水,茶汤必生,不能吃,那就亏本了。同时也要注意水出得猛,会浇在自己手上,烫了自己,也碎了碗,就更不合算了,这是技巧之二。所以卖茶汤没有这一身技巧是做不了的。 你看他双脚分开,双臂分左右摆好架势取得平衡,一副伸缩自如的动作,不知要费多少气力!那些老手,开水出口,碗口和壶口距离有时在一二尺的地方。开水全部入碗,点滴不外溢,而且说止即止,一次冲熟,厚薄合乎要求,从来没见过,加水再冲,或冲坏一碗再换一碗的。茶汤滋味储蓄,除香甜外,有一股谷物的朴实之气,给人以亲切感。 【四大扒】  四大扒不是可单独成席的菜肴,而是为成桌酒席的其他主要菜起衬托作用的配菜。四大扒并不是只有四种,而是由于其相对八大碗而言只是配菜,所以称为四大扒。主要包括:扒整鸡、扒整鸭、扒肘子、扒方肉、扒海参、扒面筋、扒鱼等。【冬令四珍】  冬令四珍是指铁雀、银鱼、紫蟹、韭黄。铁雀是麻雀的一种,冬季捕食后用油烹,是下酒佳肴。银鱼是一种北方美味,最常见的吃法是用银鱼蘸蛋清置油中炸熟,作银鱼坨,吃到嘴里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道。紫蟹是蟹的一种,体积小如铜钱,虽然小但蟹黄饱满且肥,在吃火锅时汤中如添了蟹黄就增加香味,身价十倍了。而韭黄炒鸡单更是一种虽普遍但又十分可口的佐餐小菜。  【杨村糕干】 在明朝初年,浙江绍兴有一户姓杜的人家因生活逼迫搬迁到杨村谋生,在那开了一个糕干店,靠卖糕干为生。把米碾成面,和以白糖蒸成糕干,沿街叫卖。当地人品尝后也很喜欢,杜家制作的糕干独树一帜别具风格。买卖开始兴隆起来。并以家传手艺世代制卖糕干。后来糕干做为贡品入选皇宫,受到皇帝的称赞,杨村糕干的名气不径而走,流传开来。清末民初,仅杜姓开设的糕干店就有万全堂、万胜堂、万金堂、万顺堂、万源堂多家。再加上外姓人经营的糕干店,最多时可达十几家。这些糕干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海内外,人们统称杨村糕干。再介绍一下这两天我逛的有名的地方吧~~ 【南市食品街】 想一尝各地的佳肴美味,既有多种风味选择,又省时省事的方法就是到位于南市的食品街,它看起来有点像“固若金汤”的古城池。食品街坐落于和平区南市商业区,1985年开业,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以经营名优食品为主的商业群体。 城内有4座入口门楼,南为“振羽门”表示迎宾之意;西为“兴歌门”意为由于内心喜悦而唱起歌来、北为“中圣门”喻为醉酒、东为“华腴门”华指华丽的装饰,腴是肥美的肉食。四门字体分别选用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赵孟兆页碑帖而成。四门四字冠顶正好为“振兴中华”。 食品街采用民族古建筑形式,如同一座宫殿。城内为十字型街道,中间是个音乐喷泉,以喷泉为中心分别向东、南、西、北延伸形成四个商业区,整个建筑分为3层,街道上用玻璃封顶。 街内4000平方米的面积聚集百家饮食名店,集各种风味于一城。既有正宗的天津名菜和风味小吃,又有荟萃全国各大菜系特色菜品;既有久负盛名的宫廷御膳,又有乡土风味的农家便饭;既有清真大菜和素餐,又有各式西餐西点。让人置身于中,真不知从何吃起。在这里,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朋友聚会,一定能够找到称心满意的餐馆,让您大饱口福。 【大胡同商业区】 原估衣街,全长700余米,位于原天津九门外的估衣街,是天津较早的商业街市,很多估衣行业都聚到这一带,如成泰估衣铺、文盛估衣铺等。同时,聚集了众多的以裁剪衣服的大小成衣店,所以,一些外地人来津,都专门到此购买新旧衣服。到20年代,估衣街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了“银子窝”锦纱、昵绒、绸缎、皮毛业,先后进入估衣街,并很快成了主流。那时,天津有名的大绸缎庄l2家,仅在估衣街就有8家。“天津卫,有商家,估衣街上好繁华”,说的就是当时情景。现在由原来的估衣街,渐渐发展成大胡同商业街区,形成了北方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再现天津商业发祥地,历史名街——估衣街的商业风貌,构建出“城中城、场中场”发展框架,如今的估衣街、大胡同,已演变成为集购物、旅游、休闲、商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商贸区。 【古文化街】 古文化街原称宫前大街,全长580米,海河水就从它身边流过。在南北街口,各有一座造型精致、色彩绚烂、庄重典雅的大牌楼。南口的楼匾上镌刻着“津门故里”4个烫金楷体大字,笔力遒劲,雍容挺拔,熠熠生辉;朴实无华的题词,扣响游人的心扉,它寓示着这一带是800年前的一处居民聚落点,今日的天津市区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而逐渐拓展的。北口的楼匾题有“沽上艺苑”4个严整清秀的隶书字,标志着这里的街貌、店铺、商品都带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古文化街有近百家店铺门面,皆为清代风格,一律青砖砌体、磨砖对缝,有坡顶、飞檐廊柱的楼阁,也有冰盘檐、挂落板、朝天栏杆的平顶小轩。举目望去,高低相间,错落有致,各具特色。而到了古文化街中心的“天后宫”前,过街戏楼雄伟壮丽,旗幡直插云天,宫前广场宽阔豁亮,周围的建筑物也突然高大,使游人的观感从不断变化中形成高潮。倘若伫立“天后宫”前,遥望街南和街北,只见曲折跌宕,充满古巷幽深的意境。 “天后宫”,是天津古文化街的一座古庙,原名“天妃宫”。这座古庙是海神庙,它所供奉的海神娘娘,传说是宋代福建莆田湄洲岛的一位姓林的女子,“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救人于危难之中,人呼神女,又曰龙女”。后来百姓们凡生男养女,避祸去疾,发财求福,都来给“娘娘”敬香。直到今天,天津的百姓为纪念海神娘娘,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三,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皇会”。每到这一天,街头人山人海,欢声笑语澎湃鼎沸,人们竞相观看龙灯、高跷、旱船、秧歌、法鼓、中幡、狮子舞和武术等民间娱乐表演,节目或奔放粗犷,或细腻温柔,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人们喜欢新的生活方式,也喜爱古老的风情习俗。步入古文化街,看到步移景换的建筑个性,看到那风里摇动的牌儿幌子,看到繁荣的文化市场,看到满街的古玩、玉器、陶瓷、珠宝、雕塑、字画、碑帖、文房四宝、乐器和民间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仿佛从历史的旧影中寻找到了一种扯不断的乡情,一种永恒的慰藉。“市井相连”的古文化街,出售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各种工艺品、文化用品,五光十色,应有尽有。其中,以饮誉海内外的、具有浓郁天津地方特色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和“风筝魏”风筝等,最为著名。杨柳青年画始创于明代崇祯年间,其产地天津城西杨柳青镇,当时几乎“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杨柳青年画是在宋元绘画和明代木版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木版年画,它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写意、写实等多种表现手法,作品内容大多反映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民俗风尚和历史故事,表达了人民的美好感情和愿望。“泥人张”彩塑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有一定的声誉。“泥人张”———张长林,字明山,生于1826年,卒于1906年,他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水平,又饰以色彩、道具,形成独特风格。其作品大者尺余,小者盈寸,造型优美,神情生动,酷似真人,成为民族艺术的奇葩。张明山的技艺代有传人,使这一艺术不断发展和创新。郭沫若同志曾赋诗盛赞:“用泥塑人始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作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风筝魏”风筝的创始人———魏元泰,生于1872年,他从事风筝制作70余年,以做工精细、造型逼真、飞行平稳和色彩富有民族特色而著称于世。如今,魏元泰的后人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技艺,使这朵民间艺术之花更加鲜艳夺目。 每当我悠然漫步在天津古文化街,一股犹如清泉的情感,便从心底涌荡开来。 这是一条古色古香的老街,每位天津人的精神家园里都装着它的图画。关于它的故事,就像一首隽永的史诗,丰沛而优雅。走近它,我为它丰富的流动的色彩而兴奋。因为我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觉得自己在艺术长廊里感受古朴的文化气息,在民俗风情中领略原汁原味的中国味儿、天津味儿。在这儿,我寻觅到的不仅仅是激荡的情怀、瞬间的浪漫和爱不释手的工艺品,还慢慢地读懂了它的内涵。 还有就是市中心的商业街区了,像什么滨江道步行街,和平路商业街,鼓楼步行街。。。。。。 非常开心的是, 我在那里最有名的陶陶鞋业买了双非常漂亮的鞋,和姐姐的是“姐妹鞋”。。。嘿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