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天津游记 |
[游记]天津游记 |
2007-08-02 sina.com.cn |
在北京呆了四年了,还从来没有去过只隔2小时的天津。虽然大家都说天津没啥好看,可好歹也是直辖市之一,终于五一去了一趟。根据朋友推荐,主要计划游历内容有:古文化街,吃天津小吃,天大和南开两所名校、近代欧式建筑,以及以精美年画闻名的杨柳青。 冯骥才艺术研究院的庭院 天津的感觉如同这张照片。混凝土石墙上的爬山虎,整体上沉稳厚重,历史在这里流逝地很慢。但是,毕竟挡不住这种流逝,新文化逐渐蔓延开来,如同这些青绿的藤蔓一般。这其实是天津大学冯骥才艺术研究院的一面墙壁。这个纪念馆继承了中国传统院落的模式,将一池春水好景紧锁在庭院中,只是这个庭院因吸收了西方的构成结构,有了镂空和凹凸。 天津口音听起来就有喜剧效果,碰上爱唠嗑的的士师傅,说话真和说相声似的。 各种传统技艺在这里都还留着一点,古文化街上,有泥人、内画、杨柳青年画等各色工艺品。内画师傅可以当场做画,看了半天也没见他完成一个完整的,偷偷猜想,是不是技艺不高,就是摆着架势招揽客人啊。里面倒展出了不少精品,应该都是厂子里面做好的。泥人张的生意的确红火,里面被人挤的水泄不通,看来品牌效应还真不是盖的,里面不若市场上的泥人摊儿看的多买的少,很多人都掏钱买下几个收藏。又一日去了杨柳青古镇,在一个小摊子上看到了一幅快板,有些新奇,拿起来摆弄了几下。摊主看出了买卖的苗头,就拿起快板表演了起来,得儿里得儿,打的不亦乐乎。原来,要买手艺家伙没两下子还真不成呢。 冯骥才艺术研究院外景 古文化街的内画 摊子上的泥人和泥人张店里的泥人 天大比起北京的高校,由于多了几汪碧水,显得清秀了不少。百年老校多得是文化积淀下来的韵味。建筑馆、图书馆都是现代建筑中透出传统的风雅。 市中心的跑马道、常德路等五条马路并称“五大道”,是原来洋人修建的欧式别墅区,名人故居很多,与曾去过的青岛有点类似。一路走来,各种精致的欧式小楼比邻而居,现在虽然都有些旧了,但难掩其秀美的本来面貌。其中印象最深的要算睦南道上的和平饭店,由于没有导游,最初我们并不知道那是什么所在。不过一眼看去,优雅气质极其打眼,忍不住过去仔细端详,并拿着相机狂拍了一气。发现这幢建筑的每个细节都曾被精心处理过,一砖一瓦、一树一墙都并不张扬,但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一种“不经意中的高贵”。后来得知这是天津最高档的宾馆,很多领导人都下榻于此,这才释然。 天津大学主楼一带(天色已暗) 和平饭店 对杨柳青木版年画一直慕名以久,它与四川绵竹、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并称四大年画。从书本了解,这种色彩艳丽,富丽喜庆的年画不是全印的,而是用木板印制轮廓,再手工填上颜色。因此它与其他年画比较,色彩艳丽,有细腻的过渡色。虽然在古文化街上也看见了不少杨柳青年画,但是想着要去杨柳青镇,所以不愿意细看。到了杨柳青,才发现原来以往的手艺人早已迁移到了工厂里面,小镇已看不到制作年画的过程了。进了一家国营杨柳青年画店,买了两张扇形年画,一边和售货员攀谈了几句,发现师妹前日在古文化街上一家年画店购买的仕女年画竟也是一家制作的。看来手工艺也已工业化了。 小镇上看不到年画,如今最重要的景点是“石家大院”,类似平遥古城的乔家大院,是当地大户人家的代表。进去看看,里面庭院深深,重重叠叠,房子建得很精致,特别是屋檐、墙脊、下水等处得砖画,精雕细作,题材丰富,很有看头。又发现大户人家果然很会享受,不仅在自己庭院内做下园林供游园赏花,还将戏院建在家里。大院中的戏楼分了上下两层,比得上一个小型剧院。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8c3e5430100031522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