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我的西北行(二)宁夏贺兰山岩画游记 |
[游记]我的西北行(二)宁夏贺兰山岩画游记 |
2007-08-05 88trip.com |
我的2003西北行(二)(宁夏 贺兰山岩画 游记) -----他有幽冥的一切钥匙,只有他知道。他知道陆地和海洋中的一切,所有飘落的树叶,他都知道。在大地表层的种籽,以及湿润的和干枯的草木无不在明确的记载中。 《古兰经》 从西夏王陵回来,当天下午我们还去参观了位于市区的南关清真大寺。说是大寺,相比较一些佛教名寺,清真寺的占地面积并不算很大,整个建筑群由绿白两色为主要基调,球形的穹隆屋顶上悬着伊斯兰教的新月标志。 在主殿前两边设有两座宣礼塔,是阿訇用来召唤穆斯林祈祷的。一般,这样的宣礼塔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在征得同意后,我们意外地获准登上高塔,自上而下,可以俯瞰全寺。想来,在一些传统节日里,阿訇居高临下,对着下面黑压压的穆斯林们宣讲,场面应该尤为壮观。 主殿门口树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五时礼拜的时间,伊斯兰教的五次礼拜按时间划分为:天亮时辰拜,中午晌拜,下午太阳偏西时晡拜,黄昏时昏拜,入夜宵拜。 我们到的时候是下午5点多,离昏拜还差半个多小时,有些年长的穆斯林已经等在了殿门口。由于工作学习的关系,时下很多年轻人已经不象他们祖辈那么一天五拜了,倒是这些年长的经年苛守着伊斯兰礼教。三三两两地坐在门口的长凳上闲聊,晒太阳,他们中有的看上去年近耄耋,颌下几缕微卷的花白胡子,平添了几份矍铄,布满了深一道浅一道褶子脸上,深凹的略带浑浊的眼睛始终泛着宁静和安详。 趁着礼拜还没开始,我们上前表示想和他们其中几个老人合影,老人倒也爽快答应了。我们7个人几乎以车轮般的阵势挨个坐边上拍照,这阵势估计是老人始料不及的。更有甚者的是,活泼的may居然热络得挽起了老人的胳膊,把身子靠在他肩膀上。回来一翻照片,只见当时老人下意识把身子让开,倾向另一边,---幸好,没让may吃到豆腐。 做礼拜的时刻快到了,穆斯林都陆续进入大礼拜殿,不一会,一个身着白色长衣,头带白帽,体态瘦削的阿訇健步踏上主殿台阶,身后还有一个跟随。 并不知道他嘴里哼唱的是什么,估计也该是古兰经上的经文吧。声调时高时低,边唱还边将身子往右10几度10几度地侧转。如果说他是在吟颂,更似在召唤,召唤无处不在的安拉-----一个真主,一个最后的先知。 约莫几分钟后,这个随从也步进殿堂,跟随其他人在阿訇的带领下,开始念诵,膜拜。 礼毕出来后,我们在南关清真大寺隔壁的餐厅里用了晚餐,大块朵儿后当晚无话。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翌日,按计划我们找了辆面包车动身出发去看贺兰山岩画。 宁夏有五宝,分红黄蓝黑白,红的枸杞,黄的甘草,蓝的贺兰山石,黑的发菜,白的滩羊皮。 当车驶出市区不久,贺兰山跃入了眼帘。绵亘的山脉呈铁黑色,两旁凌乱的碎石,一条大路通天横在我的面前。有学者考证,让贺兰山名声大噪的满江红中的贺兰一词,其实是指河北境内燕山一座山脉。当年金人应该是越阴山,过黄河,再进入中原,应当与贺兰山是毫无瓜葛。但当年的铁马兵戈和着眼前此景,再合适不过了。 随着指示牌,进入了岩画区,沿着狭长的石板路走在幽深曲折的峡谷里,脚跟前的碑石提醒着我不是抬头张寻岩壁上的原画。可惜的是,大概是为了便于游客的鉴赏,很多画已经在原作上重新勾勒过,新上的白色涂料显得格外刺眼,脚下的碑石上的临摹也只是多余的,仅仅为近视游客准备似的。 待续 作者:lurong7086 更多图片>>我要上传银川热门图片 |
转自:http://www.88trip.com/Culture/480/20856.htm29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