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站在高高的古城城墙上,眼前呈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古战场。如今这里已是水临城下,瓦埠湖的洪水淹没了城脚,爬上了北门云梯的四、五个石阶。云梯下,20多艘渔船搭起的临时浮桥,成了城外居民上班和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千年古城寿县,今年再现了1991年水困寿春的一幕。 位于淮河中游南岸的安徽省寿县,古称寿阳、寿春、寿州,历史上曾三次为都,是国务院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区面积3.65平方公里。城东、城南、城北三面受水,城区东南是面积390多平方公里的瓦埠湖蓄洪区,城西是面积160多平方公里的寿西湖行洪区,护城河又连东淝河和瓦埠湖,城北紧依淮河,淮河名关正阳关就坐落在这里。境内承接合肥、六安、长丰等地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径流,腹地有瓦埠湖、肖严湖、梁家湖、寿西湖、红旗沟、中心沟等“四湖两沟”。自6月下旬以来,寿县境内降雨量已达400毫米以上。7月2日,寿县内、外河相继超过控制和警戒水位。7月11日18时,淮河正阳关水位达到26.78米,为历史最高洪水位,超过保证水位0.28米,超1954年最高水位0.23米,超1991年最高水位0.27米。迫于内涝,古城东门、北门先后于7月2日封闭,控制内涝入淮的唯一通道东淝闸于6月27日关闭,千年古城形成“关门淹”。随着洪水的逐步逼近,城外17平方公里新城区的近4万居民,已陆续搬进老城。如今,12万寿春居民都生活在这座被周长7147米、高程27.32米至28.50米的古城墙保护着的老城区内。 汛情出现后,寿县县委、县政府及时转移工作重心,把防汛抗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紧急动员,迅速行动。全县成立9个防汛指挥所,县六个班子成员任各指挥所指挥、副指挥,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各乡镇和村按民兵建制分别成立防汛大队和中队,分防区、分堤段明确防守责任制。县防指还聘请有丰富治水经验的老同志担任顾问,科学决策。根据淮河汛情发展,全县一、二、三线民工和县直单位干部相继上堤巡守,对正南淮堤、寿西淮堤、张马淠堤、寿县城墙等重点堤防实行“梳篦式”巡查,死看硬守。目前全县上堤人数已达13.3万人。得知寿县的严峻汛情,武警部队也派出1200多名官兵及时赶到一线进行大力支持。目前全县已排除淮堤险情81处,其中重大险情10处。全县已投入各类排涝机械3650台套1.365万千瓦,排除内涝8200万方。 防汛救灾工作同时启动。洪涝灾害造成全县受灾人口103.8万人,成灾89.1万人,水围村庄1293个,被困群众13.89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1.7人。全县受灾农作物145.3万亩,工农业和基础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1.9亿元。连日来,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带队,组织民政、卫生、农业等部门深入灾区查灾、核灾,积极筹措并发放救灾物资。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救灾经费130多万元,发放救灾资金70万元,购买大米50吨、煤50吨、方便面300箱、矿泉水300箱,发放帐篷200顶和价值5000元的药品。县委、县政府还发动社会各界开展了救灾捐助活动,民政部门已接受捐款18.5万元和一部分帐篷、食品和药品,受灾群众得到了妥善安置。目前,虽遇特大型汛情和重灾,全县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正常。抗洪救灾还在继续。寿县人民对打赢古城保卫战充满信心:“历史上,寿县城里从来没有被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