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1967,大别山之行(二) |
[游记]1967,大别山之行(二) |
2007-07-21 sina.com.cn |
1967,大别山之行(二) 作者:刘建华 三,英雄暮年亦贫困 二十一世纪初,电脑网络上曾广泛流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那一刻,我泪流满面》,讲的是一位1946年参军的伤残志愿军老战士,在家乡安徽省金寨县贫困无助,不得不远离家乡到哈尔滨乞讨为生。有人对这篇文章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而我们始终深信不疑,因为1967年我们在金寨县双河地区就曾遇到过这样流血又流泪的退伍老兵。 李世俊与马立国在双河区委的院里遇到一位中年汉子,他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破衣服,手里提着篮子和棍子,请求区干部里给他开一份外出要饭的证明信。当他打开随身的挎包时,周围的人都惊呆了,包里竟然装着几枚军功章和纪念章,还有一张伤残退伍军人证书。他说随身带着这些军功章和伤残军人证书,是为了在要饭时证明自己是好人,他说他也不想给政府和退伍军人脸上抹黑,可家里穷得实在揭不开锅,只好外出乞讨找条活路。几个区干部对他好说歹说,又凑了些钱给他,才算把他劝回了家。 春节时刘建华和几个金寨中学的学生步行十几里路,到黄鹄探望一个姓赵的回乡老红军。老赵十几岁时参加红军,南征北战,解放战争时已是野战军的团长。在淮海战役中,老赵负伤离开前线。解放后,老赵不愿意留在部队里养老享福,于是复员回乡务农。由于妻子有病,老赵的复员费没几年就花光了,一家人只能艰难度日,和邻近的贫困村民毫无区别。老赵的家里黑乎乎的,他的妻子病怏怏的躺在床上,两个儿子上山打柴还没回来。老赵看到家里来了客人,尴尬地搓着双手,实在拿不出来什么东西来招待客人。他家连买灯油的钱都没有了,晚上只能点着松树明子照亮,把屋子熏得漆黑。最后,老赵向邻居借了一些糯米酒来煮给大家喝。看到当年冲锋陷阵、威风八面的红军老团长如今竟潦倒这般田地,大家的心里都酸酸的,纷纷把衣兜里的钱掏出来,凑在一起强塞给了老赵。 红军烈属的日子也不好过,当他们把国家发的二百多元抚恤金建了新草房后,就又回到了贫困的起跑线上。他们只是家里比别人多了一张革命烈属证书。 分散在各地的在职老红军时常会给他们家乡的亲属们接济一些钱、衣服和药品,但并不能使他们摆脱贫困。在双河下店小街上,有个系着破围裙的人每天坐在墙根下给人修鞋,后来住在街上的人告诉我们,那人就是北京市委书记丁国钰的哥哥,我们感到非常吃惊,丁国钰当时风头正健,而他的哥哥却在村子里以修鞋为生。 我们到过东方红小学附近的余嗣明的家里。余嗣明是双河籍开国将军余嗣贵的堂弟,他的家里家徒四壁,空荡荡的,一只吊锅吊在火塘上,里面的水已经烧开了,可还没有下锅的米。 最惨的要算是几千名失散红军和西路军流失人员了,他们死里逃生千辛万苦地回到家乡,可连红军的身份都不能确认,不但没有一分钱的抚恤金,有的还要受到审查。 四、家贫未敢忘忧国 大别山区老百姓关心国家大事的传统,大概可以上溯到红军时期。我们一到双河就感受到了这一点。在下店小街上,村里红卫兵组织的队长见到我们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是首都红卫兵第几司令部的?”我们在1966年11月就离开了北京,北京到底有哪几个红卫兵司令部根本弄不清,一下子倒被大别山深处小村的普通村民问住了,只好用中学红卫兵不分司令部的话来搪塞。 大别山是老苏区,当年老百姓都积极参加苏维埃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这一传统被老区人民一代一代延续下来。解放后,上千名金寨籍老干部分散在全国各地,他们将各地的信息传递给了时刻关心国家大事的家乡亲属们。文革中曾有一幅丑化党和国家领导干部的漫画“百丑图”,非常出名,直到今天还时常有人提到它。我们第一次看到这幅漫画就是在双河山坡上的农田旁。当时一位农民正在地头休息,手中捧着一张报纸看得津津有味,我们走过去一看,竟然是一张“清华井冈山”小报,上面印的就是“百丑图”。我们对深山区村民能拥有这张刚出版不久的红卫兵小报感到惊奇。 文革初期,老区的老百姓都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造反派在双河的河滩上召开群众大会,从周边好几十里赶来开会的群众多达上万人,把河滩挤得满满的。会场上万头攒动,红旗飞扬,非常有气势。有好多群众都是连夜翻山越岭赶来的,散会后还要连夜走几十里山路赶回去。还有一次我们去梅山,路过开国将军李家益和林乃清的家乡桐岗村,只见有上百人正在这个小山村开动员大会,呼喊口号的声音响彻山谷。 文革在老区深入开展,大多数群众都是出于对党的信任和对领袖的热爱,满怀激情地跟在最高指示的后面跑,但也一些群众并不盲目跟风。我们到双河后,许多人找我们打听首都文革的具体情况。桃岭公社百花村的一对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老夫妇,对批判国家主席刘少奇很不理解,晚上专程找到我们,询问文革中刘少奇主席的情况。一向不乏热情而缺少思考的我们,真不知道怎样答复两位老党员,只是将家中寄来的几份红卫兵小报拿给他们看。小报上的文章显然缺乏说服力,直到他们离开时,也没有找到为什么要批判刘少奇的答案。 都说天高皇帝远,但在这片远离大城市的深山里,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虽然过着贫穷的日子,却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家的大事。(未完待续)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c455ad3010008bm44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