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云南十大名镇之二:喜洲:和谐小镇的样板 |
[游记]云南十大名镇之二:喜洲:和谐小镇的样板 |
2008-05-22 bokee.com |
分类:文化 2007.2.2717:31作者:艾佳 | 评论:0 | 阅读:0 商帮文化、白族民居、喜洲破酥、白族扎染……大理喜洲镇从来就不缺名气。在今天看来,除了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喜洲依旧很“土”,没有现代化的舞厅,没有高楼大厦,街道是青石铺就的石板路,两旁永远散落着古朴、典致的白族民居。 走进喜洲,透出一股不凡的文化气息 无数游人都爱吃的喜洲粑粑 喜洲扎染随处可见 严家大院本报记者 曾滨 苏颖/摄 听 八旬老人说“喜洲商帮” 说到喜洲首先要说它的商帮文化。喜洲人“文商并重”、“以商养文”,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喜洲镇自古以来地少人多,外出务工经商成为喜洲一大特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当时的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140普通家工商企业,被称之为“喜洲商帮”。喜洲商业发展到高峰时,商户就占到全镇户数的1/3以上。 董承汉—— 一位具有浓重喜洲情结的80岁老人,此前曾用8年时间完成了一部《喜洲珍闻纪实》的著作。老人对记者讲述喜洲的历史变迁时,显得格外动情和深沉。他说:“当时的喜洲就是一个‘和谐社会’的缩影,当时的有钱人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每年四大家族都会齐聚一堂,商谈有关建设喜洲、救济穷苦乡亲的事宜。‘喜洲商帮’先后在家乡和外地建了许多工厂、医院、电站、图书馆等,在树立道德风尚、传播先进文化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 住 中西合璧白族民居 古老的白族民居,细如鸡肠的小巷,传统的茶铺、理发店、纸烛店、小吃点、裁缝店……开朗豁达的喜洲人在老房子下做着各式生意,随着时间的打磨,这种生活方式早已成为一种经典文化的载体。 据了解,喜洲目前保存有一大批明、清、民国至今各时期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共有院落111座,已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什么在整个大理地区,就只有喜洲保存了如此完整、如此精致的白族民居?这可能与喜洲的商帮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通过外出经商,喜洲人获得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以此为支撑,大量气派的白族院落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同时因为喜洲商帮出外经商后带回的先进理念,传统白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又有了兼收并蓄的改变,如在保留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传统基础上,融合了西式建筑风格,董家大院和严家大院就是鲜明的比照。
|
转自:http://buryaujia.bokee.com/viewdiary.15160259.html52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