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巢湖吧 柘皋之行感言 |
[游记]巢湖吧 柘皋之行感言 |
| 2008-06-16 baidu.com |
|
高邮人陈造(字唐卿)虽然在腐败无能、屈膝求荣的南宋政权统治下出生、成长、读书、做官,但气节尚存,良心犹健。他来柘皋时,耳闻目睹这个昔日抗金英雄曾以流血牺牲而换取胜利的战场,思顾朝政,忿懑满腔,以短吟抒长叹:“铁山横飞截平野,宁复江流饮胡马。大酋胆落狐鼠逃,虎头将军自天下。拂庐连络屯长云,提戈敢谓秦无人。惊霆白昼振解叶,淮地一扫留无尘。歌摇千载淮民口,将军归饮策勋酒。乌袍使者来如烟,腾书乞和胡稽首。蝇鸣鸱噪初不闻,贾怒一举雌雄分。辛勤结发七十战,数奇堪笑李将军。”(《柘皋短吟》) 5·江河文化融汇交点 柘皋是个古韵丰厚的文化城。春秋时代有个神童名叫项橐,《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此事,《淮南子》、《史记》、《论衡》诸书均有所载。因音似又被称为“项托”,如汉学者高诱注《淮南子》:“项托七岁,穷难孔子而为之师。”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将此故事编入而唱诵城乡,盛传古今。 巢人说,项橐是巢县(柘皋)人。巢县民间盛传,孔子南游到过柘皋,并住下来讲学传道。切身感觉这里的人对他的到来不太热情,甚至不太欢迎,没几天就匆匆离开。路上相遇牧童项橐,项橐上前求教“疑难”,弄得孔子师徒十分尴尬而匆匆离开,又不慎巅车,使书简滑坠入池。故事传世后,人们把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称为“听书港”,晒书的地方叫作“晒书墩”。 “晒书墩”雅称“孔子台”。明代史地学家曹学佺《舆地名胜志》中记录了孔子入柘之事:“孔子南游至橐皋,与弟子憩台而返。”清代史学家钱泳游历巢县时还曾特意作过考证:“孔子台在巢县西北五十里,土名柘皋。《名胜志》云:‘孔子南游至橐皋,与弟子憩台而返。’即此。” [30] 有人说项橐是燕国人,这也许是“燕”、“偃”音同而误读讹传所致。在春秋时,巢县暨柘皋的周边地区居住着多个偃姓方国,也有说古巢国就是偃姓人建立的。孔子遭遇柘皋,一路尴尬,在今人看来是个难以想通甚至不能置信的事件,但在当时却是十分自然甚至是必然的。春秋时,在中原人眼里,南方的楚、吴、越地区文化教育落后,人性不开化,好利而不好义,喜战而不守安,觉得很奇怪,往往以蛮地蛮人、夷域夷俗来鄙薄嘲讽。橐皋的地理位置和复杂显要的历史资格,使其既为古代区域思想文化(楚、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南北分野的一尊“界碑”,同时又是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矛盾与交流、冲撞与融汇的一座“通埠”。孔子正是观察到橐皋地理与文化的特殊地位,而出于调和南北文化矛盾,出于推行中原文化的目的而跨越淮河来到柘皋。然而,世世代代生长、生活于楚、吴的橐皋人,骨子里渗透了南方文化,面对以师者姿态出现的孔子,不可能一上来就乐意当圣人来接受,必然有一番冲突与挑战。项橐等所表现的思想与行为,是当时南方人对待孔子及中原文化的一种带有普遍性、民意性的正常情绪反映。 范文澜先生曾论:“东周社会发生巨大变动,各阶级、阶层都出现了杰出的代表人物,这些人的事业和著述,使得古代历史前所未有地丰富起来。领主中有齐桓公、晋文公,率领中原诸侯,保卫了华夏文化,有楚庄王、越王勾践,开发长江流域,输入华夏文化……。”[31]春秋时期,无论系楚属吴,柘皋(橐皋)这里都是区域性文化分野的“界碑”,同时又是南北矛盾与交流、冲撞与融汇的“通埠”,由于国界开放,人员流动自由,思想文化活跃,其主流的和最终的还是文化交融。在吴国灭亡之后,越王勾践引纳中原文化,原来的相对狭隘的地方性思想文化在失去地方性政治、军事势力支撑的情况下而渐渐收缩与式微,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开始彼此自由地输入与交流。柘皋(橐皋)在经过战国时期的中原文化的输入与矛盾、交流与冲突的“阵痛”之后,接着获得秦、汉,又历唐、宋、元、明、清一统政治的推动和共同经济的催化,不断带来了与时代相适应相同步的融汇与变革,特别是到了近现代新文化革命运动,这个几千年的古镇随着巢县的建设而大繁荣,成为江淮间最典型的文化乡而名扬全国。 史入21世纪后,政府和人民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描绘新蓝图,吹奏新乐章,奋发新精神,迈出新步伐。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颗“江淮明珠”明天更璀灿,未来更美好。 |
| 转自:http://tieba.baidu.com/f?kz=35812646751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