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记文章:千里参禅山-司空山 |
[游记]游记文章:千里参禅山-司空山 |
2007-10-13 yoyv.com |
02年当时的门票是5元 一夜的酣睡,都不知道时间。等到我醒来的时候,老婆她已经起床了,再看看手机,时间已经是快7点30了。也许我不经常出门,昨天一天长途奔波,我和弟弟见面,一问都说虽然这岳西安静,夜里睡都不知道醒,可是还是觉得浑身是不舒服,而老婆和合肥的朋友,却没有任何反映,足见锻炼的好处了。 吃罢了早饭,给车辆检查一下,这桑拓纳车真的不错,跑了四五百公里,什么异常也没有出现。加了油,请教了一下当地人,去司空山的路如何走。人家告诉我们,先照西直向湖北英山方向开,过了来傍,长屋,到了河图那里,方向向左手拐,向太湖进发,等到走到店前的时候,也就到了司空山的山脚下了。几下一耽误,等到出县城的时候,已经是9点多了。 一出那县城不久,就遇见了一条长长的陡坡,看那标牌,记忆中大约叫黄土岭。这黄土岭真的很陡峭,甚至比在主簿那里的山还有陡很多,当然了,车开的也很刺激。老弟被那车甩的左右摇晃,一个劲喊,大嫂子你开慢点,我真的害怕。老婆说,你怕什么?我们都在,没有事情的,我开车你只管放心,大雪天我还开车上了庐山呢。你看人家摩托下山,比我们还快呢。话没有落音,一辆摩托呼叫着超过我们的车向山下冲去,而那车后还坐了一个女人,紧挨着我们的小车擦肩而过。可见这山区开车也不是好开的,而那速度表显示也不过50公里,比那平地要慢了三四十公里。记忆当中,整个横穿大别山,最刺激的就是这从岳西去英山下这个黄土岭了。 那司空山,位于安徽省岳西县西南店前冶溪两镇之间,方圆约6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227米,拔地而起,如擎天一柱。古人称之为"司空扼蕲黄,天柱蔽英霍"。说的就是司空山扼守了湖北蕲春,黄梅两地,天柱山屏蔽安徽英山霍山两县。它的名字,是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官至司空的淳于氏隐居于此山而得名的。 据史料记载,北周武帝宇文邕灭掉齐国后,以灭佛行动来表示尊重汉人。宇文邕说佛生于西域,他不是胡人,对它不起敬心,既然不是正教,所以该废。于是在周境內的佛像被毀,经书被焚,4万多座寺庙赐给王孙公子做宅第,300万僧人还俗,一场灭佛之灾笼罩在北周上空,也就好比前几年的阿富汗塔理班政权灭佛一样,把那大佛在全世界人的抗议下活生生地用炸药炸掉了。而刚刚在少林寺接受达摩衣钵不久的二祖慧可,正好遇上这场灭佛之灾,为了保护衣钵,慧可只好拄杖南逃,寻找避难之地。 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慧可禅师为避北周灭佛之难,带着徒弟僧璨,携印度达摩祖师所传木棉袈裟和4卷《楞伽经》,辗转隐匿,逃往南朝,来到司空山隐居参禅,保存了佛教禅宗第一脉。慧可和僧璨分别坐禅于山洞,慧可所坐山洞,后称为二祖佛洞,现已开山建庙,僧粲坐禅于后侧另一石洞中,世称"三祖洞"师徒二人在修行讲禅,慈风远扬。据明代《广舆图》所载“其间产长春藤,崖深谷邃,别有洞天,称东吴第一峰”。 史料又载,唐代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派遣中使杨廷光来到司空山采集仙草常春藤,受二祖寺本净禅师的指引而觅获,杨廷光返朝后奏明皇上。因全中国只有司空山有长春藤。皇帝得到仙草的同时,又闻知禅宗并没有因为北周灭佛而得到灭绝,反而在南方得以发扬光大,十分高兴。唐玄宗遂降诏本净禅师入京宣讲禅宗佛学,甚得唐玄宗赏识,赐号"大晓"拜为国师还山。敕建无相寺,造僧房5048间,下院9庵4寺,僧尼数千,钟鼓之声满司空,常年香火缭绕祖庭,香客盈门,盛况空前。那时候,我想可能是司空山最为鼎盛时期了。 车下了黄土岭后,地势相对平缓多了,但是,依然是山路蜿蜒,峰回路转。因为这里是大别山的深山中心地带,车辆到是很少,就是农民的摩托车太厉害,行走没有章法。尽管我们是一路看风光,说故事,可老婆却手握方向盘,纹丝不动,只顾开她的车,任由我们在车内一会惊叫,一会说笑。车过了河图,向南开20多公里后,就能看见一座青山,如南天一柱,突耸在四周的丘陵中。再看看地图,我们知道了,这就是中华禅宗第一山——司空山了。 02年的时候,进山脚的道路还没有怎样维修。记得从店前向那山脚下开去还有3公里,可是,道路都是泥石小路,坑坑洼洼,颠簸到山脚的时候,时间已经是快11.30了。 山脚下有一片简易的停车场,也没有几部车来这个深山,再抬头看高入云端的巨峰,看不见什么寺庙,黄墙红瓦。我们的心顿时冷了下来。不过,即来之,则安之,不能犹豫,不能扫兴,千里迢迢而来,就是瞻仰胜迹的,气可鼓不可泄,我鼓励大家,祖庭一定在山上。我们各人从车内拿瓶矿泉水,就向那山上进发。 山门口的左侧,一块巨石上有前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的题字----“禅宗第一山”,让人肃然起敬。从山底往上仰视,只有一条小道直通山顶。山脚下就是一个一座新修的一座大殿,名叫“禅源寺”,凡来礼佛者都是先进禅源寺烧香然后再上山。不少游客误认为禅源寺就是二祖寺,再抬头仰望那高入云天的山峰,就害怕掉头而转,自然留下遗憾终生。我们进去敬了香后,再打听要想吃中饭,还必须上山到二祖禅寺那里,才能吃上素餐。感叹这里的旅游设施的落后,不知道现在那里山脚下有无饭店了。 那司空山的山门到是修缮的非常巍峨壮观,是一座仿城门一样的建筑。在这里,我们匆匆留影,就鼓足勇气上山了。可是,接下来的“大唐古道”给了我们当头棒喝。这里原在唐代便修有山路,故称此段为“大唐古道”。可是,国庆的时候,天热的出奇,我们都脱了衣服,只穿一个背心攀登。而这路的两边,只听水响,不见树木的阴影,那太阳当头照得如同三伏,我们热得累得只喘粗气,记忆中这“大唐古道”足足有3里多登山路。好不容易走完了这“大唐古道”,才逐渐看见了风景。 边走边看之际,忽有一块大岩石挡在路前,因像鹰的前喙,故称“鹰嘴岩”。再往上走,又见一山洞,只能容一人在内静坐,上有题字“观音洞”,是古时候僧人坐禅的地方。当来到司空山的半山腰时候,回头看那店前镇,简直小的可怜,那汽车不过火柴盒大小在马路上移动,水稻田青里泛黄,层层如黄锦缎一般漂亮,梯田重重叠叠顺山势连到天边。我们都说,不登高那有这样美色可赏呢。 等走到洪水岩瀑布时,一条瀑布从山上汹涌而来,直落到令人发毛的地名----人骨头沟。它约有数十米高,落地时发出阵阵巨响,水气上升,形成美丽的彩虹。我们取出毛巾到瀑布前洗去爬山的汗水。稍做休息后,看看山还高的很,看样子,要到山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天是爬不到顶了。 继续要向上走时,青石砌成的山路没有了,面前只有用铁栏杆制成的窄窄栈道镶在山岩上,栈道下是万丈深渊,人若跌下去会摔个粉身碎骨,游人见之莫不心悸。想一想古时候僧人们是多么的辛苦啊。我们小心的手扶栏杆前行,我敢说,和我爬过的黄山上的天都峰鲫鱼背不相上下呢。这里标志是“古栈道”,号称“十八盘”。在这里靠近悬崖处都安有简易竹栏杆,流水在深涧中奔腾,将竹栏都打湿了。看山脚下云雾缭绕,炊烟阵阵,而我们早已饥饿了。没奈何,还是向上爬。 等到地势平缓了,在山上的平地上,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一座寺庙。原来这就是著名的“二祖禅寺”。我们一阵惊呼,我们总算到了。可是,看那寺庙后的司空绝顶,犹如笔峰耸立,峰顶云雾缭绕,我们不惊骇然,看来,想上这顶峰只能等以后再来了。因为,这时间已经是3点多了,而山上又没有居住的地方。 什么话也不说,赶紧想办法吃饭。我来到寺庙旁的厨房,和那里的橱工商议,原来,比我们早到的合肥几个游客也没有吃饭,正在动手帮忙呢。看来,这寺庙的接待只对香客开放,我好一说,人家才允许我们和他们一起凑合吃。看来,这里的旅游接待能力太落后,也庆幸幸亏山上没有游客,不然的话,那真不知道要饿到什么样子呢。 吃饭后,那大和尚看见我背了摄象机,便问我是否是记者。我告诉他,我们是从淮南赶来的,是来敬香的游客,也顺便想摄点司空山的美丽景象,给山门壮色。那和尚高兴极了,喊了另外一个和尚,慌忙回自己的卧室,穿上崭新的袈裟,要给我摄象。我很感动,也就以雄伟的司空绝顶为背景,摄起象来了,两个和尚还大声的在背诵“楞伽经”来,至今,这盘珍贵的录象带我还时时在家播放回味。 给二祖禅寺摄象后,我们进入大殿瞻仰佛光,没想到,却看见有20多来自马鞍山的女居士们正在转经,她们佛号长诵,转了一圈又一圈,中间隔三圈就跪拜一次,看得我们很感动。我们不敢停留,转身出去,想上司空绝顶。没有走多远,却看见了一块山石上,巨大的楷书写了“太白遗踪”,在它的后面,正在修盖新建筑,一问工人,才知道这就是当年李白在此读书的太白书堂,现在正在准备重新建设。 原来,公元756年李白为永王李麟幕僚,李麟兵败受累,因久慕司空山为佛道名山和唐玄宗大晓国师──司空山本净禅师乃当世之高僧大德,遂避居司空山仙山,以汲取司空山之灵气。在司空山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留下了《舒州司空山瀑布》和《避地司空原言怀》等五首传世佳作。至今,给司空山增色不少。 出太白书堂遗址后,我们想继续前行,多看看景色,可是,由于山上没有办法居住,我们只好走了半小时,看那一峰岵立,丹壁鬼工而兴叹,尽管前面好景不断,可是,由于时间原因,我们没能上得峰顶,而据说司空绝顶是中国僧人们参禅最佳的地方,只是一直遗憾到今天。 自然,下山时,我们又按原路返回,登山时的情景又重新演示一遍。直到现在,尽管光阴荏苒,可是,只要一看见庙宇,看见寺庙,就想起了那美丽雄伟的司空山,想起了禅,想起了人生如同参禅一般,飘忽不定,琢磨不透。一个“禅”字,如同这司空山美妙景致一样,永远不能让人忘怀。 大诗人李白所写的《避地司空原言怀》和当代著名爱国诗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关于司空山的诗,今抄录与后,让大家欣赏: 李白《避地司空原言怀 》 “南风昔不竟,豪圣思经纶。刘昆与祖狄,起舞鸡鸣晨。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我则异于是,潜光皖水滨。卜筑司空原,北将天柱邻。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俟乎泰阶平,然后托微身。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弄景奔月驭,攀星戏河津。一随王乔去,长年玉天宾。” 赵朴初《司空山三首》 “早闻太白读书堂,梦想登观恨未尝。不意耄年行脚到,谪仙不见见空王。” “名号司空实不空,分明妙相现高峰。乡人指道如来卧,哪识安禅制毒龙。” “无相真成无相寺,观空观坏得安心。愿于空后能成往,不负当年立雪人。”
|
转自:http://www.yoyv.com/Blog/log/shanshui8888_6368_/45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